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觀點

全球觀點

撰文者/手鼓快樂玩節奏【班代】石琬如 『肚皮舞』被美國和東亞地區泛稱的傳統中東舞,特色是伴隨著旋律擺動出特有風格的一種即興舞蹈,對音樂的依賴性很強, 音樂對肚皮舞有很大的輔助作用, 甚至可以算做舞蹈的一部分。而手鼓則在肚皮舞音樂中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舞者通常要找準鼓點起舞,有經驗的舞者更藉由節奏醞釀氛圍,讓音樂、舞蹈與現場觀眾融為一體。 肚皮舞發展的歷史十分悠久, 一般認為是古老的宗教儀式, 闡述大自然和人類繁衍的循環不息, 歌頌生產與生命之美,舞者必須赤足在平滑的地板,配合音樂以極快速和錯綜複雜的的感性肢體動作, 時而優雅嬌柔,時而撫媚、傲酷,令人目不暇給。 由於肚皮舞是很女性的運動,動起來需要運用到全身的肌肉,近年來在各地掀起一陣為女性健身與減肥的風潮,…
快速工業化的結果,導致能源危機,讓人們開始關注自然資源、低耗能建築、替代能源系統以及永續資源使用,工業革命帶來生活便利,卻也使人類脫離自然,失去簡單自然的生活方式,工業材料的使用,導致大地無法重回自然界的循環,大型施工機具過度破壞土地,及以使用金錢交換成品的消費習慣,而我們人類似乎忘了與萬物和諧生活方式,而在美國有一位年約30歲的格雷戈里•克勞福德(Gregory Crawford) 在美國密歇根州約3700平方英尺的廢棄地,以人力勞動自給自足、資源再利用的方法,與週遭環境、土地、自然材料產生緊密聯繫來建立一個無污染的生存環境,使個人和社區擁有自給自足的能力。           2014年Surplus Design…
 作者:文山社區大學 地球是否是個有機體?如果水是地球的細胞質,臭氧層是地球的細胞膜,成千上萬的生物則是生活在其中的小分子,這樣說起來好像倒是有些道理。英國科學家詹姆斯·洛夫洛克(James Lovelock)在1972年提出了蓋亞假說:「地球整個表面,包括所有生命,構成一個自我調節的整體,這就是我所說的蓋亞。」  簡單地說,蓋亞假說是指在生命與環境的相互作用之下,能使得地球適合生命持續的生存與發展。即便地球不是個有機體,人類生活的這個地球天天充滿了變化,這點是不會錯的。而這變化,通常和氣候有極大的關係。 氣候所組成的因子十分廣泛,其成因包含:(1)太陽輻射因子:指緯度、大氣與太陽輻射的作用強弱;(2)下墊面因子:即洋流、地面植被及下墊面對太陽輻射的作用強弱;(3)大氣環流因子:氣團及氣流,也就是我們關心的「天氣」;(4)人類活動因子:人類活動所造成以上的改變,如植被改變、興修水庫或排放氣體。 隨著各因子的變化,氣候隨時也處於變動。在氣候變遷成為顯學的現在,科學家研究發現人類活動對氣候的影響甚鉅,有著更多不可逆的改變,如人類所製造的溫室氣體、過度的森林開發及砍伐、減少生物的多樣性及各種污染。這些變化都是人類發展史上微小的累積,但積沙成塔,蓋亞開始他的逆襲,與人類最相關且最明顯的就是全球溫化。在過去,地球維持著微妙的環境再生及自淨能力,平衡著這土地上的所有生物。但隨著人類產業活動的頻繁,產生許多對環境的負作用已遠超過地球所能負荷的。變化的號角一旦響起,人類為了生存當下之急就是要開始進行緩解及調適。 全球暖化造成地球的大氣及海洋劇烈的變化。海洋溫度升高、兩極融冰大大影響了洋流系統,提高各地乾旱、急降雨、溫度變化等極端氣候的發生。而每個地區都面臨著不同的問題,其因應之道也都不盡相同。位處臺北盆地南部的南港山系、二格山系及景美溪交會處的文山區首當其衝的則是「水」的問題。急降雨的集中雨勢所造成的地表沖刷、溪水暴漲,其影響力已不亞於颱風的侵害。而這來得快去得快的雨水,該如何有效運用減少水資源的浪費並減少身家損失,也是文山社大目前正積極研討及推廣的議題之一。 在人類活動因子成為目前氣候變遷的重要因素下,每一個人或社群的行動都會相互影響彼此的生活習慣與居住品質。本期文山社大所探討的即是氣候變遷下每個人所能行動的因應之道。在這充滿叉路的時代,擁有知識才能夠幫您選擇正確的道路。 ●補充資料臺灣目前也成立了「臺灣氣候變遷推估與資訊平台,TCCIP」,由科技部及其他相關官學單位如中央氣象局、水利署、中研院環境變遷中心及臺灣各大學的專家學者所為研究公開平台,做了過去變遷與未來氣候推估。並廣收全球最新的文章,提供有興趣的民眾做為有力的參考資料。網址:http://tccip.ncdr.nat.gov.tw/ ●IPCC…
作者:視野外的世界 講師 唐 曙 如果有一個社區,它不用耗能的汽車代步,只使用自行車作為主要交通工具;它發展都會農業,將公園改闢為農場;它不栽種基因改造農作物、不使用化學肥料;它愛護蟲魚花草和環境,杜絕水、土地及空氣的汙染;它為了避免浪費,全面管控能源的使用。在環境保護、糧食安全、節能減碳等理念幾乎已經成為台灣當代社區教育及工作目標主流的今天,這樣的社區運作模式一定能得到高度的讚揚,即使不讚揚它的,也可能只會說這樣的理念陳義過高,不可能持久,不切實際。總是,這樣的理念不會錯,如果有錯,那麼錯誤只會發生在如何實現理念的方法上。 也許,會有更很多人說,這樣的例子只是「如果」,只是一種烏托邦式的想像。可離奇的是,這例子不但不是想像,反而是事實,只是它並非來自於對理想世界追求的結果,而是源於一場災難性的危機;它沒有發生在我們主流社會所推崇的文明歐美,而是發生在西方媒體對它詆毀有餘的一座加勒比海島嶼—古巴。 1991年,蘇聯東歐瓦解,長年來得到蘇聯援助的古巴遭到了沉重地打擊。古巴的進口與出口損失了約80%,國內生產總值下降了34%,糧食和醫藥的進口嚴重銳減和停止,而對古巴而言也許更致命的衝擊是失去了從蘇聯進口的石油,這使得古巴的石油進口跌剩到1990年以前總額的10%,造成運輸業、工業和農業的產值大規模地損失,古巴從此進入「特殊時期」(Período especial)。在「特殊時期」之初,運輸業、農業、肥料及農藥庫存全面崩潰,糧食嚴重短缺。這段期間,等一班公車要花三小時,停電一次可以持續十六小時,人均食物消費只有「特殊時期」之前的五分之一,古巴人民的體重平均降低了九公斤(廿磅)。在這樣的情況下,飢餓變成了日常的經驗,五歲以下兒童營養不良的問題開始出現。 儘管美國的法律允許私人機構向世界各地的災區提供食物和醫藥的人道援助,但對於古巴,它不但經濟制裁和禁運超過了四十年,還在1996年通過《海爾姆斯—波頓法案》(The Helms-Burt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