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1月17日

遇見曼陀羅~~開啟安心自在之方

作者:寫畫曼陀羅 講師 蘇燕玲

我如我是存在,便已足
即使世上無人知曉,我安心而坐
即使舉世皆知,我也安心而坐
有一個天地是知曉的,對我而言它是巨大的,那便是自我
無論在今朝或是萬年、千年之後,我方成為我自己
我現在可以欣然接受它,或以等同的欣然,等待著
~~華爾特.惠特曼<草葉集>~~


一、對於這堂課其實我真正想說的是…
在文山社大教了兩學期課後,開啟了筆者對團體帶領的新觀點。
筆者過去所帶領的團體,學員間彼此的同質性高,生命經驗有許多相似之處。而社大學員不僅年齡差異性大,職業、生活背景也迴然不同。不過這兩學期來上課的學員對課程期待倒有些一致之處,如:紓解壓力、放鬆心情、認識自己等。有趣的是,這課程居然吸引了幾位社工人員來學習專業。因此筆者根據學員需求與期待開始調整原設計好的課程大綱,心裡估記著得邊走邊依大家的學習狀況來重新設計課程,更重要的是調整自己的心境來適應不同於以往的師生關係。以往在團體中筆者與學員間的關係是遠的,主要在於角色關係不同之故,在團體中筆者只負責方案設計與帶領,行政事務自有機構幹部協助溝通協調及完成。


然而在社大這個班級筆者是班導師,除設計適合學員的課程內容外,更重要的是「班級經營」。故從行政事務、班級活動、學員身心狀況等都得一一關照,對學員而言這裡不僅是一個學習的場所,更是一個大家庭,不過是一種特別的:心靈家庭。在這大家庭裡,學員打破性別、年齡的差異,真誠分享彼此的生命經驗、目前正面臨的困境、以及成功與喜悅。筆者同時看見人們對於紓解壓力、尋求快樂、對團體歸屬感的需求和認識自己的渴望是超越年齡限制的,更甚的是希望有能力可以幫助他人。因此第二學期的課程設計除同樣有同學喜愛的校外教學外,增加了校外服務活動。筆者接受民間一所基金會邀請前往帶領暑假兒童營「彩繪曼陀羅」活動時,班上三位同學以助教身份跟隨筆者一起去帶領活動。課前我們開會討論團體內容,課後則立即分享心得與檢討,整個課程內容深獲機構好評;暑假我們即將至老人福利機構社會服務,屆時同學們將以一對一方式帶領長者進行曼陀羅創作,筆者在活動中以協助者的角色和同學共同設計課程內容、教導如何帶領曼陀羅創作,企從這些活動中讓同學增加自信、肯定自我,以提升自我價值。

二、文字與圖畫皆是心靈成長的助緣
曼陀羅中的圓沒有起點也沒有終點,恰如生命般,我們每天都在一個相同模式的輪轉中,若對現在的生活或關係不滿意,唯有將圓打破重建一個新的圓,生命才能展現新曙光。筆者帶領團體十多年來,看到許多人上了寫畫曼陀羅課之後打破生活中原有的輪迴,展現出一股新的正向能量,生命自此有著極大改變。但在進入課程前有不少人不知道曼陀羅和第一念抒寫是什麼?自己適不適合上這樣的課程?上這堂課的目的為何?或者是擔心自己文筆不夠好,寫不出優美的文章,以及對畫畫時無法表現出具象圖像有著極大的擔憂。上述這些較常見的疑問,筆者逐一整理如下:


(一)第一念抒寫:
第一念抒寫是美國作家納坦莉高柏所發展出的一種寫作方法。一天她問片桐禪師要如何修行,片桐禪師回應:「妳以寫作來修行」。依此,納坦莉開始進行大量寫作,她突破以往書寫日記或文章須段落分明、緊扣主題的規則與方式,改以腦袋裡閃過的第一個念頭為主要書寫內容,寫作過程中不理會錯別字、不回頭看、跟著意識流走,一段時間後她發現第一念是一個人平日所無法意識到的,但其內容卻蘊藏著巨大能量。它所呈現出的是心靈對某件事物靈光一閃的最初反應,但是內在潛意識卻會壓抑它們,讓我們生活在第二念、第三念想法的世界裡,而第一念抒寫可以幫助我們不受到「自我」的阻礙,直接和初始的靈光聯繫,洞悉生命的細節核心,以一個新的觀點來看待發生在生命中的每一個事件。


