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山社區大學

文山社區大學

一年一度文山社大與文山區圖書館合辦的2016曬書節與您相會,今年我們舉辦了7場免費講座,歡迎大家參加。

"報名詳請洽各分館"

曬書節 頁面 1

曬書節 頁面 2

週三, 16 December 2015 15:33

樸門永續設計-底特律廢棄屋改造

快速工業化的結果,導致能源危機,讓人們開始關注自然資源、低耗能建築、替代能源系統以及永續資源使用,工業革命帶來生活便利,卻也使人類脫離自然,失去簡單自然的生活方式,工業材料的使用,導致大地無法重回自然界的循環,大型施工機具過度破壞土地,及以使用金錢交換成品的消費習慣,而我們人類似乎忘了與萬物和諧生活方式,而在美國有一位年約30歲的格雷戈里•克勞福德(Gregory Crawford) 在美國密歇根州約3700平方英尺的廢棄地,以人力勞動自給自足、資源再利用的方法,與週遭環境、土地、自然材料產生緊密聯繫來建立一個無污染的生存環境,使個人和社區擁有自給自足的能力。

greg

          2014Surplus Design Cooperative樸門設計師格雷戈里•克勞福德(Gregory Crawford) ,在美國密歇根州最大城市底特律尋找到一間廢棄的空屋,進去時屋內雜物一團亂,看不見完整的地板,甚至沒有電、沒有水、沒有煤氣、沒有地下水、沒有食物,於是格雷戈里•克勞福德(Gregory Crawford)與他的夥伴利用樸門永續設計出一系列基本的家用設施。短短一年內便打造了一間自給自足的空間與生活方式,使用在地資源以供應基本需求。特別是更有效率地使用能源,例如利用屋內電視改裝成太陽能系統,運用太陽能系統解決日常生活中用電的問題。以及在門口設立可食花園,提供日常所需的食物,在後院設立雨水收集系統,創造廢棄物新的價值等。

台灣是個寶島,台灣的地理條件好,我們也能善用地理環境條件營造舒適與最低耗能的環境;建立物質與能源的循環,如雨水收集、廚餘落葉堆肥、乾濕分離式堆肥廁所;結合再生能源科技,如風力、太陽能光電、太陽能光熱,以滿足現在人必要生活需求。地球資源有限,廢棄物丟掉則變成垃圾與污染,回收則變成資源,資源循環才能永續利用。

 

 
     

  屋內              初期屋內的情況

 太陽

視改裝成太陽能系統

 後花園

2014 夏天後花園實作畫面

本文圖片來源: http://www.surpluspermaculture.org

週五, 11 December 2015 16:14

2016文山樸門永續生活設計工作坊

 

 

樸門工作坊

從澳洲起源的樸門永續生活設計(英語:Permaculture),開始於農業,但涵蓋的層面包含了經濟、教育和社群等,自1970年代以來已經發展為一套完整的生活設計,用最少的能源與最高的效率,改善生活和生產方式,建立起能夠自我維持的人類聚落,減少人們對工業化生產和分配系統的結構性依賴,讓生活回到與自然最和諧的互動方式,也因此深深吸引了各國想追求樂活自然的生活的人們。

2016年春天,為了培力氣候變遷調適生活的方案設計師,文山社大與台灣樸門永續發展協會邀請了來自比利時的Geoffroy Godeau、來自美國的Gregory Crawford與台灣的亞曼帶領三項都市樸門設計工作坊,不僅讓大家認識不同國家與區域的樸門經驗,更從實作中了解樸門永續生活設計如何實際應用在都市裡的自然建築和社區空間改造之中。

講師:
     

      Geoffroy1

Geoffroy Godeau / 
Surplus Design Cooperative

樸門設計師

來自比利時,主修景觀建築設計。在於尼加拉瓜與樸門永續設計相遇。過去五年他主要在泰國的Panya農場與比利時從事自然建築的教學工作。目前活躍於歐洲的樸門社群,並具備許多國家的樸門教學經驗。

           Gregory Crawford

Gregory Crawford/
Surplus Design Cooperative

樸門設計師

來自美國,主修永續都市規劃,擁有近10年的社區支持型有機農場營造經驗,近2年在泰國Panya農場負責教學與自然建築的管理。他正著手將一個在密歇根州約3700平方英尺的廢棄地改造為都市樸門中心。

       亞曼

亞曼Yamana/
台灣Permaculture Design Certification師資

野蔓園樸門農場園主、綠屋工作坊負責人,教授樸門永續設計課程(PDC)逾七年。他參與多項樸門相關計劃,如:台北花博系列之綠色城市沙龍綠點專案顧問、花蓮理想度假村「樸門理想大地」專案計負責人、「吃自己種的米‧留一塊乾淨土」計畫發起人

活動內容:
時間 場次 講師 內容 報名費 地點

1/27-2/1

9:00-16:00

樸門自然建築-

都市自然爐灶工作坊(限20人)

Geoffroy Godeau,

Gregory Crawford

(含口譯)

以雙手雙腳、稻草、與石頭打造兼具烘烤、蒸煮的多功能爐灶。 6,000 台灣樸門永續發展協會

2/19-2/21

9:00-16:00

都市樸門工作坊

(限60人)

Geoffroy Godeau,

Gregory Crawford

(含口譯)

運用樸門永續設計來改造社區閒置空間,人人都可以是社區設計師。 3,000 台北市文山區順興里

2/26

9:00-16:00

樸門永續設計-

太陽能熱水器

(限20人)

亞曼/台灣PDC師資 實踐低碳生活的進階必修課:用簡單的材料與創意組合,捕捉太陽能加熱每日的洗澡用水 1,000 台灣樸門永續發展協會
口譯:陳琬其/文山社大實用英語課程教師,曾任德國Johannes華德福學校教師

報名方式:請於臺北市文山社區大學官網專區報名,並於通知期限內完成匯款或至社大繳費。

※報名費不包含午餐,餐點飲水請自理※

報名網址: http://goo.gl/nyCcN4

報名優惠(僅能擇一):

