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

生態

近年來,由於累積了「文山學」多學期的專題式課程經驗、環境與社區學程多年的做中學公民參與成果,加上核災、震災、石油與糧食自主危機、食物安全危機、高齡社會等等課題接踵而來,文山社大與社區共學社群組織意識到該是建構文山學、累積地方知識力量與擴大公民參與力量的時候了。
本篇文章是世新大學高階新聞寫作班陳韋婷同學的作業,文章出自 www.jschool.nccu.edu.tw/mpsuen/undergraduate-advance 對過去生活在景美溪的歷史有深入的報導,與關心景美溪的朋友分享之。 走過歷史‧生活在景美溪 文/陳韋婷 景美溪蜿蜒在文山地群山間,攤開地圖,沿溪東向而上,是先民拓墾的足跡;西向順流而下,曾是風帆片片通往大稻埕、淡水貿易的繁忙航道。居民則引溪水、鑿水圳灌溉土地,家園與溪流密不可分。 今天的景美溪雖被長長的堤防所隔,但我們仍能跨越這道隔閡,漫步在河堤旁,遙想先民與景美溪一同生活的情景。 對外商貿的唯一航道 踏上通往木柵政治大學的道南橋,景美溪靜靜地在橋下流動,它看來與一般溪流無異,但它曾經是文山對外唯一的交通路線、農人的經濟命脈,更是先民日常生活經驗裡不可或缺的一環。 景美溪曾一肩扛起文山對外的交通重任,不是從運輸「貨物」,而是從載運「人」而起。 大約雍正年間,福建安溪的先民乘船順著新店溪而上,碰到支流交會口,一批人繼續沿新店溪主流向上,而另一批轉入景美溪。木柵文史工作室總幹事許哲豪指著地圖解說。景美溪領著先民尋覓屬於自己的樂土,他們順著溪流,找到一片可拓墾的地方便落腳生根,因此,聚落即沿著河道,由下游漸往上游發展。 清代即貿易繁忙的溪仔口河港(現台灣師範大學分部後),在日治時期(約民國前二年)因泥沙淤積而日漸沒落,而後,來往船隻遂改停泊至上游的梘尾渡船頭(現世新大學旁、景美街口);梘尾渡船頭原只是景美溪兩岸往來的停靠站,因港闊水深,且已有市集,因此取而代之,成為商船停泊的地方、物資豐富的貨物集散地;直至民國十六、十七年梘尾、深坑仍可見船隻載貨往來。 風帆雲集繁榮了景美 「以前攏嘛是嗙伯仔船(帆船),」現年七十八歲的高樹榖提高音量說,順風時往來景美和大稻埕約莫四十分鐘;逆風時,船夫即拿著長竿撐船前進,要花上一個半鐘頭。 高樹榖的父親在景美街開設一間鐘錶行,父親過世後,他繼承鐘錶行繼續營運,迄今已有百年歷史;這間店沒有店名、沒有招牌,祇有一張與國小書桌同寬的工作桌,以及一張木製的長板凳,供客人休憩、聊天;牆上則零落地掛著幾個古董鐘。…
在仙跡岩的步道附近,常常會不經意發現一些有趣有歷史的景物,就當做是登山賞景之外的小小驚喜吧!姑且稱為仙跡岩拾遺. 一、石獅祕境(凌雲路上) 二、岩石彩繪 三、日式路燈(民國40年立) 四、圖書館苦讀浮雕彩繪 五、人頭結核 六、佛字雕刻 七、樹吃鐵牌 八、高家恩德塔 九、嘉慶古墓(1810年)
仙跡岩舊八景 一、長壽梯:拾階而上長命百歲 二、登仙坡:如臨仙境神化昇天 三、凌雲路:濃蔭密佈超俗脫塵 四、明遠台:登高遠眺盡覽美景 五、消遙嶺:登嶺四顧物我兩忘 六、御風亭:遮陽避雨小憩暢敘 七、根抱石:根抱巨石懸而不墜 八、仙跡岩:仙人足跡傳為美談
(位於圳後山稜線上的圖根點) 圳後山的圖根點 位於景興路、木柵路與興隆路之間的仙跡岩,是由靠近景美溪的圳後山(標高77公尺)及景美山(又稱溪子口山,標高144公尺)所組成,在景美山有一座二等三角點,在圳後山也有一座圖根點(四等測量點)。三角點一般用於地籍測量,分成四個等級,一等三角量點其測量之三角網邊長平均在45公里以上,二等三角量點其測量之三角網邊長平均在8公里以上,三等三角量點其測量之三角網平均邊長在4公里以上,四等三角量點其測量之三角網平均邊長在2公里,四等三角點又稱圖根點。圳後山的圖根點,是由1898年(明治31)日本政府在台灣設立「臨時土地調查局」,於1900-1904年間所設置,在石柱前向刻有「土地調查局」字樣,後向刻上「圖根點」字樣,上方刻著「十」字標示,指著東南西北方位,依設置時間推算,此依圖根點也有百年以上的歷史。 要造訪圳後山的圖根點,由景興路297巷之「石門宮盤古帝王」牌坊拾階而上最為便捷,約莫走上300個水泥台階,約200公尺後,步上圳後山稜線的左側,有兩座水泥製公園椅的左方,亦即位於仙跡岩上路燈編號59和60之間的平台上。 喜歡登山的朋友經常熱衷探尋三角點的坐落處,除了增加登山過程的趣味性,也緬懷前人翻山越嶺設置三角點的艱辛過程。在登山地圖也將三角點特別予以標示,甚至有登山團體把造訪全省三角點為其登山重要目標與成就。下次登上仙跡岩,別忘了尋找一下景美山的二等三角點,及圳後山的圖根點,享受一下山友登山尋覓三角點的樂趣。 (圖根點附近的環境)
