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山學
雙北交界溪洲地(高灘地)踏查 何文賢老師 時間:2013年11月2日 9:30-11:30 集合地點:捷運景美站1號出口 步行路線 捷運景美站1號出口→萬慶街→景美、景慶河道公園→萬慶巖清水祖師廟→溪仔口原地→景福水門→景美溪→景美溪便橋→眺望雙溪口(景美溪匯入新店溪) →下溪洲採石場(溪埔仔)→台北市景文街143巷(青鳥高爾夫球場)→新店溪→回景美溪→由萬慶巖前方階梯上河堤→萬慶街→景美捷運站 網路報名: http://www.wenshan.org.tw/index.php/component/k2/item/264-102-2%E5%85%AC%E6%B0%91%E7%B4%A0%E9%A4%8A%E9%80%B1%E9%96%8B%E5%A7%8B%E5%A0%B1%E5%90%8D%E4%BA%86.html
春天是生命繁盛的季節,也是漫遊的季節。 文山區境內有景美溪、小坑溪、萃湖、坡內坑等自然水岸,也有興隆公園、景美運動公園內的人造生態池,我們期盼找回有生命力的景美溪,讓文山水岸生態樂園重新回到市民的生活,藉此調整城市的發展軸線,引進市民環境參與、生態教育學習的機會。 讓我們在賞春的腳步中,共同領略文山水岸之美。 時 間 內 容 帶領教師 4月29日(一) 19:00-21:30 室內解說:在實地體驗文山水岸美景前,先認識各條導覽路線的特色與人文地理背景,讓您內行看門道。 地點:景美國中 全體教師 4月30日(二) 09:00~12:00…
2011《文山藝術季─社區河岸藝想節》 <i green‧愛地球>綠色藝術嘉年華 由社造團隊(企業、社團、學校等社區單位組成)在2011年規劃、打造的景美溪河岸裝置藝術,擬在10月中旬<文山藝術季-社區河岸藝想節>,完成裝置藝術設置及成果展現,並舉行揭幕儀式。當天活動以舉辦<i green‧愛地球>為主軸,讓藝術文化和景美溪激盪交流,從文化、民俗、藝術、生活等面向切入,規劃綠色藝術嘉年華活動,結合「人、文、景」等多元色彩,呈現屬於景美溪獨特的河岸魅力,讓參與者享受玩創意、看表演、逛市集、吃美食之樂活生活,讓文山人動起來! 一、指導單位:文建會、文化局、﹙水利處﹚ 二、共同主辦:文山區公所、表演36房、文山社區大學 三、活動時間:2011.10.15(六) 14:00-18:00 四、活動地點:景美溪畔恆光橋下公園 五、活動內容: 〈一〉<i green‧愛地球>主題舞台: 宣導<i green‧愛地球>主題活動特色外,邀請文山區及大台北地區藝術團體,用igreen的創意概念,以音樂、舞蹈、創藝戲劇、環保商品走秀…等等形式呈現演出,和民眾分享愛生活、愛地球的態度。預計8個節目。…
臺北市政府環境保護局將於今年中秋節(9月19日)早上,在景美溪畔舉辦第八次的「鴨鴨放流比賽」,在景美溪畔舉辦黃色玩具鴨放流,藉以觀察景美溪水文、認識景美溪生態的活動,歡迎大家踴躍參加! 活動時間:102年09月19日(四)09:00~11:30 活動地點:臺北市景美溪萬壽橋下河濱公園 主辦單位:臺北市政府環境保護局 承辦單位:東南科技大學觀光與生態旅遊系、動物園文教基金會 協辦單位:文山社區大學、景美溪守護聯盟。 參與人數:臺北市水環境巡守隊代表及民眾共約100人。 