文山社區大學

文山社區大學

週二, 17 November 2015 15:08

一場不斷向前移動的追尋之旅

作者:微笑單車低碳行 講師 張博鈞

  提出相對論的現代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愛因斯坦曾言:「人生就像騎單車,必須不斷前進才不會跌倒。」尤其是在科技資訊不斷向前飛速邁進的當代,這句短短的警語益顯啟發之效。社區大學作為成人社會教育的實作場域,包羅萬象的不同類型課程,往往是帶領成人學習者在終身教育這條路上前行的引導者。作為一個課程的帶領者,必須要捫心自問的是:「學員需要的是什麼?而我自己能給予學員的又是什麼?」微笑單車課程屬於環境生態學程中的一門課,除了滿足學員對於環境生態遊覽認知的需求之外,對於公眾環境議題的參與和實作也是十分重要的一環。單車可以被視作是一種媒介或是載具,他搭載了不同學習需求的學員與不同的課程目標。從實務面來看,這些需求不一定時常與課程的目標相符;藉由課程設計的引導來將學員們的需求轉化成對於公眾議題的參與行動,是講師對於自己的期許,同時也是課程進行過程中最大的挑戰。

  這門微笑單車課的課程設計可以概分為三個面向:生活單車實用技能教學、戶外單車騎乘環境踏查與單車公眾議題參與。此三大面向皆有相對應堂數不等的課程內容,生活單車的實用技能為使整個學期的課程順利進行,安排在學期初先行透過實作的方式帶領同學們學習單車簡易修繕技巧、智慧型手機軌跡紀錄應用程式操作、單車相關公開資訊查詢方式等(上課照片見圖一)。

1117 1圖一 講師於戶外教學場地操作換胎技巧

學員們將這些於學期進行中所需的技能有初步的瞭解過後,學員於戶外踏查時便能夠更有方向與目標地進行騎乘。戶外踏查的騎乘地區安排,有三處的外縣市包括了:臺中彰化、宜蘭、以及金門。臺中彰化是使用與大臺北相同的公共單車系統──YouBike的中部都會區,此行走訪了臺中濱海的大安大甲濱海單車道,觀察海岸型的單車道設計規畫以及當地的泥灘地潮間帶自然生態;第二天則是針對在彰化市巷弄型的騎乘環境觀察,並對於這個中部古都有了一個概略性的歷史文化脈絡認識。第二次的外縣市課程選擇了宜蘭市,沿著宜蘭河從市區一路上溯至員山鄉的內城社區;沿途有著不同時期的歷史建物與河道水文,能夠一窺當地產業的發展脈絡,更有機會一乘內城社區的鐵牛車──力阿卡,聆聽體驗社區間最真實的農業生活。第三次的室外課則是遠訪了臺灣著名的戰地離島──金門,金門一向被譽為單車愛好者的離島騎乘天堂,略有起伏的平坦道路、豐富的自然人文生態、以及極富特色的在地美食,無不都吸引著單車愛好者前往騎乘(以上外縣市騎乘照片見圖二、圖三、圖四)。

1117 1
圖二 於臺中高美濕地前的單車路線導覽牌合照

1117 1
圖三 於宜蘭市津梅磚窯前合照留影

1117 1
圖四 於金門下榻民宿前合影(掌鏡者為本課程班代曉嵐)

而在原定的課表前往騎乘的台灣不同區域之外,課程中很重要的核心精神還是要回過頭來審視在地的公眾議題,於本校的微笑單車課程中則是對於臺北市,尤其是文山區的單車騎乘環境觀察。本學期課程內安排了一次文山區單車騎乘環境的踏查,後因天候不佳而採用雨天備案,於室內藉由多媒體教學的方式神遊。幸虧因應公民週的單車公共論壇,很榮幸地邀請到了本課程的創設講師──陳建志老師,再次帶領學員們進行文山區單車騎乘環境的深入性踏查。實際走訪過後,發現文山區的單車騎乘議題除了「行」以外,尚有「停」的問題;其中以萬隆捷運站與萬芳醫院捷運站周遭最為顯著,而此次踏查的資料也經由社大行政人員協同彙整過後,於公民週公共論壇時轉交給市府相關局處長官與李新議員協助後續的改善措施研擬(論壇現場見圖五)。

1117 1
圖五 公民週論壇【文山好行-友善單車再進】現場

我們總是期待身為一個現代社會的公民,能以各種不同的方式參與公眾事務。上述的單車騎乘環境踏查與協助舉辦公民論壇是一種管道,而本課程也於學期中的母親節前,受興邦里里長之邀至興德國小共襄母親節園遊會。課程的學員們一同前往園遊會現場,與社區居民分享單車騎乘的安全知識技巧,以及學員們分享過去參加課程中走訪臺灣各地的旅遊路線及攝影作品(園遊會照片見圖六)。