●12/31前報名享有早鳥優惠9折。

●憑「大專院校學生證」享有8折優惠。

●每場工作坊限額5名環保團體工作者特別優惠五折,但須分工協助場次紀錄。報名請事先洽詢。

洽詢電話:(02)2930-2627 莊小姐   email : Email住址會使用灌水程式保護機制。你需要啟動Javascript才能觀看它

週五, 04 December 2015 21:05

12/5國際志工日 感謝志工們的付出

1985年12月聯合國正式宣佈每年12月5日為國際志工日
 
感謝各位志工伙伴們的熱情付出
 
因為有你們的熱誠,讓文山添加許多溫暖
 
 
volunteer1205

第九屆臺北市文山美術獎得獎名單

104 2artaward

104 2artaward2

104 2 artaward3

文/文山社區大學 方玉如 楊欣儒

  漢字的組成是很有意思的,「教授」在現代泛指在學校中資深的教師或研究員,若教授是以動詞解釋的話,係指講並傳授知識與技能。再深入探討,「授」是一個需要有主詞與受詞的一個字,若沒有接納者,「授」的行為就無法成立。學習型社區的成立,即是試圖打破學校的圍籬,讓知識的教與授在社區裡發生,凡是有一技之長的人都有機會把自己的知識教授給他人,創造一個共同學習的場域。相互幫助、學習,一同完成目標、提昇生活品質,實踐學習共同體,是學習型社區的創立宗旨。

  臺北市文山區社區學習服務中心自民國九十九年成立以來,致力於媒合社區學習與行動的資源,並透過一系列的工作坊與公共議題的參與,活絡社區的資源網絡,培養社區自身成為學習資源中心,讓社區成員相互貢獻其智慧與能力,並針對社區議題在行動過程中學習,形成自動自發的共學的習慣與制度。當然這並不只是滿足個人學習需求而已,而是在這個學習與教授的行為過程中能夠反芻自身,進而投入社區營造與發展。而社區學習服務中心的角色則是積極在旁提出引子,讓社區成員共同討論研議最佳解決方案,激發出社區營造的能量。

◎發展地方學,協助及推動在地的社區營造工作。
◎推動社區學習網絡,發行社區學習電子報,編印社區學習地圖,成為社區學習資源交流平臺。

  文山區學習服務中心深耕在地文化,以經營、傳成在地文史為重要策略,開設文山區文史與環境課程,以在地精神、社區特色為主軸,引導社區成員有系統性地了解社區的發展脈絡、盤點社區現況,培養學員探究文史所需的專業知識與精神,提昇學員對在地的知識和認同,進而引導思量與討論社區公共之事。而文山學的教師群也不斷研發與精進教案,累積教學能量。由於資源累積與整合的需求日深,102年在社區夥伴的協助下,我們成立了「文山學資訊網」(http://www.wenshan.org.tw/archives/),將老師與學員在課程行動中所收集、整理的地方風俗、文史資料、環境行動等資料做為數位文庫供人查閱。至今已累積了211篇文章。就如同臺北市政府所提倡的一區一特色,其旨亦是在深掘地方特色,發展重要觀光資產。文山區社區學習服務中心期許藉著引導學員探索當地歷史文化,發掘出這塊土地擁有的獨特性與在地精神。

◎提出社區學習資源與學習需求的調查、評估、運用。
◎進行社區人才培訓,協助成立各類學習型組織。
◎辦理社區學習諮詢服務。

  本中心在設立初期,邀請包含文山區各里里長在內的社區夥伴盤點各鄰里具有發展環境公民行動的場域,觀察文山區當前需改進的公共空間,再邀請經驗豐富的專業師資開設課程,帶領相同志向的開始研究、分析、學習,結合在地環境保護實作,進而讓學員們貢獻所學,實踐在生活當中。如長期生態失衡的木柵公園萃湖保育行動即為本中心開設的「溼地生態探索工作坊」社區志工培育課程所實作的場域,由荒野保護協會理事-陳德鴻老師帶領多次的實地踏察與生態維護,已有階段性的成果。而由台灣千里步道協會徐銘謙副執行長所帶領「手護文山步道學」的課程,則是培訓社區志工以自然工法維護教山步道棲地環境,多次進入仙跡岩海巡署步道打造對山林友善的登山步道,為守護社區奉獻自身棉薄之力。
手護文山步道學的學員的志願服務。

026
※「手護文山步道學」的志工學員以自然工法維護教山步道棲地環境。

◎形塑社區公共議題討論平台。
◎將課程進行的田野調查整理為本,進行政策的討論與改善。

  除了開設志工培訓課程,本中心亦以成為社區公共議題的討論平台為目標,將跟民眾有切身相關的公共議題結合每期一次的終身學習行動週,開設系列主題性講座,提供民眾快速且有系統性的資訊管道。規劃講座的方向則會結合每學期的重點任務,如有社區公共空間改造與政策議題則會辦理公民論壇,邀請政府相關單位、市議員、里長及相關專家學者等直接與民眾面對面檢討政策的施行方向,展現公民行使公民權的最佳典範。

  在多次主題性的議題操作下,對於區內治理政策亦有實質的影響,其中「文山好行」與「文山水岸」即是以此模式所催生出來的益民政策。文山好行的第一步,即是與社區夥伴攜手推動文山區人本交通友善空間,由本中心開設「微笑單車低碳行」課程培訓的志工實際踏查區內重點馬路要道,並透過民意問卷調查蒐集民眾意見,藉由公民論壇擴大議題的影響效益,邀集民代、市府代表、在地社團、環保團體共同討論,檢討臺北市低碳綠色交通環境,逐步改善行人與單車用路的安全與便利性,提昇用路人的權益,由羅斯福路五六段林蔭大道開始,促使文山區的綠色低碳交通更加成熟完善。
文山好行的實地踏查

027
※「微笑單車低碳行」的講師率該課成員,實地踏查文山區的單車環境。

  「文山水岸」系列行動則是檢視公共水域的營造維護與未來願景。文山區是依傍著新店溪、景美溪與萬盛溪逐漸開發形成的聚落,水文在社區的發展脈絡中具有不可抺滅的重要性,然而隨著都市化的變遷,人們對於河流逐漸疏離、陌生,影響水域的環境保育。因此,本中心與社區夥伴調查文山區的景美運動公園、興隆公園等擁有人造生態池親水公園。輔以戶外踏查行程,審視並教導民眾現行使用的生態建築工法與水域營造的可行性,希望藉此開展保護河川環境的教育與符合生態保育的都市規劃,在促進城市經濟發展的同時,找回擁有生命力的水岸生態樂園。現今,本中心更積極發展文山流域學,第一步計劃是將景美溪水岸現況重新盤點、整頓,讓溪水重回人們的生活,創造人人共同守護的河川。

◎進行社區影像與文字觀察紀錄。
◎數位學習與數位公民的推展與培力等社區教育學習體系執行計畫

  影像的張力除了情感的薰染外,更重要的是具有紀錄的功能。本中心為讓民眾在家就可學習,每年錄製線上影音課程,擷取課程精華,並多次側寫與剪輯社區公共議題與相關行動,將影像的力量擴展到最大化,讓知識達到更有效的傳播。同時本中心也開設影音志工培訓課程,進行社區影像拍攝工作,包括部落訪查,記錄文化歷史與耆老的記憶身影等,為文山區的歷史留下珍貴的影音紀錄,並於102年起,在秋季舉辦文山影展。因為有這群志願者,許多影像成為珍貴的文史資產,讓更多人能了解社區發展,凝聚在地力量。

