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山學
近年來,由於累積了「文山學」多學期的專題式課程經驗、環境與社區學程多年的做中學公民參與成果,加上核災、震災、石油與糧食自主危機、食物安全危機、高齡社會等等課題接踵而來,文山社大與社區共學社群組織意識到該是建構文山學、累積地方知識力量與擴大公民參與力量的時候了。
在社區大學的學習場域中,奠基在對於在地社會與文化的理解逐步發展地方學,將各地方特色串起屬於台灣本土的人文認識。這是「文山學」發展的理念。文山社大與社區共學社群組織明確地定義「文山學」必須包羅大文山區(亦即文山堡概念)的過去、現在與未來。我們從過去學習,在現在行動,共同塑造美好的未來家園;這是我們建構文山學的積極意據此,我們透過「文山學資訊網」的設立,開展文山學資源的盤點,並且從盤點社區資源、社群資源開始,培育文山學人才,來集結打造未來家園的力量。短期目標在累積與未來家園有關的主題知識資料,包含能源危機、糧食危機、災難頻繁、高齡化、稅賦與產業調整、都市空間發展智慧、民情與生活智慧等。
福興宮/十五分土地公廟 (文山學學員蒯宜生整理撰) 福興宮位在台北市文山區興旺里福興路五號,為一座歷史悠久、香火鼎盛的土地廟。因位在十五分庄內最早的土地公廟,又名十五分土地公廟。 福興宮的設立,可以遠推至清代乾隆中葉。當時的福建泉州安溪大量移民播遷來台,其中有五鄉十姓人氏共十二人,分成十五股,在此地合墾,耕田種稻、種茶為生,形成聚落,土名為十五分庄,行政名稱為福興庄。 昔日的十五分庄,岡巒環三面,中有良田數百甲,萬盛溪流貫其間,那是先民兢兢業業,辛勤耕耘才有如此盛景。一切安頓就緒後,在1859年(咸豐九年)選擇本庄中心地點,即現址,以六塊石板建祠奉祀。福興宮前臨萬盛溪,周圍有各姓聚落散居其間,朝朝暮暮護佑著溪流、田園與村莊。 1916年(大正五年)本宮改建成五坪大的土地廟,由保正許梓矮負責管理。光復後,1950年(民國39年)有地方志士高張先進等人倡議改建,除供奉土地、公婆神像外,又增設集會所及簡易戲台。此後本宮成為庄民信仰及活動中心。1975年(民國64年)4月,再經地方熱心人士發起重建,1977年(民國66年)完工,此次擴建的部分有金亭、戲台台階等。新廟為一座宮殿式的鋼筋水泥建築,設施完備:廟體、 拜亭、廟埕、 戲台與金亭,一應俱全。在寸土寸金的台北市區中,實屬少見。 值得一提的是本宮的戲台,屋宇高聳,隔著廟埕與本宮三川脊遙相呼應。正面牆壁繪有大幅的福祿壽三仙,線條優美生動,為許連成畫師的作品,是最為可觀之處。戲台每逢農曆正月初二土地公生、八月二十一日宮慶及十月十五日下元節演出歌仔戲敬神;至於信眾還願,則多以布袋戲演出為主。 本宮主祀福德正神,配祀三太子。未來計畫增建,右殿將增設文昌帝君,左殿將增設太歲殿。每逢農曆初一、十五及宮慶、禮斗法會、中元普渡等重要節日,廟方定時舉行祭拜超渡等儀式,同時舉行誦經科儀,由傳承自福州師的女性專業團隊唱誦,音韻優雅,莊嚴隆重。 