活動方式:巡守隊員將主辦單位提供的塑膠小鴨放流至景美溪,藉由小鴨漂流狀況,了解水文及沿岸生態,並在終點將放流小鴨撈上岸回收,學習淨溪和保護溪流環境的重要性。 活動流程: 09:00∼09:50 「雞婆總動員」淨溪活動:【有你有我~大家來淨溪】沿河岸散步順便撿垃圾淨溪活動09:00∼10:20 河川保育教育宣導闖關遊戲10:20∼10:30 開幕式&來賓致詞10:30∼10:40 花嘴鴨重返景美溪暨鴨鴨放流下水游10:40∼11:30 鴨鴨生態全記錄-找找我的鴨鴨在哪裡及景美溪人文生態導覽
萬盛街  (文山學學員林玉斌整理 何文賢老師指導)   在上一篇文章《小木梘-當瑠公圳遇到萬盛溪》,介紹隱藏在城市中的萬盛溪,讓人想起卡爾維諾在《看不見的城市》中所說:「這座城市不會訴說它的過去,而是像手紋一樣包容著過去,寫在街角,在避雷針的天線,在旗杆上,每個小地方,都一一銘記了刻痕、缺口和捲曲的邊緣」,城市裡的小地方都訴說著過去,就像萬盛溪留下的橋墩、木梘說著過去到現在的地理環境變遷。除了萬盛溪之外,本篇也要以文字搭配圖片的方式,介紹應萬盛溪而得名的萬盛街,看身在城市裡的萬盛街,又刻記著什麼過去。 --------------------------- 萬盛街以萬盛溪來命名,相對於萬盛溪,萬盛街算是短的。目前的萬盛街只有一部分是在舊時萬盛溪旁邊,萬盛街的分佈如下圖,主要街道以咖啡色粗線條表示,巷道以咖啡色細線條表示。 當萬盛溪在萬盛公園,遇到瑠公圳的小木梘後,繼續流動的路徑成為在花木批發市場後方羅斯福路五段97巷口的大水溝。瑠公圳經小木梘後,位置是萬盛街102號100號門前的萬盛街馬路,由102號朝100號方向,繞蟾蜍山朝萬盛街口或公館流去,經挖仔內還可見一棵百年老樹,及舊土地公廟。 (下圖:瑠公圳經過,萬盛街挖仔內附近老樹及被違建擋住的老土地公廟。) (下圖:瑠公圳經過,萬盛街102號及很古老狀奇怪的圍牆。) 萬盛街主要道路,有一特殊三角形環狀道路,是由萬盛街古道、一段瑠公圳,及一段萬盛溪旁的道路形成。地圖紅色部分是萬盛街古道,綠色部分是瑠公圳加蓋鋪成,黃色部分是萬盛溪旁的新道路。 (下圖:右邊較小條是萬盛街古道,左邊較大條是萬盛溪旁萬盛街新道。) (下圖:萬盛街古道上的老房子,以旁邊的沙岩當牆壁。) (下圖:萬盛街古道直接貼著蟾蜍山,蟾蜍山設有軍事重地。)  …
十五分庄舊地名  (文山學學員蒯宜生整理 何文賢老師指導)   在未有道路名稱前,庄內的聚落名稱皆以地理位置、地形、景物或居住者姓氏來稱呼。以地理位置稱呼之地名如十五分口、十五分、十五分內、湖仔內等,以地形稱呼者如耙形、獅形、虎形、猴形、蜈蚣牙、貢生坳等,以景物稱呼者如橋頭、土地公坡、七十二砌、中瓦厝、炭窯坑等,以居住者姓氏稱呼者如楊厝、翁厝、頂(上)厝許、下厝許等。 茲將在十五分庄內小聚落之舊地名來由及現今位置說明如下: 1.挖仔內: 在今萬盛街一帶,因位居塯公圳轉彎的內側,故名。老住戶大都是林口庄(公館、水源地一帶)移入開墾的周氏家族,日治時期地此設有「挖仔內保」。 2.耙形: 位於今興隆市場後方,因其山勢如耕田用的耙,故名。昔日為許氏家族所有,因此有許氏宗祠建於今興隆市場左後方的山腳下。 3.獅形: 位於今興隆公園靠王者鄉大廈的後方,與華園山莊之間,因其山勢如獅之形貌,故名。昔日此地為劉厝所在地。 4.虎形: 位於今興隆國小後方,因其山勢如虎之形貌,故名。昔日當地居民以蘇、高兩姓為多。 5.猴形:…