  目前本中心也正積極推動社區公民記者的培育,結合「網路新聞影像編輯入門」課程,將民眾被動的接觸資訊化作主動的探索與採訪,以公民的視角紀錄正在進行的社區議題與行動,不僅增加社區參與的經驗與管道,更藉由貼近自身居住的環境議題,循序漸進引導民眾投入、關注社區,讓民眾閱讀新聞不再只是單純地被財團所餵養。同時也鼓勵學員將撰寫的新聞投稿於網路新聞平台(如PeoPo公民新聞),讓新聞的傳播不僅止於學習團體中,也能與隸屬其他社群的公民記者互相觀摩與交流,提高訊息的流通率,引動更多資源網絡。
培訓公民記者

028
※洪幸元學員所撰寫的「手護文山步道學」的志工服務報導,獲公民新聞平台採用。

◎舉辦終身學習行動週活動(公民素養週)、社區學藝競賽觀摩活動(文山美術獎)及終身學習成果博覽會等。

  本中心長期鼓勵社區民眾回歸學習的領域,透過例行性大型活動的辦理,促進民眾對本中心的了解和參與。一年兩次的終身學習行動週開放全民參與,提供不同領域的系列講座,讓學習擴散至自身的領域外。每年辦理兩次文山美術獎,提供愛好藝術的社區民眾發表作品、互相觀摩的機會,提升社區美學涵養。每年一月與七月也會舉辦學習成果博覽會,除了將學習過程做一次精華回顧,也藉由各課程與社區行動的成果分享,將所學呈現於大眾之前,吸引有興趣的朋友一同加入學習的行列。期許藉此多元的形式,持續推動社區「學習」的風氣。
於公民週時學員的分享

029
※社區學習楷模邱玉梅學員於公民週分享其雨撲班工作坊的學習心得。

  綜觀這六年的施辦成果,文山區社區學習服務中心以提昇區民的公民素養、發展在地特色與關懷社區為目標,扮演串連資源與媒合角色,提供進修、討論、行動的場域,與師生、社區夥伴共同建構與山河共存的在地知識體系。將社區營造活動與成人學習理念結合,使社區產業發展、社福醫療、社區安全、社區環境生態、人文教育融合。使公民培力、社區資訊與社區資源皆能逐步整合,深化公共關懷營造,提昇在地獨特的自然環境與人文歷史。在策略執行面上也有足夠的靈活度去因應全球環境的變化,及早調適以減少環境變遷的沖擊。

  學習是一段隨著生命成熟而豐盛的旅程。學習的場所,不該侷限於校園,而應回歸到日常生活中;學習的時間,不是問題,只要您願意,時時刻刻都可行;知識的授與受從來不是單向,而是雙向成為一個循環。在臺北市文山區社區學習服務中心規劃藍圖中,希望能為臺北市民創造不限場地、時間、教學相長的教育模式,讓學習永無止境。

文/文山社區大學 李佳瑜

  社區發展工作屢獲肯定的明興社區,經過多年的耕耘,在社區居民的共識與協力下,安全、福利、生態景觀為已成為營造社區所努力的方向。因此在社區發展上以「安全」、「福利」和「生態」為三大主軸。透過社區志工組織的經營與志工培力,充分賦權,將明興社區打造成全體社區居民的幸福家園。

  目前明興社區有守望相助隊、生態防災志工隊、社區照顧懷據點服務志工、水環境巡守志工等組織,志工人數將近300 人。每位志工夥伴都必須先接受基礎訓練與服務專業所需的特殊訓練,強化負責領域的各項知能,讓每位志工都能在各自的服務崗位上善盡職責,藉此厚植社區進步的實力。同時,藉由居民一起參與社區事務與各項活動的過程,凝聚每一位參與居民對社區的向心力;共同分擔、共同享用成果,也讓居民之間的感情更加融洽。

●打造安全友善的社區生活空間

  明興社區長年致力於推動安全社區,對於守望相助隊的經營,主要透過近兩百位的巡守志工來協助負責守護家園、社區活動秩序的維護及交通安全;此外還擴大守望相助的功能、提供例如訪視獨居榮民的服務。社區治安的空間營造,則以強化照明設備以及後巷環境清潔改善的方式來消除治安死角。安全社區的概念更擴及到居民生活其他層面,例如結合社區藥局推動用藥安全、對於社區長者實施衛教與送藥到家的服務、進行家戶的居家安全訪視以改善居家環境、每年定期辦理安全社區成果展園遊會活動,培養民眾重視居住安全生活的觀念。

  此外,由於明興社區部分地段位於山坡,因此生態志工隊在觀察生態時也會隨時留意山坡地是否有異樣,檢討易生危險的熱點。在里辦公處的主導之下,深入推動基層防災,社區內的大小事務,各管理委員會都能夠在第一時間就應變處理。特別是近年來由於氣候變遷災難常態化之下,里長更積極培訓防救災志工、建構社區防災系統,成效並得到臺北市評為「臺北市防災示範社區」的肯定,獲選為台北市消防局2016世界設計之都防災亮點社區。
培訓防救災志工。

024
※明興社區安全防災宣導活動,水型滅火器與標靶座也是需要練習才能達成確實滅火的任務。

●關懷長者與弱勢族群,營造健康樂活的環境

  明興社區的福利社區工作則從照顧關懷據點開始,逐步推展到社區各弱勢族群以及實踐關懷獨居長者等。為了呼應高齡社會的來臨,除了積極推動老人福利措施、每年定期舉辦如包粽敬老與重陽節活動之外,明興社區還開辦了明興大食堂提供共送餐服務,並結合社會局成立常青大國民教室,做為社區長者的照顧關懷據點與學習中心,不僅照顧到社區長者的健康,同時設法充實社區長者的心靈層面。

  此外,因應社區人口組成結構,也提供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單身榮民關懷。更特別的是為社區長者所開辦的跳棋班與麻將班,並定期辦理運動競賽活動,讓長者們能夠透過各項聯誼與競賽活動展現生命活力,同時透過例行化的健走活動,組成規律運動的班團隊,讓民眾養成運動的習慣,進而形成社區的文化、凝聚社區的向心力。
長者以簡單的遊戲訓練各方面的知能。
025
※多元活潑的常青大國民教室課程與活動-樂樂套、舒筋骨,也添增許多趣味性。

