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hilosophy

社區大學課程規劃的理念與實踐

唐光華/社團法人台北市社區大學民間促進會理事長

台灣社區大學運動自一九九八年北市文山社大成立迄今,已逾七年,全台社區大學的數量也自最早的一所增自近百所。近百所社區大學雖然多數在形式上,仍接受黃武雄教授所提社區大學學術、社團與人文三大類課程組成的原始理念,但在實踐過程中,顯然已因辦校者的理念、各地資源差異,而出現諸多類型。本文試從應然面與實然面來探討社區大學做為知識解放與促進公民社會的終身學習場域,其課程規劃的理念與實踐。

壹、社區大學課程規劃的原初理念

對許多經營社大的朋友,最常遇到的兩個問題是:一、社區大學為什麼強調學術、社團與藝能課程三者均衡發展?二、社區大學與一般長青學院或才藝班有何不同?第一個問題的答案,與社區大學創設的理念有關,第二個問題的答案則與社區大學的實踐有關。依照社區大學的理念,社區大學學術課程的開設目的有三,一為讓過去數十年未受過高等教育的公民也有機會吸收學術知識,二為鼓勵教師從一般大學的殿堂內走出,到社區大學與人生經驗豐富的民眾對話,教學相長,脫離套裝知識的束縛,不斷建立經驗知識。三為社區大學學員修滿足夠的學術課程,再加上選修其他課程,滿一百多學分後,才有資格獲頒大學文憑。若抽掉學術程,而要求教育當局承認社區大學的學員具有領取大學文憑的資格就很困難。

至於社區大學強調社團課程,則與社大運動的目標為促進公民社會建立的理想有關。黃武雄教授與十幾位社大運動的推動者,在一九九八年五四紀念日,宣告將設立社區大學時,就意識到台灣的民主政治要有堅實的社會基礎,必須先建立成熟的公民社會,而要建立成熟的公民社會,就必須喚醒更多公民,從只關心個人與家庭擴大到關心社區、社會國家乃至全世界,正是在此體認下,社區大學的初期推動者,非常重視社團課程的價值。這種對社團課程公共性的強調,使社區大學不僅有別於一班大學,也與其他成人教育或終身學習機構很不一樣。

社區大學把生活藝能課程視為三大支柱之一,也有其深刻的理論背景。因為傳統教育重記憶與演算,重動腦不重動手,因此教育程度越高的民眾,往往動手的能力越弱。再則,早年台灣家庭經濟條件普遍不佳,子女很少有機會接受藝術教育,再加上學校在升學主義宰制下,又多放棄藝能課程,其結果是整個社會公民的藝術素養與工藝能力,普遍低落。連帶的也使民眾的想像力、創造力、審美能力,以及行動力都不易提升。這樣的國民遇到強大的資本主義消費社會下,廣告、傳媒的刺激與操控,除了隨波逐流外,幾無招架之力。社區大學開設生活藝能課程,其目的就在提升民眾的想像力、創造力、省美能力與行動力,保持主體性,避免異化。

貳、社區大學課程規劃的實踐演變

全國社區大學三大類課程的設計雖然有其深刻的理論背景,但經過七年多全台不同學校的實踐經驗,事實上已出現不少變化,有些是豐富的原有理念,有些是修正了原有理念,有些是與原有理念出現很大的差距。

對第一線社大工作者而言,最大的挫折,恐怕就是學術課程很難開成課,除了全台少數社大用包括優惠或強制選修等措施,以確保少數學術課程能開成外,多數社大至今都找不到有效經營學術課程的方法。北市文山社算是例外,經過七年的持續經營,文山社大以培養出相當規模喜愛學術課程的學員,在這些學員支持下,每學期規劃的人文、社會與自然課程,總能開成不少班,也因為有一定規模的學員長年支持,教師亦有機會體會社大學員的特色,並針對其特色,設計教案,教授課程,以及經營班級。由於文山社大位於台北市文教區,文山經驗其他社大能否複製則不得而知。對多數社區大學而言,財務壓力非常重,多數社大並無條件以免費或打折的方式開設學術課程,學術課程難以經營的結果,普遍形成學術課程佔社大課程比例偏低的現象。

與學術課程發展不易對照,相反的現象則是生活藝能課程廣受歡迎,也最有成績,就提升台彎公民藝術素養而言,貢獻很大。然而對社大主事者而言,藝能課程的快速成長,其實也構成理想與現實很大的考驗。主事者若全依市場規律,或過度受營利動機左右,則社大課程會一面倒的向生活藝能課程傾斜,這固然可以改善財務困境,但卻會造成社大課程結構的失衡,有違社大的原初理念。生活藝能課程在各校快速成長的結果,還衍生出另一重要問題,就是生活藝能課程的定義與分類問題。譬如,美術與電影課,一般社大都歸為生活藝能課程,英語與日語課有的社大將其歸為生活藝能課程,另些社大則否,資訊與木工、電工課許多學校歸為生活藝能課程,這些課程彼此性質差異很大,若全歸為生活藝能課程,範圍顯然太寬。有些學校乾脆放棄生活藝能這一概念,改以諸如:美術、電影、舞蹈、資訊、語文等更細緻的分類概念規劃課程,以避免生活藝能課程像龐然巨獸般成長。