景美溪位在臺北盆地的東南方,河道由東向西流入盆地,貫穿石碇、深坑、木柵及景美,兩岸河谷平原,在石碇及深坑地區極為狹小,中游至坡內坑後漸開擴,成為早期居民墾殖營生的根據地,近年兩岸大量開發,河床泥沙淤積嚴重。景美溪為新店溪下游右岸主要支流,流域面積113.72㎞2,上游主流稱永定溪流量豐富,至雙溪口匯石碇溪後始稱景美溪或深坑溪。經木柵至景美萬隆溪子口附近注入新店溪,全長28.25公里(註10)。 景美溪至文山區木柵動物園以下,河谷平原趨於開闊平坦,流速減緩,河道形成曲流地形,景美、木柵等地開發甚早,人口密集,聚落林立,海拔高度降到10公尺以下,早期颱風暴雨時,兩岸平原低窪處,原為自然氾濫原,但在臺北都會區寸土寸金,不得不違反大自然法則,將房屋建在低窪處(如港墘、溝子口、馬明潭、坡內坑、政大新光路等),故常遭淹水之苦,近年景美溪已自河口處至坡內坑,在兩岸築起高高的堤防,沿線設抽水站確保安全。 景美溪流域東西狹長,縱谷方向與地層及地質構造的方向平行排列,景美溪兩岸小支流多屬谷中小溝,除少數河川外,多無明確名稱,河北半部支流少而短,南半部支流較多而長,主要原因在南半部集水面積較大,地勢南比北高所致。 文山區位居景美溪河段的下游,自深坑鄉草地尾西側至河口約13公里,河床海拔高度約介於17至1公尺之間,東西落差16公尺。景美溪兩岸小支流長度雖短而水量小,但各溪流之河床坡度甚陡,河床海拔高度每降一公尺,所流經的距離,大多低於20公尺,甚至有低於10公尺,故在暴雨期間,急流易沖蝕河床及河岸。近年政府逐年進行河川整治及護岸的工程,同時為美化環境及增加休憩空間,在景美溪文山區內的河岸堤防外,闢建球場、河濱公園及自行車道。 景美溪北岸的支流 文山區境內景美溪北岸,除坡內坑以東的福德坑、密婆坑、石壁坑、灰窯坑及軍功坑,因山谷直達河岸,分別有小支流入景美溪外,坡內坑以西,因聚落高度開發,昔日天然的小支流河道,已多被人工排水道取代。流路短且流量少但終年有水。 (一)密婆坑溪密婆坑是指今木柵垃圾焚化廠所在的山谷,密婆坑溪位在焚化廠東南側,西源焚化廠北方山上為墓地,東源山頭高度僅146.4公尺,本溪集水範圍小,長度僅約500公尺,於萬福橋東方250公尺處,注入景美溪。 (二)石壁坑溪石壁坑位於密婆坑西方山谷,集水區範圍內最高山頭之高度為海拔221.3公尺,石壁坑溪全長約1000公尺,由北向南注入景美溪。公墓區坐落在上游,約在谷中海拔75公尺以上的地區,中游有環保局資源回收站,下游兩岸為雜林,流量少,於萬福橋東方100公尺處,注入景美溪。 (三)灰窯坑溪灰窯坑位於石壁坑西方山谷,集水區範圍內最高山頭之高度為海拔206.1公尺,灰窯坑溪全長約1250公尺,由北向南注入景美溪。公墓分布在上游,約在谷中海拔75公尺以上的地區,中游穿越國道三甲木柵交流道後,向南過木柵路四段風動石公祠西方,轉向西南注入景美溪。(四)坡內坑溪坡內坑位於灰窯坑西方山谷,集水區範圍內最高山頭之高度為海拔251.3公尺,坡內坑溪全長約1800公尺,由北向南注入景美溪。源頭區仍為公墓,但面積不及前二溪大,中游穿越國道三甲高速公路,下游經博嘉國小及欣欣客運修理場東側,穿越木柵路四段,向南注入景美溪。 (五)軍功坑溪軍功坑位於坡內坑西方山谷,集水區範圍內最高山頭之高度為海拔167.1公尺,軍功坑溪全長約1300公尺,由西北向東南注入景美溪。上游為名門社區,中下游與軍功路平行,東為雜林、西為萬芳社區,下游經軍功社區東側,向南穿越木柵路4段後,注入景美溪。 