  福利社區關注的對象還包括身心障礙者、婦女以及兒童。在婦女的福利社區措施方面,除了鼓勵婦女參與社區事務,並開設了多元的社區成長課程、舉辦學習成果展覽且積極參與各項競賽表演。對於社區兒童的具體做法,則以辦理國中以下學生課後輔導、暑期夏令營等活動。近年來在福利社區的推動工作,同樣獲得2010年台北市社區照顧關懷據點評鑑優等、2011年獲選「社區健康生活方案」之健康社區。今年(2015) 11月間,明興社區並將主辦木柵地區照顧關懷據點聯合成果展。

●營造生態社區,推動環境永續

  明興社區對生態的重視,同樣也是有賴於全社區居民共同努力的維護與照顧。 像是社區內的劉厝生態區,生態資源極為豐富。至今社區內經辨識已知共有五種螢火蟲和十四種青蛙,其中包括保育類的台北樹蛙與貢德蛙等生物。明興社區除了培訓生態志工,進行科學性的生態資源紀錄與生態區維護之外,也成立了社區生態教育館做為地方環境教育的基地;藉由定期辦理賞螢活動、印製社區生態導覽手冊等方式,積極進行環境教育的宣導工作,也讓社區民眾養成尊重生命的態度,營造出以稀有生態資源為基礎的社區景觀。

  在水環境的維護方面,明興社區同樣有優異的展現。目前在明興里擁有全台北市唯一以里為單位所成立的水環境巡守隊,每月定期安排巡守隊員進行景美溪水質檢測。除了判斷水質狀況,也會順手將河床草泥間的垃圾廢棄物清除,為景美溪的河水品質嚴格把關。因此明興里水環境巡守隊還分別在民國99與100年連續榮獲環保局舉辦的「河川巡守評比」第一名、民國101及102年則是獲得第二名。明興社區同時也與文山社區學習服務中心協力改造並維護水水萃湖、規劃推動環境教育場所認證,希望能深入鄰里及學校宣導水環境教育,讓民眾能更加親近河川或水域,進而加入水環境保護的行列,

●追求社區共好,攜手創造幸福家園

  對於明興社區未來的發展願景,在社區之內,除了將持續營造社區特有的生態特色景觀社區、培養民眾具有追求安全生活態度的安全社區、齊心努力為長者與弱勢民眾創造福利的社區;也期待能進一步拓展到社區之外,以追求社區共好的態度,分享社區營造心得,讓周遭社區一起進步成長。

週二, 17 November 2015 16:01

遇見曼陀羅~~開啟安心自在之方

作者:寫畫曼陀羅 講師 蘇燕玲

我如我是存在,便已足
即使世上無人知曉,我安心而坐
即使舉世皆知,我也安心而坐
有一個天地是知曉的,對我而言它是巨大的,那便是自我
無論在今朝或是萬年、千年之後,我方成為我自己
我現在可以欣然接受它,或以等同的欣然,等待著
~~華爾特.惠特曼<草葉集>~~


一、對於這堂課其實我真正想說的是…
在文山社大教了兩學期課後,開啟了筆者對團體帶領的新觀點。
筆者過去所帶領的團體,學員間彼此的同質性高,生命經驗有許多相似之處。而社大學員不僅年齡差異性大,職業、生活背景也迴然不同。不過這兩學期來上課的學員對課程期待倒有些一致之處,如:紓解壓力、放鬆心情、認識自己等。有趣的是,這課程居然吸引了幾位社工人員來學習專業。因此筆者根據學員需求與期待開始調整原設計好的課程大綱,心裡估記著得邊走邊依大家的學習狀況來重新設計課程,更重要的是調整自己的心境來適應不同於以往的師生關係。以往在團體中筆者與學員間的關係是遠的,主要在於角色關係不同之故,在團體中筆者只負責方案設計與帶領,行政事務自有機構幹部協助溝通協調及完成。


然而在社大這個班級筆者是班導師,除設計適合學員的課程內容外,更重要的是「班級經營」。故從行政事務、班級活動、學員身心狀況等都得一一關照,對學員而言這裡不僅是一個學習的場所,更是一個大家庭,不過是一種特別的:心靈家庭。在這大家庭裡,學員打破性別、年齡的差異,真誠分享彼此的生命經驗、目前正面臨的困境、以及成功與喜悅。筆者同時看見人們對於紓解壓力、尋求快樂、對團體歸屬感的需求和認識自己的渴望是超越年齡限制的,更甚的是希望有能力可以幫助他人。因此第二學期的課程設計除同樣有同學喜愛的校外教學外,增加了校外服務活動。筆者接受民間一所基金會邀請前往帶領暑假兒童營「彩繪曼陀羅」活動時,班上三位同學以助教身份跟隨筆者一起去帶領活動。課前我們開會討論團體內容,課後則立即分享心得與檢討,整個課程內容深獲機構好評;暑假我們即將至老人福利機構社會服務,屆時同學們將以一對一方式帶領長者進行曼陀羅創作,筆者在活動中以協助者的角色和同學共同設計課程內容、教導如何帶領曼陀羅創作,企從這些活動中讓同學增加自信、肯定自我,以提升自我價值。

二、文字與圖畫皆是心靈成長的助緣
曼陀羅中的圓沒有起點也沒有終點,恰如生命般,我們每天都在一個相同模式的輪轉中,若對現在的生活或關係不滿意,唯有將圓打破重建一個新的圓,生命才能展現新曙光。筆者帶領團體十多年來,看到許多人上了寫畫曼陀羅課之後打破生活中原有的輪迴,展現出一股新的正向能量,生命自此有著極大改變。但在進入課程前有不少人不知道曼陀羅和第一念抒寫是什麼?自己適不適合上這樣的課程?上這堂課的目的為何?或者是擔心自己文筆不夠好,寫不出優美的文章,以及對畫畫時無法表現出具象圖像有著極大的擔憂。上述這些較常見的疑問,筆者逐一整理如下:


(一)第一念抒寫:
第一念抒寫是美國作家納坦莉高柏所發展出的一種寫作方法。一天她問片桐禪師要如何修行,片桐禪師回應:「妳以寫作來修行」。依此,納坦莉開始進行大量寫作,她突破以往書寫日記或文章須段落分明、緊扣主題的規則與方式,改以腦袋裡閃過的第一個念頭為主要書寫內容,寫作過程中不理會錯別字、不回頭看、跟著意識流走,一段時間後她發現第一念是一個人平日所無法意識到的,但其內容卻蘊藏著巨大能量。它所呈現出的是心靈對某件事物靈光一閃的最初反應,但是內在潛意識卻會壓抑它們,讓我們生活在第二念、第三念想法的世界裡,而第一念抒寫可以幫助我們不受到「自我」的阻礙,直接和初始的靈光聯繫,洞悉生命的細節核心,以一個新的觀點來看待發生在生命中的每一個事件。