圖六 興邦里母親節園遊會單車騎乘安全攤位(部分參與學員)

  在整個學期的課程結束過後,身為課程帶領者不免要回過頭審視,多達十數堂的課程中,講師與學員們一同參與本課程的核心為何。「移動」一書的作者彼得.艾迪提及:「移動性是一種與世界產生關聯、參與,並在分析上理解世界的方式。」現代人與自身所生活的周遭環境關係變得薄弱,是工業化與都市高度集約生活型態的結果。無機的居住與通勤工作環境,根除了過往農業時代緊密的人地關係,都市的居民開始關切生活中的最新流行資訊,甚於日常生活環境中的大小事,而這項特質在熟稔當代科技產物的年輕一代身上更甚之。以上種種的背景因素,造成了學者克利斯威爾口中的「地方感」之消失,甚至於「無地方感」的現象。「地方感」是人文地理學者認為人類與土地之間關係的根基,也是人類關懷其生活環境的根本出發點。透過社區大學諸多課程的參與,本課程即為其中的案例之一,我們在不同的媒介與環境之中移動,感知並試圖與我們存在的這個世界聯結。愛因斯坦與啟蒙時代的哲學家盧梭有著相同的見解,盧梭曾於著作中寫道,「當我停留在原地,我幾乎無法思考;為了讓我的心靈在場,我的身體必須動起來。」諸多的論述皆證實了「移動」對於「地方感」的形塑之重要性。然而單一次休閒旅遊性質的走訪真的能夠促進「地方感」的產生嗎?環境教育界的學者普遍認為,態度是形成環境行動的最根本要素,對環境的態度越是友善,變越有可能產生友善環境的行為(當然我們也知道環境行為的產生還有其他諸多的外控因素影響之)。「地方感」就如同環境態度的養成一般,是我們在普遍性的環境行為之外,能促成特定區域的守護行為。舉一個較為偏狹的例子,假若「環境態度」的養成能促成我們平常攜帶環保餐具、選擇較低食物里程與友善環境的食材、選購較為節能的燈具家電等行為,「地方感」則可能促成諸如參與仙跡岩手作步道、守護白海豚、搶救碧潭吊橋等特定地域的環境運動。以上的假設,也許我們無法在短時間內藉由論述證實之,但不可否認的是,當我們透過實際的走訪看見了一塊土地的美好,深入性地去認識當前這塊土地樣貌的來龍去脈,以及臺灣各地面臨到的公眾環境議題,是我們產生更進一步行動必要的養分。

  對於微笑單車課程,心中不免有許多的期許,對講師自己也好,對課程的學員們亦然。期盼未來課程中能夠用雙腳與雙眼,去實際體會臺灣各地最美的人文與自然生態,並在過程中有更多參與公眾事務的機會。很感激的是當初建志老師給我這個機會驗證自身的經歷與所學,同學們一學期來的支持與鼓勵也讓課程的進行十分地順利愉快。因應2016年二月底世界自行車大會在臺北,在這個日期到來之前,也許我們可以盡早集思廣益來發想,要如何與來自世界各國的自行車夥伴團體對話。當台灣的在地經驗與國際上多元多樣的單車經驗交會時,相信會有最令人驚豔的火花迸出,留下一股深刻的涵養,滋養著未來單車文化在地化的前景。

參考及引用資料:
徐苔玲、王志弘(譯)(民102)。移動(原作者:Peter Edey)。臺北市:群學出版。(原著出版年:2010)
臉書粉絲團【找李新,最放心】,網址: http://ppt.cc/F3ldd
文山社區大學官方網站:http://www.wenshan.org.tw/
臺北市文山社區大學104學年度第一學期【微笑單車公民行】課程的全體同學

週五, 13 November 2015 07:20

公民週參加送好禮得獎名單

感謝大家熱情參與公共論壇!
我們都期待我們居住的環境會更好,希望之後的公共論壇各位也能夠熱情參與!