本宮百餘年來,向為庄民的信仰中心,四時香火不絕。隨著時代變遷,祭祀圈擴大,護佑的對象不再只限庄民,護佑的類別也由驅蟲除瘟、保護作物,變為各式祈求。範圍更廣,結緣更深,或解厄,或祈福,或問婚姻,或求子嗣,常能如願,是景美地區的重要廟宇。 本宮現由管理委員會掌理掌理各項事務,熱心參與公益活動,每年頒發獎學金,造福地方學子。現任總統馬英九,同為本庄居民,每年除夕親臨本宮發紅包,為民祈福。 自建廟之始,迄今已有155年的歷史,今天我們在神像桌下猶可見到刻有「福德正神」的長方形石板,俗稱「土地公基」,就是建廟時留下來的古物,彌足珍貴。福興宮的土地公,陪伴庄民走過無盡的悲歡歲月,而今建物舊損,環境待整。期待未來的改建,能夠融入十五分庄的人文特色,保有舊風之外,也能發揮廟匾所示「福德廣興」的精神,再創新局。…
萬盛街上的大葉雀榕和土地公廟 (文山學學員李素真撰 何文賢老師指導) 在萬盛街17-1號旁,矗立著一棵高大的樹木,足足有三層樓高。祂是一棵被列管保護的老樹,編號為1429,樹胸圍被紅色布條包起來,顯示牠已被神格化,讓人們膜拜著。早期的先民,一向有自然崇拜的現象,凡舉巨大的石頭,高齡的樹木…..均成為人們膜拜的對象,如石頭公、神木等。 而這棵老樹是什麼樹呢?祂叫大葉雀榕,和榕樹、雀榕都是桑科榕屬。但是葉形不同:普通榕樹葉子小,雀榕和大葉雀榕葉形就大多了。後兩者的葉子都是長憜圓形,葉柄都很長,要分辨兩者,可從三個細節看起:其一,大葉雀榕的葉柄較粗大,且明顯比葉面上的主脈粗。其二,大葉雀榕的葉端有凸尖,雀榕的葉端無凸尖,比較圓滑。其三:顧名思義,大葉雀榕的葉子稍大於雀榕,但要同時比較才看得出來。 大葉雀榕是纏勒樹種,與其相鄰的其它樹種,經常會被它的氣生根包圍並纏勒住,以致無法行光合和呼吸作用,然後慢慢死亡。可見大葉雀榕生命力非常強韌,雀榕亦是。 在17-1號房屋與大葉雀榕之間的狹小空間,建有一間小小的土地公廟,除了供奉主神之外,還有5、6尊神像。這間廟夾在房屋與大葉雀榕之間,看似很穩當、很安全喔!想必可以保佑附近居民。 土地公廟又稱福德正神廟,為民間供奉土地神的廟宇,是民間自發建立的小型建築,也是分佈最廣的祭祀建築。土地神是民間信仰最為普遍的眾神之一,流行於漢族地區及受漢族文化影響的地方。祂是民間信仰中的地方保護神,是人們祈福、保平安、求收成的祈求對象。土地神是道教諸神中位階較低,也是與人民較親近的神祇,所以其建築規模不講求壯觀和華麗。
高積淵宗祠 (文山學學員林玉斌整理 何文賢老師指導) 有一間超過百坪的大型祠堂,不是建在平地,而是建在一棟四層樓集合住宅的頂樓,它就是景美高氏下派三房的高積淵宗祠。 由羅斯福路六段的萬慶街走進約20多公尺,在景文復健科診所前,道路就一分為二。在右邊的道路,診所所在地這片樓房公寓的頂樓上,可以看到黃色琉璃瓦屋頂的高積淵宗祠,地址在台北市文山區萬慶街18號5樓。 (上圖:高積淵宗祠) 高積淵宗祠,全名下派三房積淵公祖祠(景美),又稱祭祀公業高積淵。祭祀公業高積淵,是向政府登記的法人名稱。 