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03月16日

橫跨景美溪的景美橋歷史

橫跨景美溪的景美橋歷史

(文山學學員高怡仁整理、何文賢老師指導)

景美橋位置圖

 

一、四代景美橋歷史之彙整

 

年代

說明

備註

第一代

1761年

(木製U型梘)

1767年

(木製V型梘)

單純引新店溪水過景美溪,因常有人行走,導致損毀後改用V型梘

(菜刀梘)

郭錫瑠

/郭元芬

第二代

1908年

(鋼筋水泥橋)(瑠公橋)

橋下為輸送灌溉用水涵洞,橋上則供人車通行,橋面低影響景美溪流而拆

台灣第一座

、工程扎實

第三代

1963年

(鋼筋水泥橋)

因橋樑老舊狹窄於2009年拆除

加設人行道

第四代

2010年

(鋼拱橋) 

避免影響水流、LED夜間照明公共藝術

人行道、自行車道

 二、全台第一座鋼筋水泥橋-瑠公橋

  1907年瑠公圳(當時稱「公共埤圳瑠公圳組合」)合併霧裡薛圳、上埤,而以原來的瑠公圳為主幹;該年11月,開始整修工程,包括興建景尾溪水道橋、取水口水門、堤堰改造、延長圳路等工程,至1909年4月30日竣工,竣工典禮於5月9日在瑠公圳水源地新店溪畔舉行,由總督佐久間左馬太主持,八百餘名官民與會。瑠公圳整修工程總經費13萬5千元,其中,以而景尾溪水道橋4萬餘元耗費最高,係將原本通水用的木梘,改為鋼筋混凝土造,是台灣及日本第一座鋼筋混凝土造的水橋,由總督府技師十川嘉太郎設計,他是將鋼筋混凝土建造技術引進台灣的先驅,與瑠公圳整修工程同時期的台北水道工程,也是由他設計。

   景尾水道橋長374尺、寬15尺,為水陸兩用橋,橋面可通人車,橋面下方設涵管通水。木梘舊水橋通水量的灌溉力為七百甲,新橋通水量加倍,灌溉面積可達二千多甲,農作產值大為提高。

三、第三、四代景美橋比較表

項目

改建前

改建後

型式

鋼筋混凝土橋

鋼拱橋

橋墩

 4座

無 (減少阻水斷面)

防洪

達100年防洪標準

達200年防洪標準

尺寸

長80公尺;寬7.4公尺

長93公尺;寬15公尺

車道寬

雙向各3.7公尺

雙向各5公尺

人行道

另附掛於橋護欄外、上下游側各1.5公尺寬

上下游側各1.5公尺寬

自行車道

下游側增設2公尺寬

景觀

無景觀設施

增設景觀燈、照纜燈

 

四、四代景美橋與景美橋現況圖 

 (一)第一代景美橋

  (二)第二代景美橋

 

 第二代景美橋3

第二代景美橋4

第二代景美橋5

 (三)第三代景美橋

第三代景美橋1

 第三代景美橋2

 

 

 (四)第四代景美橋

 

第四代景美橋1

 (五)景美橋現況

景美橋現況1

景美橋現況2

 

 

 

閱讀 8686 次數
此分類更多內容: « 開道碑 萬新鐵路的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