(二)曼陀羅繪畫:
近年來曼陀羅繪畫被認為具有探索內在世界的力量及統整的功用(林正宜,2008;吳垠慧,2007),因而常被應用在藝術治療中。曼陀羅(mandala)起源於西元三千年至西元前八百年間,原意為迎請諸天神祇下凡時所設的壇城,祭典結束後即將其毀去,以示萬法皆歸於自然。到西元前五世紀,隨著佛教的興起,曼陀羅融入了佛教的精神。西元七世紀,佛教傳入西藏,曼陀羅藝術首先被應用在由松贊干布主持修建的大昭寺建築中。到了西元八世紀,印度密教蓮花生大師和班智達寂護尊者,將這種奧秘的宗教儀理式應用於西藏第一座佛法僧三寶俱全的寺院-桑耶寺的整體建築設計中,並根據曼陀羅的含意繪製了大昭寺二樓的曲結祝波殿的壁畫。
在藏傳佛教中,曼陀羅是神祕的圓環,其中的圖像蘊藏著佛教義理,是最古老的象徵之一,亦是非常重要且意義深遠的象徵符號。是透過一群功德高深的坐禪者,在觀想中經歷了非常特殊的精神轉變,依據自己內心的體驗和想像所創造出來的,因此,在寺中被畫出來的只是外顯的曼陀羅圖像,真正的曼陀羅是一個由無意識所創的「內在圖像」。但在此過程中,必須要對自我的精神運作加以覺察,才能進入生命能量中心,達到梵我合一的境界(過去的我、業力中的我、意識中的我)。然而曼陀羅的起源雖來自藏傳佛教,實則無特定的宗教意涵,它是一個跨文化的圖騰象徵。例如法國的沙爾特大教堂中之迷宮圖案、中國的太極圖、廟宇裡的雕飾和圖騰,甚至是中古世紀基督教與古埃及的宗教圖像:如耶穌位居中心,四福音書之四位作者在四角;或埃及神賀努斯在中央,他的四個兒子在四方,乃至今日在生活中的週遭事物,如地面磁磚上的圓形圖騰等,皆可見曼陀羅圖形。

1117 7


被運用在藝術治療的概念則要追溯至心理學家-榮格。他對曼陀羅的發現來自於自己的創作經驗,並藉此觀察逐日的精神變化,漸漸地,榮格發覺曼陀羅繪畫能夠反應一個人當下的心境,並進入潛意識探索更深層的自我(劉國彬、楊德友譯,1997)。故而將其轉換成藝術治療的方法之一,運用在心理治療裡(吳垠慧,2007)。在臨床中,榮格發現曼陀羅是人類集體潛意識的原型、心靈圖像化的象徵,它是在個人內在心靈失去平衡後,精神重新整合過程中自然產生的,當精神狀態處於混亂時,曼陀羅的繪製可使個體在不使用具象的文字、語言等方式,和潛意識進行溝通,具有調節的功能。「象徵」意指將抽象看不見的事物以一種具體的符號呈現出來,從而賦予這些事物巨大的心理價值,對人類的心靈具有極大作用(陳重佑,2009;龔卓軍譯,2001)。再者,曼陀羅繪畫的創作是自發性,不需經過特別訓練的,因此是一種常被用來協助各年齡層個案探索內在心靈與自我整合的方法(Artheal,2008)。藝術治療師凱西˙馬奇歐迪認為曼陀羅是ㄧ個「神奇圈」,可以從混亂中製造秩序,他自己在情緒混亂期間,曼陀羅創作帶給他很大幫助(陳麗芳譯,2003)。林正宜將曼陀羅創作運用在陪伴精神病患上有著豐富經驗,他的經驗顯示曼陀羅創作可以幫助個案表達內在感覺與想法,進而達到治療效果(林正宜,2008)。目前坊間出版許多曼陀羅彩繪繪本,由學者專家及藝術家推出,他們相信創作曼陀羅可以探索內心世界,達到自我療癒的效果(正木晃,2007)
筆者過去十多年來以第一念書寫曼陀羅繪畫當成自我探索的工具,在團體工作及個案工作進行時,亦皆以兩種工具為主要工作方式。且由於受過薩堤爾家族治療的專業訓練,深知家庭關係對一個人的深遠影響,故在團體帶領時,將曼陀羅繪畫運用在薩堤爾家族治療中,帶領學員透過家庭圖、溝通姿態、冰山、雕塑等治療技術與工具,將家庭關係以曼陀羅繪畫的方式一一呈現於圖畫中。並運用對視覺圖像的投射所敘述的語言內容,探索其隱藏在口語背後的潛意識衝突或情結,以提升自我覺察的能力。再藉由自覺能力澄清家庭成員間的關係,釐清自己在家庭中的位置,感受到對自我的接納與存在的價值感。