(二)曼陀羅繪畫:
近年來曼陀羅繪畫被認為具有探索內在世界的力量及統整的功用(林正宜,2008;吳垠慧,2007),因而常被應用在藝術治療中。曼陀羅(mandala)起源於西元三千年至西元前八百年間,原意為迎請諸天神祇下凡時所設的壇城,祭典結束後即將其毀去,以示萬法皆歸於自然。到西元前五世紀,隨著佛教的興起,曼陀羅融入了佛教的精神。西元七世紀,佛教傳入西藏,曼陀羅藝術首先被應用在由松贊干布主持修建的大昭寺建築中。到了西元八世紀,印度密教蓮花生大師和班智達寂護尊者,將這種奧秘的宗教儀理式應用於西藏第一座佛法僧三寶俱全的寺院-桑耶寺的整體建築設計中,並根據曼陀羅的含意繪製了大昭寺二樓的曲結祝波殿的壁畫。
在藏傳佛教中,曼陀羅是神祕的圓環,其中的圖像蘊藏著佛教義理,是最古老的象徵之一,亦是非常重要且意義深遠的象徵符號。是透過一群功德高深的坐禪者,在觀想中經歷了非常特殊的精神轉變,依據自己內心的體驗和想像所創造出來的,因此,在寺中被畫出來的只是外顯的曼陀羅圖像,真正的曼陀羅是一個由無意識所創的「內在圖像」。但在此過程中,必須要對自我的精神運作加以覺察,才能進入生命能量中心,達到梵我合一的境界(過去的我、業力中的我、意識中的我)。然而曼陀羅的起源雖來自藏傳佛教,實則無特定的宗教意涵,它是一個跨文化的圖騰象徵。例如法國的沙爾特大教堂中之迷宮圖案、中國的太極圖、廟宇裡的雕飾和圖騰,甚至是中古世紀基督教與古埃及的宗教圖像:如耶穌位居中心,四福音書之四位作者在四角;或埃及神賀努斯在中央,他的四個兒子在四方,乃至今日在生活中的週遭事物,如地面磁磚上的圓形圖騰等,皆可見曼陀羅圖形。

1117 7


被運用在藝術治療的概念則要追溯至心理學家-榮格。他對曼陀羅的發現來自於自己的創作經驗,並藉此觀察逐日的精神變化,漸漸地,榮格發覺曼陀羅繪畫能夠反應一個人當下的心境,並進入潛意識探索更深層的自我(劉國彬、楊德友譯,1997)。故而將其轉換成藝術治療的方法之一,運用在心理治療裡(吳垠慧,2007)。在臨床中,榮格發現曼陀羅是人類集體潛意識的原型、心靈圖像化的象徵,它是在個人內在心靈失去平衡後,精神重新整合過程中自然產生的,當精神狀態處於混亂時,曼陀羅的繪製可使個體在不使用具象的文字、語言等方式,和潛意識進行溝通,具有調節的功能。「象徵」意指將抽象看不見的事物以一種具體的符號呈現出來,從而賦予這些事物巨大的心理價值,對人類的心靈具有極大作用(陳重佑,2009;龔卓軍譯,2001)。再者,曼陀羅繪畫的創作是自發性,不需經過特別訓練的,因此是一種常被用來協助各年齡層個案探索內在心靈與自我整合的方法(Artheal,2008)。藝術治療師凱西˙馬奇歐迪認為曼陀羅是ㄧ個「神奇圈」,可以從混亂中製造秩序,他自己在情緒混亂期間,曼陀羅創作帶給他很大幫助(陳麗芳譯,2003)。林正宜將曼陀羅創作運用在陪伴精神病患上有著豐富經驗,他的經驗顯示曼陀羅創作可以幫助個案表達內在感覺與想法,進而達到治療效果(林正宜,2008)。目前坊間出版許多曼陀羅彩繪繪本,由學者專家及藝術家推出,他們相信創作曼陀羅可以探索內心世界,達到自我療癒的效果(正木晃,2007)
筆者過去十多年來以第一念書寫曼陀羅繪畫當成自我探索的工具,在團體工作及個案工作進行時,亦皆以兩種工具為主要工作方式。且由於受過薩堤爾家族治療的專業訓練,深知家庭關係對一個人的深遠影響,故在團體帶領時,將曼陀羅繪畫運用在薩堤爾家族治療中,帶領學員透過家庭圖、溝通姿態、冰山、雕塑等治療技術與工具,將家庭關係以曼陀羅繪畫的方式一一呈現於圖畫中。並運用對視覺圖像的投射所敘述的語言內容,探索其隱藏在口語背後的潛意識衝突或情結,以提升自我覺察的能力。再藉由自覺能力澄清家庭成員間的關係,釐清自己在家庭中的位置,感受到對自我的接納與存在的價值感。


(三)上課目的與適合對象:
只要是對認識自己、欲了解自己內在情緒狀態、及人際互動模式等,希望藉由自我探索以增加覺察能力者皆適合上此堂課。自我覺察意指對自己在情緒、行為、想法、人我關係及個人特質等方面的狀況、變化、影響及發生的原因有所了解,並能時時瞭解、反省、思考之意(陳金燕1966a)。在促進覺察的歷程裡,薩堤爾家族治療大師維吉尼亞˙薩堤爾Virginia Satir(1916-1988)女士認為要從探索家族歷史開始。她提出「主要生存三人組」的看法,亦即自孩子一出生開始,家庭中便形成了三人組的關係──爸爸、媽媽、小孩。這主要三人組的互動經驗,塑造一個人的溝通方式,以及成人之後的自我價值觀與自尊。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父母引導、教導孩子時所使用的語言表達、語音語調、情緒反應、互動形態等等,都會深刻記憶在孩子的潛意識中,成為行事準則與對事件的反應模式,並延伸至成人後的伴侶關係與親子教養模式。這堂課的目的即是在協助學員透過文字及圖畫方式來提升覺察能力,以瞭解自己在人格養成過程所學習到的情緒與行為模式,進而練習保留至目前仍適合我們的部分,並放下已不適用於現在的學習,成為一個為自己生命負責的人。而自我覺察的對象不僅限於自己,還包含了與自己互動關係的他人。但一個人必須先對自我擁有高覺察能力,在與自己建立良好關係之後,才有可能與別人建立好的互動關係。
(四)對文筆不順或不會畫畫的擔心:
第一念抒寫的文章不在寫出多優美的文藻,而是在於寫出潛意識中真正所想,與內在深層自我更加貼近。由於是不經思考地快速寫下腦中所想,因此在書寫過程中必會「離題」,這稱之為「跟著當下的意識流走」,意識要帶領書寫者去哪就跟著去哪,課程中學員們一起書寫時,比的不是誰的文筆較順暢或用詞較豐富華麗,而是比在相同時間內誰寫的字比較多,越多代表第一念的運用越順暢。
曼陀羅繪畫亦是如此,筆者自幼最害怕上的就是畫畫課,但是在曼陀羅繪畫中不需要高超的繪畫技巧,圖畫中所呈現的圖樣也不是為要讓別人看懂,重要的是創作者能透過顏色、線條表達出內在所想與所感,整合意識與潛意識,進而達到情緒宣洩、壓力釋放與覺察之目的。
人生是由不同階段所組合而成,或許有些人現在覺得畫畫較能表達出內心所想,有些人卻感覺透過文字較能達到與自我溝通的效果。據此,筆者在「寫畫曼陀羅」這堂課裡,將兩種不同工具一起運用於課程中,讓學員平日可依據自己目前狀態選取適合於現階段的探索工具來進行探索。