高姓族人,入閩祖高鋼(一世)傳至七世惠連(肇基安平始祖)再傳至十七世高山(肇基安溪大平始祖)。高山字積簣遷安溪卜居大平,子孫繁衍分為上下派十三房(上派22世佛字輩,下派23世積字輩)。高姓族人自稱上五佛下八積,至康熙領臺時各房苗裔(除下派二、五、七房)共十房,乾隆初年相繼渡臺居上淡水各地,隨處開發,舊時拳山堡(今大臺北公館以南區域的景美、新店、深坑、石碇等區),為其開墾主要地區。 各房於前清時期紛紛成立祭祀基金,放利生息、買田收租,待有規模則購地建祖祠。景美高氏上派 三房、四房與下派長房、三房、四房皆建有各房派之祖祠。高積淵宗祠,為下派三房高積淵之子孫,為崇祀始祖積淵公而設立。 …
景美老街三座廟宇 (文山學員邱螢輝整理 何文賢老師指導) 一、景美集應廟 (上圖:景美集應廟) (一)建廟歷史 景美集應廟位於景美街37號,景美夜市內。清咸豐10年(1860)由移墾來台的福建泉州府安溪縣高姓族人始建於竹圍內(現景美國小南側);清同治6年(1867)遷地重建於現址,建有前後兩殿及左右迴廊,20多年後〈1894光緒20年〉才又增建左護龍,今正殿內懸掛建廟當年高氏族人敬獻之紀念匾額「太平世澤」。 此後廟宇曾經三次大整修,歷次均留下匾額或碑刻紀念。1924~26〈大正13~15〉年整修主殿,並增建右側護龍,完成廟宇現貌,留有「威鎮東瀛」、「南閩遠服」等匾額及捐款芳名碑文;民國48~49年再次整修,廟埕前方增建戲台名「中正台」,也留下「澤普黎庶」、「神靈顯赫」、「安邦護眾」等匾額及捐款芳名碑文;民國92~94年第三次整修,有「睢陽傳徽」匾額及「第三級古蹟景美集應廟修護工程碑」,石碑立於廟前,碑文略記廟史及此次整修經過、捐款芳名錄〈背面〉。 民國74年因以其深具歷史及文化意義、保護得當,政府公告為三級古蹟。 (二)保儀尊王、保儀大夫信仰與景美高、張、林三家族關係 集應廟供奉保儀尊王張巡,俗稱尪公或尪元帥,相傳係唐代安史之亂死守睢陽城壯烈殉難的守將張巡與太守許遠,其忠義精神受人民崇敬,肅宗時建廟祭祀名為「雙忠廟」。唐末中原動亂,河南光州高、張、林三姓族人南遷避難,隨身攜帶尊王神像以求庇護。三姓族人安抵福建安溪落戶後,為感激保儀尊王的一路庇祐,乃建廟供奉,在遷徙過程中三姓族人「集體感應」到「尪公」的指引保祐,乃將廟命名「集應廟」,成為安溪三姓族人保護神。 自古漢人遷移外地發展,為求身家平安、事業順利,攜帶原鄉保護神同行已然成傳統,如媽祖、開漳聖王、清水祖師、三山國王、保儀尊王、城隍爺等都是各不同地域、族群的保護神。康熙末年,三姓族人因安溪地區生活困頓,決定一同渡海來台發展,在「尪公」的庇祐下平安抵台,安溪人的原鄉保護神集應廟保儀尊王,也隨著安溪人三姓族人渡台到景美。 清咸豐年間高、張、林族人在文山地區墾殖有成,人丁繁衍,三姓意見分歧,乃協議集應廟分立,並以拈鬮分配原供奉寶物各自建廟奉祀:張家獲香爐到木柵另建集應廟、林家得林氏夫人神像於萬隆建廟供奉、高氏獲保儀尊王神像於景美建集應廟奉祀。景美集應廟為單姓家族〈高家〉所興建的廟宇,具台灣傳統廟宇特徵,為有150年歷史的古蹟,廟內仍保存最早建廟時期的木製香爐和尊王座椅,已為鎮廟之寶。 (三)集應廟主祀、配祀神明〈正殿龍側為大德禪師;虎側為林氏夫人〉 景美集應廟主祀神明為保儀尊王,緣於雙忠廟信仰的張巡與許遠。對保儀尊王、保儀大夫各是何人?景美集應廟稱張巡是保儀尊王,許遠為保儀大夫,然民間亦有兩人稱號互置之說,在學界及各自信徒間尚有爭議,未有定論。…
