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0月31日

景美的舊水塔

 

(圖一:興隆路二段88號的舊水塔)

景美的舊水塔

    人類取水生活的演進過程,由地利之便取得天然的河水及山泉水開始;之後往內地發展,以人工挖井取得地下水資源,因此在人口聚集的地方都有古井的存在(請參閱"景美現存的古井"一文 說明)。而後隨著工業技術的進步,開始以人工幫浦汲取地下水;發展至此階段,皆需以人力打水後,提水或挑水回家,儲放在水缸中使用。

(以人工幫浦汲取地下水使用)

工業革命電力產生後,以馬達幫浦抽取地下水使用,抽取地下水需設置蓄水塔儲水,而且必須高於使用地點的位置;於是在平房時期,以水泥建築兩層樓高的高腳水塔來蓄水。在景美地區上尚有兩座平房旁的水塔,一座在興隆路二段  88號國防部軍法司內(圖一),另一座在羅斯福路六段159巷2號交通部公路總局養護工程處景美工務段內(圖二)。隨著透天厝(二樓以上,全屬單一所有權人)起造,一般住家會在頂樓設置水泥蓄水槽。這些水泥製的水塔,是人類用水歷史中由人力過度至電力的產物。

(圖二:公路總局景美工務段的舊水塔)

基於衛生及安全的考量,現代化地區開始使用人工處理過的自來水(透過管線直接輸送至使用單位,故稱),而這些原來儲存地下水的水塔,就轉成儲存自來水,原來抽水用的馬達也改變功能,變成加壓馬達。因此,這些水泥製高腳水塔,也變成由地下水轉換成自來水的見證。隨著土地價格高漲,公寓樓房取代透天厝為常民百姓的住宅,每一戶人家會在公寓的頂樓放置塑膠材質或不鏽鋼材質的儲水塔,供自家使用,這也是目前舉目可見的都市景觀。當飛機飛上台灣領空,即可看見許多熠熠發光的物體,就是這些放置於公寓頂留的不鏽鋼水塔反射的奇景。

        為了供應地勢較高地區用戶用水所需,自來水事業處也會於高地興建水泥製的大型蓄水塔,以避免水壓不足時山坡地上住戶無水可用之情形,也稱為調節性配水塔。在興隆路二96巷100號對面,靠近仙跡岩登山口50公尺處,即有一座尚在使用的公共水塔(圖三),這是配合下方山坡開發而設置,算來也有超過30年的歷史了。 

(圖三:位於興隆路二段96巷100號前的大水塔)

閱讀 5495 次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