景美溪南岸的支流 文山區景美溪南岸90%以上地區為山坡地,地勢由東南向西北傾斜,支流依地形匯集於各山谷中,分別由東南向西北注入景美溪,由東向西依次為猴山坑溪、指南溪、待老坑溪及阿泉坑溪。其中指南溪因集水區範圍最廣,流量大而穩定外,其餘各支流之流量均小。 (一)猴山坑溪猴山坑為景美溪南岸最東的山谷,東以猴山岳(海拔553.6公尺)至魚衡山(海拔175.0公尺)之山稜線,與深坑鄉相鄰;西以金面頭山(海拔305.7公尺)至大前坑山(海拔119.4公尺)之山稜線,與木柵動物園及政大二期重劃區相隔。集水區範圍內最高山頭之高度為海拔473.6公尺,猴山坑溪全長約2000公尺,由南向北注入景美溪。東岸有新光路二段由南向北通往指南宮,下游西岸有國道三號高速公路。兩岸以相思林、竹林、闊葉林為主。 (二)指南溪指南溪又名大坑溪,貫穿本區境內景美溪南岸中央,源於二格山(海拔678公尺)北坡,流向東北注入景美溪,長約6公里,源頭至河口落差超過650公尺,坡度甚陡下蝕力強,中上游河谷深峻,為文山區境內景美溪最長的支流,在北政橋北岸,有小坑溪匯入,南岸在貓空、樟湖、石獅腳各有一條小支流由南向北匯入指南溪,兩岸山谷有環形產業道路通達各茶園,為重要茶產區,土壤裸露易崩塌流失。北岸與小坑溪之間的分水嶺上,有道教勝地指南宮。 (三)待老坑溪待老坑位在恆光橋南岸,待老坑溪源於待老坑山(海拔381.75公尺)東側山谷,由南向北流,過國道三號高速公路後,河床高度逐漸降至海拔25公尺以下,形成曲流地形,轉向西北注入景美溪,全長約2000公尺,流量少。…
文山區位於台北市南郊、新店溪以東、蟾蜍山以南,東鄰深坑區、南接新店區及石碇區、西以新店溪與永和區及中和區相望,為台北市重要的文教與休憩區,更為台北市赴新店、烏來、坪林、宜蘭、深坑、石碇等地必經之要道。 其地勢為東高西低,四分之三為海拔50公尺以上的丘陵地,景美溪由東向溪貫穿其中,境內由北中南三條東西走向的丘陵分隔成景美木柵兩個小盆地。開拓之初湖澤遍地,到處是泥濘、荊棘。康熙末年,先民由景美沿溪入墾,至嘉慶道光之際漸成街肆,西邊設有萬盛、十五份兩庄,東邊沿河以木樁圍柵防拒山胞殺害,暫成聚落,有木柵、內湖、頭前溪等庄之產生。嘉慶年間隸屬淡水廳拳山堡,光緒元年隸屬為台北府淡水縣拳山堡,拳山堡後更名為文山堡,日據時期則隸屬台北州文山郡深坑庄管轄,分萬盛、興福、內湖、陂內坑等小村庄。 迨台灣光復後隸屬台北縣深坑鄉。民國39年3月1日政府為便於政令之推行與事實之需要,乃將深坑鄉劃分為景美鎮、木柵鄉、深坑鄉三鄉鎮。57年7月1日改隸台北市,分為木柵、景美兩區。79年3月12日,台北市行政區域調整,又將景美與木柵兩區合併為文山區。本區總面積3,150公頃,山坡地多、平地不足,景美溪西岸之平原為本區精華地帶,都市計畫發展已近飽和,往山坡地開發,完成了一四○高地開闢為萬芳新社區及政大二期重劃區的建設。 文山區因多山林,氣候溼潤,盛產茶樹、大菁、樟樹等作物,在19世紀中葉已有開發,至今仍是北區茶作產地之一。樟腦的開採雖早已没落,卻留下樟林、樟腳、樟湖等許多與此相關的地名。 台北市政府自2000年開始施行的輔助行政劃分,設置於市轄區之下。每一市轄區依據實際發展情形配合當地各里特色,劃定4到7個次分區,將具有鄰近特性,且若干文化、歷史特質的里集結起來,俾以有效利用里鄰資源並凝聚居民的向心力,相互合作以發揮區里自治精神,共同推展市政建設。