桌款待民國甲午年農曆正月24日(民國103年2月23日)木柵集應廟舉辦保儀尊王(尪公)貓空巡境活動,活動緣由是在農業社會時期在農作物易得蟲害影響收成的情況之下,地方會迎請被玉帝敕封「驅蟲害神」的「保儀尊王」至田裡巡境,以確保農作物能順利豐收,稱之為「迎尪公」。目前木柵集應廟也維持此一傳統,每年在農曆正月23日上午至貓空巡境,下午在木柵區域遶境。今年民國103年正值建廟120周年,由於參加遶境的隊伍太多,時間太緊迫,因次將巡境貓空的活動延後一天舉行。 就在早上八點,參加巡境的人員陸續報到,八點半樟山寺夜宿在集應廟的保儀尊王尪公二祖、木柵集應廟的保儀尊王尪公老祖及申國夫人尪娘從神龕上請出上轎,九點整在北管熱鬧樂聲中巡境隊伍拜廟後正式出發。這次巡境的隊伍依序有前導車、花車、保儀尊王令旗、頭燈頭旗車、風帆車、女子花式樂隊、樟山寺保儀尊王神轎、女子獻花隊、申國夫人神轎、貓空復興團北管團、「八爺(二爺)、七爺(大爺)、雷萬春、南齍雲神將團」、及最後保儀尊王神轎。 巡境以步行及車行交替進行,路線幾乎涵蓋貓空所有產業道路,沿途貓空居民擺設香案、鳴炮接駕,仍可感受信徒虔誠的信仰。由木柵集應廟步行出發,右轉保儀路26巷、右轉保儀路、左轉指南路一段、過道南橋左轉新光路一段、右轉秀明路二段,在秀明路協天宮拜廟之後,隊伍上車,車隊由秀明路左轉萬壽路到指南宮登山口,在此居民商家擺設香案、歡喜接駕,車隊再折回沿萬壽路左轉政大一街,左轉指南路三段進入貓空。沿著指南路三段上山經草湳橋後,在指南路三段40號公車站牌前下車,前方有一半圓形木棧平台,視野非常良好,巡境隊伍在此下車整隊。此時附近信眾在現場已準備好油飯、肉羹及飲料,以款待巡境隊伍的辛勞。用過點心之後,巡境隊伍以步行方式前行,經天恩宮、貓空纜車站、指南路三段38巷及34巷至樟山寺,沿途商家、茶農、信眾擺設香案祭拜,登山遊客也欣喜拍照這難得的山區巡境陣頭,特別是神將團的八爺范將軍(范無救)最受歡迎,也很熱情地與民眾拍照,雖然帶來交通的短暫阻塞,但畢竟也是一年一次的民俗慶典活動,上山的遊客就請擔待一下了。 在樟山寺神將、神轎還要下階梯進入廟前拜廟,此時奉祀在樟山寺的保儀尊王就進廟安奉了,木柵集應廟保儀尊王及申國夫人也請入廟內休息,結束在山上步行的巡境行程,隊伍也在樟山寺休息一陣子。 結束休息之後,隊伍以車行方式繼續巡山,由指南路三段34巷、右轉接38巷,經田寮橋、樟湖橋,至貓空纜車站前折回,再接34巷往下山的方向前行,經指南國小、指南橋左轉,沿指南路三段至貓空入口的水鋼琴社區暫停,此時陣頭下車整隊,準備步行回廟。