景美山的三角點 在景美山木棧步道稜線上最高點附近(路燈編號41正後方),有一座編號1043的二等三角點基石,這是用來地籍測量的基準點,以便繪製地形圖。在此石柱前向刻有「二等三角點」字樣,後向刻上「NO1043」字樣,上方刻著「十」字標示,指著東南西北方位。在此三角點對面木棧道下方,有一解說牌對此二等三角點之說明,內容如下: 「三角點(三角測量基點) 仙跡岩山頂海拔144公尺,視野甚佳,上有一顆石柱狀的二等三角點,是用來測量方位,以便繪製地形圖。測量人員以展望良好的山峰作為測量的基點,將各基點連成三角形網,求出各點之方位角和兩點距離。三角點的等級是依照三角網的邊長來定,平均邊長在45公里以上者為一等,8公里以上者為二等,4公里以上者為三等,2公里是四等,四等三角點又稱圖根點,是用來測量海拔(標高)的基點。」 在台北盆地四周,僅有四座一等三角點,分別是東方的土庫岳(位於深坑與南港的界稜上,又稱大坪山,標高389公尺),西方的大棟山(樹林與龜山交界,標高405公尺),南方的獅子頭山(位於新店,標高857公尺),以及北方的七星山(位於陽明山,標高1120公尺),此四座並列為台北四大郊山。北部另有一座一等三角點,在瑞芳的燦光寮山,標高738公尺。北部除以上五座一等三角點外,接下來就是二等三角點了,而等級較高的三角點,大多坐落於人跡罕至的荒山野地,像景美山如此容易親近的二等三角點相當少見(另一座在圓山後方的劍潭山),因此由仙跡岩向四週眺望,視野非常遼闊,可以看見8至45公里的周遭景觀。 三角點的設置始於日治時期,1898年(明治31)日本政府在台灣成立「臨時土地調查局」,作為土地測量的臨時機構,於1900年至1904年完成全台的三角測量,並完成兩萬分之一的台灣堡圖(地形圖)466幅。1909年(明治42),為繪製全島地圖,日本參謀部陸地測量部大規模進行三角點的大地測量作業,共完成各等級三角點共1945座;另外,因不同需求,財產局設置4189座三角點,礦工局設置2574座三角點,農業局設置1045座三角點,總計日本總督府在台灣設置9753座各等級三角點。(此段內容資料來源: http://cygnet.5u.com GPSfun網站的”三角點淺談”一文) 有關三角點的介紹,可參閱「台灣國家山岳協會」張志揚先生的文章---三角點簡介,網址是www.taiwanalpine.org.tw/tech/base_point.htm ,為方便讀者閱讀將全文附錄於下: 三角點簡介(作者:張志揚) (一)三角點是什麼 三角點就是繪製地形地圖的三角測量基點,首先測量人員分別選取單一的測量點(以選擇較突出的山峰為原則),點與點之間必須互相清楚可見,打樁聯成三角網測量各點方位角,再測定點與點之間之直線距離,依邊長計算座標,決定多點平面位置,再測量各點海拔高度,這就是三角測量。依測量點埋設固定的基石,就是三角點。三角點關係到測量的精確性,不能隨便移動或毀損,所以多以質堅石樁(如花崗石)加座基深埋地下提供為永久之測量基準。 (二)三角點如何分等級 本島山岳三角點依其三角網的邊長分為一等、二等、三等、四等,一等三角點平均邊長為四十五公里,二等三角點平均邊長為八公里,三等三角點邊長為四公里,四等三角點邊長平均二公里(四等又稱為圖根點),所以山頂展望一等最遼闊良好,二等次之,三等又次,四等最差。…