三、攜手讓生命迎向美好的陽光
人們常常從分享中獲得力量,尤其心靈課程更是常常需要分享,然而要面對一群素昧平生的人談論己事實為件不易之事。但這兩學期來,每堂課都有學員主動分享自己的生命經驗,此舉引發其他學員的共鳴,陸續對自己所經歷過、或正在經驗的事件侃侃而談。並設立line群組和fb,課後運用3C通訊繼續給予彼此讚美、鼓勵與支持,團隊發揮著共好的精神,一起往心靈更深處邁進。經過這段日子的觀察,筆者發現這些學員都是準備好要來探索自己的,加上團體營造出的信任、支持與溫暖的氛圍,使得所有人皆可在團體中放心地打開自己,以心與心的交會來經驗彼此、接觸彼此,使之有更深的交流與學習,整個團體就像野雁要飛往溫暖的南方般,藉由分享、支持,鼓舞著彼此,豐富了團體裡所有人的生命,包含筆者本身。在此竭誠歡迎已準備好要邁向探索歷程的夥伴們來加入「寫畫曼陀羅」課程,讓我們攜手共同探索生活中的種種發生及其所欲賦予之意義,讓生命充滿能量地迎向陽光的未來。
參考文獻:


一、中文部分:
正木晃(2007)。曼陀羅心靈彩繪。台北市:非馬。
林正宜(2008)。藝術治療中的心靈能量轉化-由曼陀羅創作談起。中華
民國能量醫學學會第四屆第九次學術研討會,高雄。
陳重佑(2009)。成年男性父子衝突中的「離」與「合」以象徵隱喻圖卡為媒
介之敘說研究。淡江大學教育與心理諮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新北市。
陳麗芳譯(2003)。靈魂調色盤-讓內在藝術家活躍起來。台北市:生命潛能。
陳金燕(1996a)。自我覺察訓練方案初探。輔導季刊,3,43-50。
劉國彬、楊德友譯(1997)。榮格自傳:回憶、夢、省思。
龔卓軍譯(2001)。人及其象徵(原作者:C.G.Jung)。台北市:立緒。

二、網路資料:
Artheal (2008)。 靈性再現-曼陀羅藝術治療團體。取自
http://arts.imagenet.com.tw/modules/newbb/viewtopic.php?topic_id=70&forum=2
吳垠慧(2007)。曼陀羅繪畫和自己對話。中時電子報。2008 年9 月16 日,
取自http://tw.news.yahoo.com/article/url/d/a/071126/4/oub6.html

第一念抒寫文章
2015.5.28 我的家庭 作者:哇哇
畫這幅畫的過程,就像最近我逐步修正的對家庭、家人的信念。
那是種雖然外顯行為依舊是冷冷淡淡冰冰的,它或許還需要些時間融化,像冰山般,但我看待它們的眼光不同了,我漸漸可以看到愛,長久那梗在愛前的障礙,好像一點一點剝落了。
老師說,畫我的家庭,可以用任何符號表現。
我畫了三座冰山,那是我們家三個人,一人一座,各自分立。
我很小時爸爸就當天使了,所以我把他畫在最上面,用溫暖的黃色代表爸爸,
爸爸像和煦的太陽,照耀守護著我們。
我將空白處塗上滿滿的深藍,那是屬於大海的顏色。
我接著在最下方畫了條紅色的岩漿,覺得家中三人看起來冰冰冷冷的,但其實我們有滿滿對對方的愛,炙熱的像岩漿一樣,深埋在地底,愛依舊在,只是不知如何說出來。
放下畫筆,我看看自己的畫,覺得好冷,好沒有生氣,所以決定畫隻海豚躍起水面,畫了一隻,覺得它很孤單,所以又畫了一隻,最後又覺得,再來隻小的吧。看一看,覺得有了海豚,比較有生氣了。
老師說,畫完用喜歡的顏色畫圈,我選了嫩綠色,我覺得它很漂亮。
老師要我們畫完後,把圖放在黑板上,離它三四步遠,看著它,看看是否已經完成或還要修改。
我看了看,覺得代表爸爸的黃色太少了,遠遠看幾乎看不到,我想要把它補滿,再次拿起畫筆,在藍色大海上,擴充黃色的區塊。畫著畫著,黃色加藍色成了漂亮的綠色。
我要把它放在黑板上,看了看它。覺得,紅色太細了,幾乎看不到它,所以又把畫拿下來,補強了紅色。

週二, 17 November 2015 15:43

並肩同行的猛獸-氣候變遷

 作者:文山社區大學

地球是否是個有機體?如果水是地球的細胞質,臭氧層是地球的細胞膜,成千上萬的生物則是生活在其中的小分子,這樣說起來好像倒是有些道理。英國科學家詹姆斯·洛夫洛克(James Lovelock)在1972年提出了蓋亞假說:「地球整個表面,包括所有生命,構成一個自我調節的整體,這就是我所說的蓋亞。」

 簡單地說,蓋亞假說是指在生命與環境的相互作用之下,能使得地球適合生命持續的生存與發展。即便地球不是個有機體,人類生活的這個地球天天充滿了變化,這點是不會錯的。而這變化,通常和氣候有極大的關係。

氣候所組成的因子十分廣泛,其成因包含:
(1)太陽輻射因子:指緯度、大氣與太陽輻射的作用強弱;
(2)下墊面因子:即洋流、地面植被及下墊面對太陽輻射的作用強弱;
(3)大氣環流因子:氣團及氣流,也就是我們關心的「天氣」;
(4)人類活動因子:人類活動所造成以上的改變,如植被改變、興修水庫或排放氣體。