因此,本計畫亦將以次分區做為社區教育學習體系的循序發展依據,其中,文山區的次分區分布如下: 一、 景美次分區(圖左)1、 範圍:景美、景行、景東、景慶、景仁、景華、萬有、萬祥、萬隆、萬年、萬和、萬盛共12里。2、 重要地標:景美夜市、仙跡岩、文山劇場、花木批發市場、景美集應廟、萬隆集應廟。3、 古蹟:景美集應廟(市定古蹟)。 二、 興隆次分區(圖左上二)1、 範圍:興豐、興光、興家、興得、興業、興安、興福、興旺、興泰、興昌、興邦共11里2、 重要地標:興隆市場、中國科技大學、警察專校、台北市立萬芳醫院、會元洞清水祖師廟。3、 古蹟:十五份遺址、興福庄建塚紀念碑(市定古蹟)、賴氏萬壽塔(市定歷史建築)。…
    分享在我的 Facebook 分享在我的 Plurk 分享在我的即時通   龍吃水的地理景觀 狹義稱仙跡岩是景美山上有腳印痕跡的大岩石。廣義稱景美山為仙跡岩,為南港山系支脈。景美山早期稱溪仔口山,早期標高144公尺(現為141公尺),面積10.8公頃。 站在景美橋往仙跡岩看,由景美山連接圳後山(標高77公尺)往東南延伸至景美溪,宛如龍吃水的地理景觀,為風水極佳之寶地。耆老說因為有此好風水,也造就景美在河運時期的繁榮;後因陸路開發,切斷山水交會,破壞風水,龍喝不到水,景美因而沒落。事實上景美的沒落,可以交通工具的改變來解釋,龍吃水的地理景觀乃因陸路開發取代河運使然。 在河運時期由石碇、深坑、木柵的物產,由景美溪順流而下匯集在景美溪口,新店的物產順著新店溪也運送至景美,而由淡水、艋舺運送由中國沿海的物品行駛淡水河、新店溪至景美溪口,由三處運送來的貨品就在景美地區進行交易,因此當時景美是台北南區重要的交易重鎮,造就當時景美的繁榮景象。 日治時期,輕便車由台北南門往南經景美通至新店,往東經景美通至木柵、深坑、石碇,貨物就可以直接運送至台北城內,就不一定要集中在景美做交易;加上大正十年(1921)由艋舺至新店的鐵路新店線的開通,貨物更是直接送至台北城。後來公路發達,交通運輸更是便利,景美就變成一個過渡的區域,商業活力更形衰退。 曾經在景美開設的漢神百貨及巨星影城是景美的消費中心,也因購物人潮稀疏,無法獲利,而被迫結束營業。景美主要消費的地點,透過便捷的公車及捷運,都往公館台北車站或是SOGO商圈流動,景美的商業氣息更顯冷清。龍吃水地理景觀的破壞只是因主要交通工具的改便的另一種說法而已。
  圖一:猴形立柱正面 地處猴形的辛亥國小     在辛亥隧道景美端出口附近,未開發前的山丘形狀看似猴子,因此早年稱此地為「猴形」(十五分庒另有虎形、獅形、耙形…等舊地名,請參閱十五分庄歷史中的文章)。在辛亥國小靠近辛亥路的圍牆內,有一座十二生肖的雕塑立柱(圖一正面,圖二反面),立柱上的十二生肖造型頗為活潑,而在立柱最頂端雕著一隻猴子,為什麼呢?因辛亥國小地處舊地名猴形的領域,為了要傳達過去的歷史意涵,特別在立柱頭雕上一隻猴子,表示猴形的意涵,學校用心的設計可以讓鄉土教學更加扎根。 圖二:猴形立柱反面     辛亥國小的校徽是一個長了翅膀的心(圖三),這個圖案跟辛亥有啥關係呢?其實這個校徽頗有創意,因為一個心長了翅膀就飛起來了,就是心很high的意思,「心high」就是「辛亥」了。進入校園前看見這個圖案,也要提醒自己要隨時保持很high的心情喔! 圖三:辛亥國小校徽
第 14 頁,共 36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