在仙跡巖廟上方的一塊大岩石上,刻著一對足印,大小大約十五公分,這對腳印也是仙跡岩名稱的由來。有關這對腳印的由來,有六種說法,其中有三種在巨石前的涼亭有立牌說明。因為有這對腳印,配合仙人的傳說,「仙跡岩不在高,有仙則靈」,也使仙跡岩充滿神秘色彩,名氣大噪。 足印傳說—呂洞賓篇 $1• (一)前人至文山堡,經蟾蜍山時,會出現一陣煙霧,人就消失,呂洞賓認為是妖魔作怪,經詳查為蟾蜍精所為,於是站在大石上將蟾蜍釣起降伏,在大石所留下的三寸腳印,後人認為是仙公之足跡,故稱為仙跡岩。 $1• (二)呂洞賓於仙界欲追求何仙姑,遭仙姑一推,落入凡間,第一隻腳踏在蟾蜍山,因風水不佳,另一隻腳跨在景美山的大岩石上,而留下腳印。 $1• (三)呂洞賓施展仙功,從北方蟾蜍山欲躍往指南宮,一不小心而失足,而於景美山留下腳印。 足印傳說—由神仙至生民 $1• (四)仙人劉海雲遊至此地,站在巨石上垂釣藏於蟾蜍山的毒蟾蜍,為民除害,因用力過猛而留下之腳印。 $1• (五)牧童於此地放牛,腹痛不已,求神保佑,奇蹟康復,因宣揚聖蹟而稱之。 $1• (六)有耆老說是牧童無聊,將足跡刻於巨石上。…
在形容仙跡岩的詩詞中,以景興路243巷的牌樓最醒目。這個牌樓是民國七十七年所設置,牌樓上的「仙跡巖」三字是當時的內政部長吳伯雄所題;兩側柱上的的對聯書寫著: 「仙駕祥雲爭說、文山曾顯聖,跡留古廟是真、景美好風光」 內容是傳說呂洞賓曾在文山地區顯聖,其足跡真留在仙跡巖廟的上方,是由景美子弟中官位最高的監察委員許炳南所題。 由此牌樓上山,在中途上有一涼亭名為「慈善亭」,在涼亭入口兩側柱子上的對聯寫著: 「仙境非遙由此進 跡痕長在引人來」 再繼續往上走到達仙跡巖廟,主神孚佑帝君仙公呂洞賓奉祀在二樓,其廟宇的門聯為: 「仙氣此山中、風光鍾秀,跡痕留石上、雲樹生香」 是被認為最能傳達仙跡岩意境的詩詞。 另外在廟宇中門上的對聯是: 「仙在蓬島、遊徧蟾峰、恆從善願,跡近猴山、名專梘尾、廣締福緣」 有關對地景的形容的大意是,呂仙祖在台灣遊遍蟾蜍山,其足跡靠近木柵的猴山岳,聲名專屬於景美(或聲名傳遍景美)。 最後在景美山山下的景美集應廟,其廟宇的門聯為: 「景山展畫屏、脈鍾寶剎千人拜,溪水環玉帶、波映華堂萬點光」 也將景美山(景山)及景美溪(溪水)的地景環境予以寫入。
狹義稱是景美山上有腳印痕跡的大岩石。廣義稱景美山為仙跡岩,為南港山系支脈。 景美山早期稱溪仔口山,早期標高144公尺(現為141公尺),面積10.8公頃。由景美山連接圳後山(標高77公尺),往東南延伸至景美溪,如龍吃水的地理景觀,為風水極佳之寶地。耆老說後因陸路開發,切斷山水交會,破壞風水,龍喝不到水,景美因而沒落。 仙跡岩四周景觀 • 西觀:近為新店溪, 遠為尖山、林口台地、觀音山[中和、永和] • 北望:近為蟾蜍山、興福山、中埔山、 中埔山東峰(南港山系),中為五指山系, 遠為七星山系[公館、大安] • 東瞧:近為興隆山、馬明潭山(南港山系) 遠為二格山系[木柵] • 南看:近為景美溪,遠為二格山系[木柵、新店]…
由辛亥路四段21巷口,往前約50公尺右側,拾階而上可達中埔山的登山入口。另一入口,是由第一個入口再往前約500公尺的右方的一條叉路,靠山邊種著榕樹,榕樹隻幹往馬路生長,形成美麗的榕蔭大道,往前步行200公尺就會與第一個入口交會,再前行50公尺,就是重中埔山的登山入口了。沿著水泥的階梯,欣賞階梯兩邊的馬跌蘭(五月正是開花季節),不知不覺就抵達中埔山的稜線了。映入眼簾的是一處交叉路口,往右是到軍功山、土地公嶺,往前下坡是到富陽生態公園、福州山,往左就是往中埔山東峰及中埔山的路徑了。 在中埔山的最高點(海拔139公尺),上方設有台北市第79號的三角點。在中埔山東峰(海拔137公尺)有一個民間自設的涼亭,稱為如心園,這裏視野最好,往左可看到芳蘭山及自來水淨水場,往前可看到福州山及北二高辛亥支線,往左可看到101大樓及三張犂山,在涼亭前方亦設有一個測量基石,但看不到編號,有登山隊伍說是台北市第80號的三角點,這是在兩個主峰的測量基石。除此之外,由辛亥路四段21巷入登山口到達稜線後,沿著稜線到中埔山主峰路程不到1000公尺,共有大大小小20個測量基石,這可能是全台測量基石密集度最高的地區了。第一個測量基石就在登上稜線不遠處的小路中央處(叉路口前) ,遇到叉路往左行,沿登山路徑,仔細留意就可發現許多測量基石,時而在左、時而在右,有些在明顯處、有些要多加注意才可發現,其中除上述台北市第79及80號三角點(視野可達四公里以上)外,有一個補13的測量基石(前方樹幹有標示海拔135公尺),此外有8個圖根點(視野可達2公里以上),分別是編號991、988、979、945、932、920、910、905,另外還有9個沒有任何編號的一般測量基石。 中埔山是辛亥隧道上方的山丘,將台北南區分隔兩處,在此山丘上可測量台北市南北兩區域的土地,應該是中埔山上測量基石特別多的原因吧!