隨著各因子的變化,氣候隨時也處於變動。在氣候變遷成為顯學的現在,科學家研究發現人類活動對氣候的影響甚鉅,有著更多不可逆的改變,如人類所製造的溫室氣體、過度的森林開發及砍伐、減少生物的多樣性及各種污染。這些變化都是人類發展史上微小的累積,但積沙成塔,蓋亞開始他的逆襲,與人類最相關且最明顯的就是全球溫化。在過去,地球維持著微妙的環境再生及自淨能力,平衡著這土地上的所有生物。但隨著人類產業活動的頻繁,產生許多對環境的負作用已遠超過地球所能負荷的。變化的號角一旦響起,人類為了生存當下之急就是要開始進行緩解及調適。

全球暖化造成地球的大氣及海洋劇烈的變化。海洋溫度升高、兩極融冰大大影響了洋流系統,提高各地乾旱、急降雨、溫度變化等極端氣候的發生。而每個地區都面臨著不同的問題,其因應之道也都不盡相同。位處臺北盆地南部的南港山系、二格山系及景美溪交會處的文山區首當其衝的則是「水」的問題。急降雨的集中雨勢所造成的地表沖刷、溪水暴漲,其影響力已不亞於颱風的侵害。而這來得快去得快的雨水,該如何有效運用減少水資源的浪費並減少身家損失,也是文山社大目前正積極研討及推廣的議題之一。

在人類活動因子成為目前氣候變遷的重要因素下,每一個人或社群的行動都會相互影響彼此的生活習慣與居住品質。本期文山社大所探討的即是氣候變遷下每個人所能行動的因應之道。在這充滿叉路的時代,擁有知識才能夠幫您選擇正確的道路。

●補充資料
臺灣目前也成立了「臺灣氣候變遷推估與資訊平台,TCCIP」,由科技部及其他相關官學單位如中央氣象局、水利署、中研院環境變遷中心及臺灣各大學的專家學者所為研究公開平台,做了過去變遷與未來氣候推估。並廣收全球最新的文章,提供有興趣的民眾做為有力的參考資料。
網址:http://tccip.ncdr.nat.gov.tw/

●IPCC :
聯合國所成立的「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是一個附屬於聯合國之下的跨政府組織,在1988年由世界氣象組織、聯合國環境署合作成立,專責研究由人類活動所造成的氣候變遷。該會會員限於世界氣象組織及聯合國環境署之會員國。

IPCC協助各國於1997年在日本京都草擬了《京都議定書》,協議目標是要在2010年時,讓全球碳排放量比1990年時減少5.2%,目前已有170多國核准該協議。

IPCC已分別在1990、1995、2001、2007年及2013年發表五次正式的「氣候變遷評估報告」,同時IPCC主席帕卓里博士在2008年時公開呼籲:「假如在2012年前沒任何行動的話,就太晚了。接下來的兩、三年是決定我們未來的關鍵時刻」

週二, 17 November 2015 15:35

國際視野下的社區發展


作者:視野外的世界 講師 唐 曙

如果有一個社區,它不用耗能的汽車代步,只使用自行車作為主要交通工具;它發展都會農業,將公園改闢為農場;它不栽種基因改造農作物、不使用化學肥料;它愛護蟲魚花草和環境,杜絕水、土地及空氣的汙染;它為了避免浪費,全面管控能源的使用。在環境保護、糧食安全、節能減碳等理念幾乎已經成為台灣當代社區教育及工作目標主流的今天,這樣的社區運作模式一定能得到高度的讚揚,即使不讚揚它的,也可能只會說這樣的理念陳義過高,不可能持久,不切實際。總是,這樣的理念不會錯,如果有錯,那麼錯誤只會發生在如何實現理念的方法上。

也許,會有更很多人說,這樣的例子只是「如果」,只是一種烏托邦式的想像。可離奇的是,這例子不但不是想像,反而是事實,只是它並非來自於對理想世界追求的結果,而是源於一場災難性的危機;它沒有發生在我們主流社會所推崇的文明歐美,而是發生在西方媒體對它詆毀有餘的一座加勒比海島嶼—古巴。

1991年,蘇聯東歐瓦解,長年來得到蘇聯援助的古巴遭到了沉重地打擊。古巴的進口與出口損失了約80%,國內生產總值下降了34%,糧食和醫藥的進口嚴重銳減和停止,而對古巴而言也許更致命的衝擊是失去了從蘇聯進口的石油,這使得古巴的石油進口跌剩到1990年以前總額的10%,造成運輸業、工業和農業的產值大規模地損失,古巴從此進入「特殊時期」(Período especial)。在「特殊時期」之初,運輸業、農業、肥料及農藥庫存全面崩潰,糧食嚴重短缺。這段期間,等一班公車要花三小時,停電一次可以持續十六小時,人均食物消費只有「特殊時期」之前的五分之一,古巴人民的體重平均降低了九公斤(廿磅)。在這樣的情況下,飢餓變成了日常的經驗,五歲以下兒童營養不良的問題開始出現。

儘管美國的法律允許私人機構向世界各地的災區提供食物和醫藥的人道援助,但對於古巴,它不但經濟制裁和禁運超過了四十年,還在1996年通過《海爾姆斯—波頓法案》(The Helms-Burton Act),片面對於在古巴經營的外國公司進行處罰,並且允許美國公民對這些使用古巴所沒收資產的外國投資者提出告訴。

此外,為了賺取外匯以購買國際資本主義市場的石油,古巴政府不得不將賺錢的產業如觀光業,外包給西歐和南美的一些國家。因為無法再進口鋼鐵和礦石,古巴關閉了煉鋼廠和全國許多工廠,古巴工業全面停頓,數百萬工人失業。這些失業者無薪地被安排進農工業和自產自銷產業工作。

是這樣內外交困的局面,使得古巴面對前所未有的、能源與糧食兩缺的危機。澳洲和一些國家的永續農業專家來到古巴,雖然協助了城市屋頂發展綠色植批栽種,但糧食配給制也進行了調整,古巴家庭的每日食物配給以聯合國所公布的最低基本需求為標準。雖然糧食配給制的主食如小麥、蔬菜、食油和稻米等主食仍有69%依靠進口,但總體糧食的進口率則為16%。古巴政府立即推動有機農業,取代過去農業工業化的形式。農牧方式需要大量依賴石化燃料的肉類和奶製品,由於能源危機而在古巴的日常食譜中消失,代之而起的則是更加高纖、更加新鮮的素食食譜。過去主要用來交換蘇聯石油和賺取外匯的蔗糖產業,也由於危機的緣故而有了改變。甘蔗田開始了柑橘、其他水果以及蔬菜的多樣化栽種。為了解決城市人口過於擁擠而又因水泥昂貴和工具缺乏無法興建房屋的問題,古巴政府在「特殊時期」將國有農場進行土地分配,鼓勵城市居民疏散到國有農場的土地上居住與栽種,組成合作社,將作物拿到農民市集上去銷售。而城市房屋的庭院與屋頂,甚至停車場都成了新墾的農地。