巡境隊伍就步行沿著指南路三段、經政治大學、指南路二段、道南橋,再左轉木新路、右轉永安街22巷,經天和宮拜廟,再右轉木柵路三段102巷,回到木柵集應廟。 此時歌仔戲正熱烈演出,陣頭也依序在廟埕進行表演拜廟儀式,最後保儀尊王神轎在濃烈炮聲中行三進禮,圓滿結束本年度的貓空山區熱鬧的巡境慶典。約莫三點45分,在北管樂聲中,申國夫人及保儀尊王也在一連串「進」聲中過香安座。辛苦的一天巡境行程在此時畫下圓滿句點,廟方也辦辛苦的巡境工作人員。
民國103年正逢木柵集應廟建廟120周年紀念,於農曆正月23日舉辦巡境祈安慶典活動,該日是國曆2月22日星期六,由於逢十又是周末,參加慶典的隊伍及人員更形踴躍,木柵集應廟特別將平常上午在貓空山區巡境、下午在木柵區域遶境的例行行程變成兩天來分別舉行,即周六在木柵地區平地區域遶境、周日在木柵山區巡境,以便有更充裕的時間把活動辦得更周全,以表達對保儀尊王虔誠的信仰。這是木柵集應廟每年都會舉辦的巡境祈安慶典活動,今年適逢建廟120周年,特別擴大舉辦。 參加本次巡境隊伍分成幾種類型: 一、木柵地區的廟宇:樟山寺、忠順廟、聖母宮、天和宮、協天宮、指南宮 二、張姓家族的廟宇:木柵集應廟、淡水坪頂集應廟、淡水興福寮真聖宮、 淡水義山集應廟 三、張姓家族宗親:張慶旺祭祀公業、張簡廖宗親會、八里坌張氏宗親會、 郁東營造廠、張盟山、張敏男及張剛維聯合贊助 四、景美安溪人廟宇:景美集應廟、萬隆集應廟、會元洞清水祖師廟 五、交情友好廟宇:松山慈祐宮 若再深入分析,可分成兩大類,第一類是有信仰尪公的個人或廟宇,其主神或陪祀神為尪公(尪公泛指保儀尊王及保儀大夫)﹔第二類是木柵地區有地緣關係的廟宇如聖母宮、天和宮、協天宮、指南宮。其中有信仰尪公的廟宇,其祭祀主神是保儀尊王的廟宇有:木柵集應廟、淡水坪頂集應廟、淡水興福寮真聖宮、淡水義山集應廟、景美集應廟、萬隆集應廟﹔主神是保儀大夫有木柵忠順廟﹔陪祀神是保儀尊王或保儀大夫有:樟山寺、會元洞清水祖師廟、松山慈祐宮。 從參加遶境隊伍有張氏宗親會及個人發心贊助陣頭,即可感受張氏家族對保儀尊王的虔誠信仰及其向心力,特別是許多年輕人穿著木柵集應廟製作的「汪公會」黃色T恤,更可知道木柵張姓子弟的團結力。這種由宗親會或同姓像族人出資贊助陣頭的現象,是其他廟宇活動很少看見的景象。 本次遶境從早上九點後,各廟宇陣頭陸續報到,遶境陣頭在報到時也要表演一下,以致到了中午才全部完成了報到程序。中午十二點由木柵集應廟正式出發,遶境路線由木柵路三段102巷→右轉木柵路三段→右轉保儀路→左轉指南路一段→右轉木新路二段三段→右轉辛亥路七段→右轉木柵路一段二段三段→右轉木新路一段→右轉至至木柵市場聖母宮拜廟再迴轉→直走木新路→右轉永安街22巷天和宮拜廟→左轉保儀路→右轉忠順街→右轉忠順街二段85巷→右轉永安街22巷→左轉木柵路三段102巷回到木柵集應廟。隊伍最後會繞道保儀路及忠順街巷道主,要讓遶境隊伍能在恆光國小預定地等候休息,避免影響交通。