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0月31日

文字與口語的演變

文字與口語的演變

如大家所熟悉,景美是由於前地名「景尾」,語意不佳,字義為風景的尾端,在1950年單獨設鎮時,由地方大老林佛國先生倡議將鎮名更名為「景美」,意寓風景美麗的地方,但地方仍以舊稱閩南語發音為「景尾(馬)」,而非以新名發音為「景美(米)」。

景美在景尾之前的最早的地名稱為「梘尾」,乃因地處於木梘的尾端而名(木梘是瑠公圳要跨越景美溪所搭設的水橋)。在日治時期因梘字少見,因而將「梘尾」的行政地名易名為「景尾」,但以閩南語發音都一樣,在大多數人都不識字的年代,這只是行政上文字書寫的改變,一般口語稱呼並沒有影響。

另外一個名稱的演變是「拳山堡」更名為「文山堡」,在清領時期梘尾原屬淡水堡管轄,在嘉慶年間改由新設的拳山堡管轄,拳山乃由拳頭拇山簡稱而來(拳頭拇山在清朝乾隆時期的台灣輿圖上,是指目前公館的蟾蜍山(又稱內埔山),因狀似拳頭而名)。1894年(清光緒二十年) ,因拳山名稱不雅,有暴力意涵,因而更名為「文山秀氣」的文山,但為何以文山為名?若以閩南語發音「拳山」與「文山」非常相近,如同「梘尾」改成「景尾」,只是文字上的差異,地方口語稱呼並沒有改變,相同的「拳山堡」更名為「文山堡」也只是行政上文字的變更,地方口語稱呼幾乎一樣。1990年台北市景美區與木柵區合併時,又重拾文山堡的文山做為合併後的新名稱,這是在行政名稱上與地方歷史做連結的極佳示範。

閱讀 5175 次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