(三)上課目的與適合對象:
只要是對認識自己、欲了解自己內在情緒狀態、及人際互動模式等,希望藉由自我探索以增加覺察能力者皆適合上此堂課。自我覺察意指對自己在情緒、行為、想法、人我關係及個人特質等方面的狀況、變化、影響及發生的原因有所了解,並能時時瞭解、反省、思考之意(陳金燕1966a)。在促進覺察的歷程裡,薩堤爾家族治療大師維吉尼亞˙薩堤爾Virginia Satir(1916-1988)女士認為要從探索家族歷史開始。她提出「主要生存三人組」的看法,亦即自孩子一出生開始,家庭中便形成了三人組的關係──爸爸、媽媽、小孩。這主要三人組的互動經驗,塑造一個人的溝通方式,以及成人之後的自我價值觀與自尊。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父母引導、教導孩子時所使用的語言表達、語音語調、情緒反應、互動形態等等,都會深刻記憶在孩子的潛意識中,成為行事準則與對事件的反應模式,並延伸至成人後的伴侶關係與親子教養模式。這堂課的目的即是在協助學員透過文字及圖畫方式來提升覺察能力,以瞭解自己在人格養成過程所學習到的情緒與行為模式,進而練習保留至目前仍適合我們的部分,並放下已不適用於現在的學習,成為一個為自己生命負責的人。而自我覺察的對象不僅限於自己,還包含了與自己互動關係的他人。但一個人必須先對自我擁有高覺察能力,在與自己建立良好關係之後,才有可能與別人建立好的互動關係。
(四)對文筆不順或不會畫畫的擔心:
第一念抒寫的文章不在寫出多優美的文藻,而是在於寫出潛意識中真正所想,與內在深層自我更加貼近。由於是不經思考地快速寫下腦中所想,因此在書寫過程中必會「離題」,這稱之為「跟著當下的意識流走」,意識要帶領書寫者去哪就跟著去哪,課程中學員們一起書寫時,比的不是誰的文筆較順暢或用詞較豐富華麗,而是比在相同時間內誰寫的字比較多,越多代表第一念的運用越順暢。
曼陀羅繪畫亦是如此,筆者自幼最害怕上的就是畫畫課,但是在曼陀羅繪畫中不需要高超的繪畫技巧,圖畫中所呈現的圖樣也不是為要讓別人看懂,重要的是創作者能透過顏色、線條表達出內在所想與所感,整合意識與潛意識,進而達到情緒宣洩、壓力釋放與覺察之目的。
人生是由不同階段所組合而成,或許有些人現在覺得畫畫較能表達出內心所想,有些人卻感覺透過文字較能達到與自我溝通的效果。據此,筆者在「寫畫曼陀羅」這堂課裡,將兩種不同工具一起運用於課程中,讓學員平日可依據自己目前狀態選取適合於現階段的探索工具來進行探索。