遶境期間遇到信眾拜設香案及經過廟宇陣頭神轎都會表演行禮,大約在下午三點半過後,遶境隊伍依序返回拜廟,由於各參與陣頭熱情演出,延長隊伍拜廟時間,中間還有一些廟宇因不耐久候省略進廟埕拜廟儀式,使得最後地主隊伍木柵集應廟回駕時已經接近晚上八點半了。在進行拜廟儀式後,八點30分將神尊請回神龕暫時安座,等待隔日在請出保儀尊王及申國夫人金身上轎,再進行貓空山區的巡境活動。 此次參加木柵集應保儀尊王建廟120周年巡境祈安慶典的隊伍共有20支,參加人員共有1860人。遶境結束後,木柵集應廟準備了170桌辦桌宴席款待參加遶境人員的辛勞,採取先結束先用餐的流水席方式進行晚宴。準備供應1700人次的晚餐宴席,也是遶境陣頭之外的一大盛事。
民國103年2月16日(農曆元月17日)下午一點起,在景美集應廟廟埕舉辦豬公祭,主要是祭祀主神保儀尊王的庇佑,祭典日期於元宵節後,是擲茭所決定。今年值年單位是祭祀公業高萃記旗下的十五分甲,負責準備祭典事宜,並聘請道長上疏祭文,並設宴款待親戚好友連絡情誼。今年共有四隻大豬公,豬公嘴巴啣著鳳梨或橘子,脖子掛者錢幣項鍊及垂掛雞、鴨、魚及豬內臟,香案擺著鮮花、香燭、供品,並敬香獻酒,虔誠祭祀保儀尊王,祈求風調雨順、人畜平安。豬公祭典的來由依真理大學宗教系張家麟教授的研究,是根據禮記士大夫祭拜天、地、神祇、祖先用豬祭拜稱為「饋食之禮」,而儒家鄉紳階級(士)以豬來祭拜保儀尊王張巡乃維持傳統禮俗精神。在過去農業時期,景美集應廟豬公祭典當日觀眾是人山人海,擠得水洩不通,與現在工業社會僅由高氏家族維繫及觀禮,大異其趣。 景美高家之祭祀公業分為高同記及高萃記兩個系統,以景美「石門宮」盤古帝王廟為基點,南北延伸為分界線(今景興路)。高同記的區域是分界線以西,為沿景美溪西下之下游,高同記之同記代表「同心協力」,分成四甲分別是溪仔口甲、大坪林甲(含阿泉坑) 、台北市區舊鐵路以南、台北市區舊鐵路以北﹔高萃記的區域是分界線以東,為沿景美溪東溯之上游﹔高萃記之萃記代表「萃集一心」,分成四甲分別是內湖甲(含待老坑)、頭廷魁甲、十五分甲、深坑甲(包括石碇坪林)。(後來高萃記廟產再一分為四,分別是保儀尊王、高萃記、高集記、高材記。)祭祀公業有田地公產生產稻米,以「石」為單位(一石為120斤),每記分一百六十石,各記再分給各所屬之甲,每甲各四十石。 景美集應廟值年及迎香之甲份,就以高同記之祭祀公業四甲、高萃記之祭祀公業四甲及北投集應廟來輪值,其輪值的年份如下表所示: 年度 …
在仙跡岩四周共有十一座廟宇,由最高處、山腰、山腳、及山邊分別是 • 最高:仙跡巖廟 • 山腰:紫範宮、福安宮、竹林公廟 • 山腳:石門宮、代天宮、真修寺 • 山邊:集應廟、進興宮、興安宮、福德宮 一、仙跡巖廟簡介地點:仙跡岩山上大石邊主神:孚祐帝君呂洞賓廟史:原設香爐祭拜仙人足跡;民國35年發起籌建,40年落成特色:景美地方仕紳共同發起;吳三連(40年)、于右任(43年)題字; 踞高臨下視野極佳 上圖:仙跡巖廟舊照 二、紫範宮簡介地點:仙跡岩山腰(景興路243巷)主神:天上聖母媽祖廟史:民國52年中南部遷入居民發起籌建;由雲林麥寮拱範宮分香 而來 特色:景美地區第一間媽祖廟;民國79年至湄洲媽祖原鄉進香…