也恭喜以下的得獎者,
並請於文山社大景美辦公時段持身份證明文件至辦公室領獎。 

頭獎 7吋ASUS平板電腦(文山社大提供)
得獎者 楊秀卿
特別獎 特級台梗14號有機放伴米(文山社大鄭秀娟校長提供)
得獎者 胡台蓉
2獎 縷空果凍女用托特包
得獎者 李佳蓮
4獎 星巴克馬克杯(文山社大鄭秀娟校長提供)
得獎者 溫靚宜
5獎 陶杯(文山特教學校提供)
得獎者 徐韶樺
6獎 澎澎沐浴乳[2入組](張秋蜜老師提供)
得獎者 鄧桂珊
8獎 PINGU雙層便當盒組
得獎者 吳惠玲
9獎 日製雙層收納飯盒
得獎者 蕭永義
參加獎 文山好書【偏不叫他肚皮舞、素人音樂創作革命】二選一(文山社大提供)
得獎者

吳炫甫、呂黃碧珠、李文益、李漢泉、沈郁涓、林梅芬、
林堤墉、林燕玉、邱創杰、邵淑娟、
洪幸元、胡偉娟、
胡嘉翔、夏明美、孫美慧、
馬惠娟、馬嘉宏、許瑞麟、
連勝元、郭定國、
陳兆淞、陳先蓉、陳志明、陳淑英、
陳淑惠、
陳 菊、陳會鈞、曾惠莉、游瑞月、童慶勇、
舒琬珍、黃秀清、黃萌狀、楊秀卿、廖素玉、劉芊薰、
劉澄惠、鄭依玲、鄭麗娟、黎 錦、
盧淑敏、戴誌中、
蘇淑華、蘇歆雅。

※部份抽獎券因資格不符,下次請再接再勵!

 

 

恭賀

本校官貴中老師榮獲2015臺北市學習型城市成人教學楷模

本校鄭秀鎮同學榮獲2015臺北市學習型城市成人學習楷模

本校沈國平.陳招英榮獲2015臺北市學習型城市學習型家庭楷模

臺北市文山區忠順社區發展協會榮獲2015臺北市學習型城市學習型社區楷模

629535881

『2015臺北市學習型城市學習楷模優良事蹟專輯』請點選以下網址下載

http://www.model-lct.tp.edu.tw/ezfiles/8/1008/img/176/173552935.pdf

週二, 10 November 2015 16:12

104-2會議紀錄

週一, 02 November 2015 15:55

104-2義學講堂講座-歡迎你來!!

104-2年愛心公益學習活動-文山義學講堂來囉,在大家踴躍報名參加下,今年舉辦12場值得參加的講座,歡迎大家呼朋引伴,一起來豐富星期三有意義的午後時光。

義學講堂

"義學講堂"為文山社大與特教學校合作的公共講座:由本校教師群自發至實習生活館義務講學,使民眾在該館消費中,亦能接受新知。所需費用僅需該館最低消費50元,另外中午也有提供簡餐服務消費80元起。享用美食、學習新知、增進公益,一舉三得的好去處,歡迎各位一同參與!!

講座時間:104/09/16-104/12/23,下午1330 ~ 1430
講座地點:文山實習生活館(文山區公所)台北市木柵路三段2201樓活動地點
活動辦法:凡參加一次義學講堂,可索取集點卡集點,憑卡兌換手工餅乾一包

活動費用:館內每人最低消費50元

洽詢電話:文山實習生活館 Tel:02-8661-8637  或 文山社大  2234-2238  

*日期/講題文山社大保留變動權益,如有異動以文山社大網站公布、FB為準。

*任何活動隨時關注文山社大紛絲團   

週四, 29 October 2015 13:10

公民週場次異動

公民週停開場次,公民週停開場次,公民週停開場次。
很重要所以說三次

以下四場因故停開。
11/02 914-無水問蒼天?問政府?問自己
11/02 915-性別平等,真的跟你想的不一樣
11/04 934-素人音樂力量
11/06 955-地籍清理及未辦繼承登記業務簡述

此外,原11/04看不見的島,日期更改為11/02。

造成不便敬請見諒。

還有其他還有很多場次,歡迎大家報名!
線上報名: http://goo.gl/6Taysw

週三, 28 October 2015 16:11

北部水圳工作坊

北部水圳工作坊

古人曾說依山傍水而居,工業革命後,快速發展的現代化社會,使人類與水爭地;現今,我們在氣候變遷及種種過度開發的結果之下,面臨水環境、水資源的種種問題;以文山區為例,由於臺北地區都市之快速發展,區內原有的水圳渠道已不復見,然而,這些消失或掩蓋在都市水泥底下的水圳渠道,其實承載著這城市古往今來的許多歷史及故事,是地方教育非常好的素材,甚至,未來我們生活在氣候變遷的挑戰之下,都市的水圳、埤圳可能都扮演著調適的功能;社區大學全國促進會與文山社大協同辦理北部水圳工作坊,以區內瑠公圳為例,與各位交流都會水圳、埤圳的未來發展與定位,對都市水圳的鄉土教育、觀光休憩、氣候變遷的三大面向能夠分享討論;期以提供一個分享交流的平台,能在大家的努力之下,有更為實質的方法進行都會水圳的活化再生。