至於各校社區大學的社團課程近年發展,則是三大類課程中,最能反應在地主體性與創造性的課程。七年多來,社團課程在各校師生努力耕耘下,可說多采多姿,充滿生命力。有的社大重視河川保護,有的社大則重視性別與新移民問題,也有不少社大致力於地方學的發展,更有社大鼓勵師生投入社區公共議題的討論。農村型的社大重視農業問題,部落型的社大重視原住民問題。值得注意的發展是,以鼓勵學員關心公共事務為目標的社團課程,事實上已朝不同的方向分化一個方向是學員組成成為一般的學習型社團,與公共議題的關懷無關(如詩社)。第二個方向學員組成與公共議題有關的社團,定期活動(如文山社大的文山采風社)。第三個方向是又有課程,又有社團,兩者且由同一公共議題結合,許多社大的社區發展課程屬於此類。至於各社大關心公共議題的社團,所關注的是在地議題與普遍議題的比重如何,則有待日後進一部分析。

參、社區大學課程發展的未來展望

從原初理念到實踐演變,我們一則很高興見到許多社區大學呈現高度的創造力,創造出遠超過社大運動推動者提出的理念,但也有不少社大因主客觀因素限制,無法堅持社大理想辦學。我從第一線社大主持者的立場,願對社區大學的課程深化與完善,提出下列幾點看法:

一、社區大學若要更具理想性,增加學術課程與公共議題有關的社團課程,則需要獲得來自中央與地方更多的經費支持,沒有更多的經濟支持,很少社大能開設成功合乎比例的學術與社團課程。

二、公部門部補助社區大學時,應尊重社大的主體性,千萬不要把社大當作宣傳政令的平台。同樣是探討公共議題的課程,若站在增強公民自主判斷力的立場支持,與站在宣導政策、政令的立場補助,效果截然不同。

三、加強社大之間經驗交流。多年來全促會在促進各校優良課程交流方面,著墨甚多,但單靠全促會並不夠,各校之間主動交流,吸收成功經驗可能更為重要。無論是早成立的社大,還是晚成立的社大,都有很值得學習的課程經營經驗。

四、不要放棄發展學術課程。學術課程發展固然困難,但並不至於毫無成功希望。幾所學術課程機營成功的社大,應該廣為介紹成功經驗,讓其他社大知道如何延攬師資,如何設計教案,以及如何激發學員學習動機。

五、生活藝能的深度與廣度可不斷拓展。舉凡技藝課程,必含體與用,或藝與道。如果生活藝能課程內容,只有技藝,不教支持技藝的原理原則與文化背景,這樣的藝能課厚度就明顯不足,唯有開設相關的人文課程,方能使生活藝能課程更具價值。

六、公共議題課程校方須主動推動。雖然社大運動已近八年,學員到社大上課,無庸諱言仍以追求個人的成長為主要目的,會主動關心公共議題的學員比例並不高。因此,學校訂定政策,鼓勵學員選修或參加與公共議題有關的課程就很重要。等培養足夠數目的學員後,學校就不必再著力,公共議題的課程與社團自能自主發展。

七、多致力於吸引弱勢族群來社大上課。社大學員中產階級的比例較高,弱勢階級來社大上課的人數比例並有限。那些直接對就業能力有幫助的課,往往最受他們歡迎,而這些課多屬生活藝能課。所以從促進社會正義的角度看,生活藝能課程實有不可輕忽的價值。

八、進階課程的研發刻不容緩。許多學員在社大已修過幾十門課,他們又非常認同社大的理念。對這樣的學員,社大可嘗試發展進階課程,讓學員也有機會體驗如同研究所階段的上課方式,從事專題研究,並撰寫研究報告。

九、最近推動的社區大學課程認證制度,有助於提升課程水準,立意甚佳,但是否會走向標準化,乃至於套裝知識化,值得留意。

台灣社區大學運動是一項充滿創造力的公民啟蒙運動,此一運動已吸引二十多萬師生加入,我們有理由相信,不斷創新、深化的課程,可確保社大運動更為壯大。我們預祝新的七年,會有更豐碩的成績,在全台各地開花結果。

(本文刊載於20063月號文訊月刊)

第 2 頁,共 5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