(圖一: 景美聖方濟沙勿略堂) 景美聖方濟沙勿略堂 2013年3月19日就任的羅馬天主教266任教宗的本名豪爾赫·馬里奧·伯格里奧(西班牙語:Jorge Mario Bergoglio),尊號是方濟各(或譯方濟,大陸譯:弗朗西斯,拉丁語:Franciscus,意大利語:Francesco,西班牙語:Francisco)。新教宗伯格里奧之所以選擇「方濟各」作為尊號,根據梵蒂岡副發言人羅西卡神父(Thomas Rosica)表示,新教宗選擇此稱號是為了尊崇「義大利阿西西的聖方濟各」(又名「聖法蘭西斯」),因為他是窮人的愛護者。聖方濟各是動物、商人、天主教教會運動以及自然環境的守護聖人,也是方濟各會(又稱「小兄弟會」)的創辦者。「聖」字,是指受到天主教封聖儀式加封聖人,所以有媒體報導新任教宗聖號為聖方濟,應為誤植。 在景美也有一座天主教堂與聖方濟有關,名為「聖方濟沙勿略堂」。 位於為台北市文山區羅斯福路5段150巷25號的聖方濟沙勿略堂,是隸屬天主教台北總教區第五總鐸區,神父們以修會主保聖方濟沙勿略為該堂主保,於1970教堂改建時,將萬盛里天主堂名改稱萬盛里聖方濟沙勿略堂。有關該堂的建堂歷史可參閱附件一:聖方濟沙勿略堂歷史(資料來源:聖方濟沙勿略天主堂網站/建堂簡史) 萬盛里聖方濟沙勿略堂前方150巷,是以前由萬華沿汀州路到汀洲路四段23巷直駛到新店的萬新鐵路舊鐵道;由路旁的教堂大門(圖一)走進去是一條花木扶疏環境幽靜的步道(圖二),走到步道盡頭是教堂前廣場(圖三),廣場旁就是聖方濟沙勿略堂的聖堂(圖四)。 (圖二: 景美聖方濟沙勿略堂入堂步道) (圖三: 景美聖方濟沙勿略堂聖堂前廣場) (圖四:…
四、迎香隊伍回景美遶境 大約十點遶境隊伍搭車抵達景美,在台師大公館校區下車整隊後,步行遶境回景美集應廟。 遶境隊伍依序是前導景美集應廟保儀尊王令旗車、大鼓亭車、兩部旗仔車、女子北管團、二媽神轎、二祖神轎,前導轎車、北投集應廟的保儀尊王令旗車、大鼓亭車、香爐車、竹子湖保儀尊王神轎車、淡水玄樂社北管團、北投集應廟林氏夫人神轎、保儀尊王神轎、老媽神轎、老祖神驕。 在景美步行遶境路線是由台師大前羅斯福路五段往南方向行進,後轉入景文街,在文山劇場對面的迎香慶點牌仿進入景美街,經過擁擠熱鬧的景美市場回到景美集應廟。 上圖:陣頭神轎在台師大公館校區下車集合 上圖:在景美市區遶境 上圖:在景美市區遶境 上圖:在景美市區遶境 上圖:在景美市區遶境 上圖:在景美市區遶境 上圖:在景美市區遶境 上圖:在景美市區遶境 上圖:在景美市區遶境 上圖:在景美市區遶境…