三、攜手讓生命迎向美好的陽光
人們常常從分享中獲得力量,尤其心靈課程更是常常需要分享,然而要面對一群素昧平生的人談論己事實為件不易之事。但這兩學期來,每堂課都有學員主動分享自己的生命經驗,此舉引發其他學員的共鳴,陸續對自己所經歷過、或正在經驗的事件侃侃而談。並設立line群組和fb,課後運用3C通訊繼續給予彼此讚美、鼓勵與支持,團隊發揮著共好的精神,一起往心靈更深處邁進。經過這段日子的觀察,筆者發現這些學員都是準備好要來探索自己的,加上團體營造出的信任、支持與溫暖的氛圍,使得所有人皆可在團體中放心地打開自己,以心與心的交會來經驗彼此、接觸彼此,使之有更深的交流與學習,整個團體就像野雁要飛往溫暖的南方般,藉由分享、支持,鼓舞著彼此,豐富了團體裡所有人的生命,包含筆者本身。在此竭誠歡迎已準備好要邁向探索歷程的夥伴們來加入「寫畫曼陀羅」課程,讓我們攜手共同探索生活中的種種發生及其所欲賦予之意義,讓生命充滿能量地迎向陽光的未來。
參考文獻:


一、中文部分:
正木晃(2007)。曼陀羅心靈彩繪。台北市:非馬。
林正宜(2008)。藝術治療中的心靈能量轉化-由曼陀羅創作談起。中華
民國能量醫學學會第四屆第九次學術研討會,高雄。
陳重佑(2009)。成年男性父子衝突中的「離」與「合」以象徵隱喻圖卡為媒
介之敘說研究。淡江大學教育與心理諮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新北市。
陳麗芳譯(2003)。靈魂調色盤-讓內在藝術家活躍起來。台北市:生命潛能。
陳金燕(1996a)。自我覺察訓練方案初探。輔導季刊,3,43-50。
劉國彬、楊德友譯(1997)。榮格自傳:回憶、夢、省思。
龔卓軍譯(2001)。人及其象徵(原作者:C.G.Jung)。台北市:立緒。

二、網路資料:
Artheal (2008)。 靈性再現-曼陀羅藝術治療團體。取自
http://arts.imagenet.com.tw/modules/newbb/viewtopic.php?topic_id=70&forum=2
吳垠慧(2007)。曼陀羅繪畫和自己對話。中時電子報。2008 年9 月16 日,
取自http://tw.news.yahoo.com/article/url/d/a/071126/4/oub6.html

第一念抒寫文章
2015.5.28 我的家庭 作者:哇哇
畫這幅畫的過程,就像最近我逐步修正的對家庭、家人的信念。
那是種雖然外顯行為依舊是冷冷淡淡冰冰的,它或許還需要些時間融化,像冰山般,但我看待它們的眼光不同了,我漸漸可以看到愛,長久那梗在愛前的障礙,好像一點一點剝落了。
老師說,畫我的家庭,可以用任何符號表現。
我畫了三座冰山,那是我們家三個人,一人一座,各自分立。
我很小時爸爸就當天使了,所以我把他畫在最上面,用溫暖的黃色代表爸爸,
爸爸像和煦的太陽,照耀守護著我們。
我將空白處塗上滿滿的深藍,那是屬於大海的顏色。
我接著在最下方畫了條紅色的岩漿,覺得家中三人看起來冰冰冷冷的,但其實我們有滿滿對對方的愛,炙熱的像岩漿一樣,深埋在地底,愛依舊在,只是不知如何說出來。
放下畫筆,我看看自己的畫,覺得好冷,好沒有生氣,所以決定畫隻海豚躍起水面,畫了一隻,覺得它很孤單,所以又畫了一隻,最後又覺得,再來隻小的吧。看一看,覺得有了海豚,比較有生氣了。
老師說,畫完用喜歡的顏色畫圈,我選了嫩綠色,我覺得它很漂亮。
老師要我們畫完後,把圖放在黑板上,離它三四步遠,看著它,看看是否已經完成或還要修改。
我看了看,覺得代表爸爸的黃色太少了,遠遠看幾乎看不到,我想要把它補滿,再次拿起畫筆,在藍色大海上,擴充黃色的區塊。畫著畫著,黃色加藍色成了漂亮的綠色。
我要把它放在黑板上,看了看它。覺得,紅色太細了,幾乎看不到它,所以又把畫拿下來,補強了紅色。

閱讀 4890 次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