糧食的就地栽種、農業的永續經營、缺乏能源下的大眾運輸策略,都以社區為單位被一一地發展出來。成效如何呢?美國流行病學期刊在2007年9月刊出了一篇名為《1980-2005年間熱量攝取、體力活動和全民失重對古巴心血管疾病及糖尿病致死率的影響》論文,論文指出:「危機期間,古巴每日人均熱量攝取從2899 卡降低到1863卡;成人體力活動量從30%增加到67%;肥胖患病率從14%降低到7%,過重患病率增加了1%,正常體重患病率增加了4%;糖尿病的致死率下降了51%,冠狀動脈心臟疾病的致死率降低了35%,中風的致死率降低了20%,其他疾病的致死率降低了18%,老年人的神經病變和其他疾病的致死率則略有增加。

古巴用這樣惡戰苦鬥的方式,勉強度過了十年。在這十年間,儘管作出了重大的犧牲,古巴政府仍然堅持維護全民免費的公醫制度和教育體制。十年之後,委內瑞拉新的總統雨果․查維茲上任。他由於政治理念與古巴相近,聘請了大量的古巴醫療人員進入委內瑞拉鄉間,解決多年以來嚴重的城鄉醫療落差問題。古巴也藉此機會換得了委內瑞拉盛產石油。2002年四月,委內瑞拉發生政變,一度遭到軍方劫持的查維茲在古巴領導人卡斯特羅的營救之下脫險,之後查維茲開始推動石油國有化政策,古巴儘管得到了更穩定的石油支援,但艱難還是存在,「特殊時期」維持了廿年之久,直到2010年。

2006年五月,一部介紹古巴在「特殊時期」處境和對策的紀錄片「社區的力量:古巴如何從石油峰值存活過來」發行。「石油峰值」是1956年提出的一種理論,這個理論認為石油終有一天會枯竭,而這個走向枯竭的趨勢從全球石油產量的頂峰開始。由於全球探明的石油總儲量不斷提高,這使得這個判斷峰值的理論,有著測不準的爭議。但儘管如此,廿一世紀初這個理論再度被提起之後,引發了一種能源焦慮,全球油價大幅上揚,並且帶動了物價的高漲。古巴其實並非峰值石油的受害者,它的能源問題是由於蘇聯不再提供石油而一夕之間爆發的,但這部紀錄片利用了從2002年再度流行起來的「峰值石油」術語,來探討一旦石油枯竭之後,人們可以如何參考古巴的生存模式(2007年台灣有影展放映了這部紀錄片,引發了有趣的討論)。兩個半月之後,古巴領導人卡斯特羅在緊急手術之後,辭去所有職務,退居二線。將近八個月後的2007年3月26日,當時的美國總統布希在會晤通用、福特和克萊斯勒等汽車公司老闆時,讚揚了這些大公司在面對能源即將短缺的情勢下發展乙醇和生物燃料等汽車替代能源的努力。布希還呼籲美國國會應儘快通過政府所提出的到2017年生產1320億公升替代燃料的政策。這是美國面對「石油峰值」的對策。

經歷過「特殊時期」、長年在糧食和能源間想方設法解決短缺問題的卡斯特羅,得知布希的替代燃料方案兩天之後,寫下《全世界30多億人注定要因飢渴而早死》的文章,指出美國和一些國家準備把玉米、小麥、大豆、葵花子、油菜籽及其他糧食拿來生產替代燃料是人為地炒作了糧食價格,讓像古巴這樣主食大多依靠進口的許多窮國,無法承受,這會造成「全世界30多億人因飢渴而早死」,然而這樣的血淚諍言,主導國際資本主義市場的富國和經濟體充耳不聞,玉米、高粱、蕎麥、小米和燕麥等糧食價格飛漲,糧食期貨被哄抬炒作,各地的投資經理人爭先搶進這些市場,為他們的金主們獲取暴利,而古巴的艱難繼續維持著。

社區的經營和發展,需不需要國際視野呢?答案是需要,但也可以是不需要,關鍵在於社區成員的理念。如果將社區維持得環保、有機和永續發展是成員的目標,那物質條件越好的社區就越有機會辦到。也許有許多看過「社區的力量」紀錄片的朋友會說條件惡劣如古巴也是能辦到的,那就是這些朋友太低估古巴的艱困處境了。經歷殖民掠奪、戰爭、禁運與封鎖,再加上特殊時期的危機,古巴的社會主義體制是惡戰苦鬥地堅持下來的,只有承認這些物質條件,古巴人民堅韌的意志才真的令人佩服。

許多不贊成古巴政治與社會體制的人,總能在古巴好的社區工作和所謂壞的獨裁政權間作出明快的政治區分,好像這兩件事之間毫無關係。所以,肯定古巴做好處理危機社區發展的同時,還是會加上古巴政權「獨裁、鎮壓同性戀、不民主、腐敗」政治但書,這種議論不科學的地方正在於這個矛盾:一個被形容成如此糟糕的政權,怎麼能承擔這麼嚴峻、長達廿年的危機任務呢?如果依照西方媒體虎頭蛇尾地報導所謂「阿拉伯之春」的媒體邏輯,卡斯特羅不就該像利比亞狂人格達費那樣被他的人民碎屍萬段才是!但古巴自1959年革命以來,卻未曾發生過像「阿拉伯之春」的事,那這種「政治但書」合理嗎?

西方主流的媒體、報章雜誌和影片,為了宰制一般人們的思想,用他們的媒介建立了一個巨大的「理性帷幕」,它們已經懂得不只要透過文字、聲音和影像給人們答案,還要給人們「論證」的邏輯,讓人們用它的模式去思考,去贊成和反對,去為西方霸權的利益服務,並且覺得幸福。但如果全世界的人都是平等的,都該擁有一份等值等量的幸福,那如果你發現了有人不幸福,你是不是該懷疑:我們是不是偷走了他們那一份幸福呢?古巴人民再怎麼努力運用社區的力量克服災難性危機,發展分散又有效能的社區工作,還是要面對美國替代燃料政策剝奪他們生存權利的襲擊。不受操控的國際視野,可以使認真的社區成員看到更多的困難和機會,失敗與成功,這可以考驗我們的社區工作理念和毅力吧!

2015.7.15。

第 29 頁,共 102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