報名網址:點此進行線上報名

若有相關問題,請於上班時間來電文山社大辦公室。


議程:

工作坊主持人:陳建志/文山社大環境生態學程召集人

13:30-14:20  埤圳、湧泉活化案例報告

報告一:原有水圳、湧泉之都會公園棲地保育

陳德鴻老師/

文山社大濕地課程老師、荒野保護協會理事、棲地工作委員會召集人

報告二: 水鄉宜蘭埤圳湧泉活化與再生的案例分享

陳育貞老師/

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發展基金會宜蘭分會會長/
台大建築與城鄉研究研究所暨中原大學景觀系兼任副教授

14:30-15:30

室內工作坊分組討論議題

依照推動水圳、埤圳與湧泉守護在(一)鄉土教育(二)社區營造、都市景觀、生態保育及親水休閒(三)氣候調適等面向提出如何?分三組進行願景討論與整理 大家進一步討論後續我們可以做什麼?!共同的困境、願景與行動,並以大字報或電腦投影並做分享

15:40-16:30

小組報告與綜合座談

都會水圳、埤圳及湧泉的未來發展、定位像想像與守護社群的交流機制

鄉土教育、環境教育、社區營造、都市景觀與親水休閒、生態保育及都市減災與氣候調適等面向討論,工作坊之討論結果於全國水圳大會中分享

 

 

週三, 21 October 2015 20:26

104年度第2期公民週

104-2公民素養週報名網址 http://goo.gl/6Taysw 

104 0

104 01

104 2

104 22

104 23

104 24

104 25

104 26

週二, 20 October 2015 18:54

第九屆臺北市文山美術獎

~第九屆臺北市文山美術獎~

紀錄美學經驗,開創藝術時代

 

一、指導單位:臺北市政府教育局

二、主辦單位:臺北市文山社區大學、臺北市文山社區學習服務中心

三、參加對象:文山社大學員、文山區居民(憑身分證戶籍),限18歲以上。

四、活動目的︰鼓勵民眾參與藝術創作,深化創作與欣賞素養,厚實生活美學涵養。

五、收件時間:2015年10月19日至11月6日收件;11月27日公佈得獎名單。

六、參選作品:

  1. 作品主題:以藝術生活美學為價值,鼓勵各類學習媒材表現;也歡迎以「大文山故事」融入創作元素。
  2.        作品類別:(1)西畫類:油畫、水彩、蠟筆、粉彩等。

                    (2)國畫類:書法、水墨。

                    (3)雕塑工藝類:陶藝、雕塑、版畫、繡貼畫、拼布、金工等。

                          (4)攝影類:需為原創作品,合成照片恕不受理。
  3. 作品數量:每類參賽以一件為限[可不裝裱]。
  4. .  作品大小:各類作品尺寸不限。請自行斟酌搬運及安全維護。[基於搬運需求,建議平面作品長寬不得超過150cm;立體作品長寬高不超過60cm]。      攝影類需為8×10吋以上作品。

  5.    作品規範:凡抄襲、模擬作品皆不予評選

  6.    作品運用:得獎作品將依設計需求選刊於文山社大下學期選課手冊、招生海報及傳單等。

  7.    作品背面或底部應註明作品名稱、班級、姓名、聯絡電話資料。

  8.       取件時間:作品於公告得獎名單後即可取回。作品逾期未取回時,本校恕不負保管責任。

七、各類別徵選獎勵分別:

                  1.  特優一名,獎狀一紙,本校下學期學分抵用券5000元      

                  2.  優選一~三名,獎狀一紙,本校下學期學分抵用券2000元

                  3.  佳作一~三名,獎狀一紙,本校下學期學分抵用券1000元

                  4.  入選若干名,獎狀一紙 ,本校下學期學分抵用券200元

         作品獎項得依參賽情況由評審委員決議增減;為擴大參與,優選以上不得每期連續得獎。   

八、報名方式:請將作品送至社大校本部辦公室,文山社大學員可由社大老師集體送件。請洽李佳蓉(LALA)。    

 

臺北市文山社區大學  臺北市景中街27號[景美國中內] 聯絡電話:02-29302627#16

服務時間:學期中為周一至周五14:30至21:30,週三18:00~21:30,周六09:30至16:30

週一, 19 October 2015 12:27

104-2校務行事曆

第 30 頁,共 102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