壬辰年景美集應廟迎香慶典(一) 一、迎香慶典活動背景 去年(辛卯年、民國100年)農曆正月20日(國曆二月22日),由北投集應廟至景美迎回保儀尊王老祖及林氏夫人老媽神尊回北投恭奉一年,並熱鬧舉行北投及淡水地區的遶境活動(詳見本部落格景美集應廟分類中辛卯年北投集應廟迎香慶典的報導)。今年(壬辰年、民國101年)依往例由景美集應廟至北投迎老祖及老媽回鑾,依輪值順序今年由祭祀公業高同記主辦,時間已於去年歲末請示保儀尊王,訂在正月21日(國曆二月12日)。 二、迎香慶點準備出發 連續幾天陰雨濕冷的天氣終於放晴,今天非常難得是一個風和日麗的好天氣。一大清早,四頂神轎已移出在景美集應廟廟埕(兩頂是二祖二媽的坐轎、另兩頂是準備至北投迎回老祖老媽的坐轎),擇良辰也將保儀尊王分靈的二祖及林氏夫人分靈的二媽神尊由神龕請至神桌上。陣頭陸續到位,六點半將二祖二媽神尊經過香、過火,請至神轎上安置妥當。六點四十分在菁桐聚樂社女子北管團的引領下,步出廟埕,步行至集應廟後方停車場,開始往北投集應廟進行迎香的慶典活動。 這次景美集應廟的迎香隊伍,依序是前導保儀尊王令旗車、大鼓亭車、兩部旗仔車、女子北管團、二媽神轎、二祖神轎、老媽神轎、老祖神轎、迎香信徒遊覽車,由景美集應廟後方停車場搭車出發,直接前往北投集應廟。 上圖:將二祖二媽神尊由神龕請出 上圖:四頂神轎在廟埕等待 上圖:保儀尊王神尊過火 上圖:保儀尊王入轎 上圖:由北管團引領出廟 上圖:神轎步出廟埕…
上圖:信眾設香案迎駕保儀尊王辛卯年北投集應廟至景美迎回保儀尊王之迎香慶典(五) 柒、信徒迎駕 保儀尊王及林氏夫人出巡遶境時,有信眾手持令旗及清香或原地祈求平安、或跟著遶境隊伍走一段;沿路上有信眾會在住宅門前放置香案、插上鮮花、獻上供品、點上香燭及清香,以迎接遶境隊伍及祈求平安。看到有擺出香案的人家,報馬仔會趨前行禮表示感謝,並發給繼光餅及小餅乾吃平安;隨後有工作人員會以保儀尊王的清香與信眾交換,並插於香爐車上;另一工作人員也會獻上北投集應廟「奉保儀尊王靈符罡」的平安符,集福迎祥、應和平安,用以驅邪押煞。 所有擺出香案供品的信眾中,就以中途休息區入口處的排場最大,獻上ㄧ隻大神豬,並擺上水果及國內外各式酒品為供品,出手大方。 捌、信眾發心提供飲食 上午八點多由捷運奇岩站集合整隊出發的遶境隊伍集合,大約在十點半進入北投稻香路,參與遶境人員應該也有點累有點渴,此時開始有信眾擺出清涼飲料的攤位,免費提供參與遶境的人員飲用。大約十一點,遶境隊伍行經北投集應廟後,遶境隊伍集中在北投集應廟後方原266公車總站空地休息。休息現場人山人海,許多發心的信眾提供各式各樣的點心飲料,供參與遶境活動的人員及各地香客免費享用,這就是信仰的力量,在地信眾提供飲食慰勞辛苦的參與人員,完全沒有金錢交易行為,提供的飲食琳瑯滿目,有麻油雞、麻油雞飯、油飯、炒麵、炒米粉、麵線、麻糬、米苔目、粉圓、及各式飲料等等,讓參與遶境人員稍事休息後再進行下半場慶典活動。 上圖:扶老攜幼恭迎保儀尊王 上圖:長者虔誠隨香 上圖:殺豬公祭拜保儀尊王 上圖:舞獅隊為設香案信眾祈福 上圖:信眾沿途提供免費冷飲供出巡隊伍享用 上圖:中途休息站人山人海免費使用點心 上圖:信眾提供點心供出巡隊伍享用 上圖:信眾以竹籃裝置點心 分享在我的…
第 44 頁,共 47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