筆者在2010年5月12日到中埔山走動時,巧遇一位住在六張犂的葉先生,他對日治時期的地方軼事頗有研究,特別是中埔山北方區域,包括公館、台大、六張犂、麟光、富陽生態公園等地。他的見解頗具參考性,特予記載,供讀者參考。 葉先生提到,在日治時期從公館到辛亥隧道一帶的山丘統稱為內埔山,之前此區域有頂埔、下埔、內埔、下內埔等地名,並沒有中埔的稱呼,因此也無中埔山的名稱。國民政府來台之後,內埔山則僅指公館附近的蟾蜍山,往東則分別有興福山、芳蘭山、中埔山、中埔山東峰、軍功山等。 「六張犂」地名的由來,大家耳熟能詳,乃是開發之初的區域,面積有六頭牛可以犂耕的範圍,一張等於一頭牛可耕作的面積(約五甲地),六頭牛可以耕作的地區就稱為六張犂。而六張犂旁邊的麟光地名的由來,就較陌生了,葉先生表示,國民政府來台時,有憲兵部隊駐守於此地,憲兵部隊的吉祥動物是麒麟(古代麒麟是神獸,是來保護君王),憲兵的臂章就以麒麟為圖案,而憲兵之光就是麒麟之光,簡稱為「麟光」,這就是麟光地名的由來。 日治時期就在六張犂附近的山區設置彈藥庫(昔稱火藥庫,因仍屬未開發狀態,已改為富陽生態公園),是為了供應軍機作戰使用而設,因為日治時期設置松山機場,若發生戰事,軍機必須有藏匿之所,因此將目前的敦化南路開闢成又直又寬的飛機戰備跑道,直達六張犂的山區。而火藥庫的石階,則是以清朝台北城的城牆石磚來鋪設。這段珍貴野史得以被流傳,乃因葉先生的祖父曾參與搬石磚鋪設石階的工事,而其父親在日治時期曾是鋪設馬路的人員,因此對此區域的都市計畫頗有了解,因而得以口述此段野史。 以上這段軼事,是否為真實,歷史留待查證,但就邏輯性而言頗為合理,也極為有趣,因此特別為文記載,與讀者分享。
2007年房地產景氣熱絡,建設公司準備在辛亥路四段21巷尾的中埔山主要登山口一帶進行開發,因為此一山坡地產權屬於私人所有的住宅用地,依法可建屋出售,但若進行開發,則由景美進出的中埔山主要登山口就遭封閉,而且市民的休憩綠地也減少一部分,於是附近居民展開一連串的搶救中埔山的活動。 搶救行動的首部曲是組織成立「台北市中埔山步道協會」,結合相同理念人士的力量,共同為保存中埔山而努力。作家劉克襄及朱天心發表文情並茂的文章,闡述保留中埔山的重要性,讓一般民眾有深入的了解;同時也設立「城南築夢中埔山」的部落格,透過網路傳達有關訊息。接下來,以協會名義提出保護中埔山生態及保留登山入口為訴求,向民意代表陳情,市議員徐佳青於2007年6月13日到現場勘查,記者也到現場採訪,隔日並於各大報加以報導,以凸顯議題,引發更多的討論與關心。協會於6月24日下午,在登山口現場舉辦搶救中埔山步道解說活動,以「99黃絲帶、步道永遠在」為口號,在登山步道旁的榕樹上綁上黃絲帶,為中埔山祈福。6月21日發起「搶救中埔山步道、建築城南綠廊—150公頃台北都會中央公園築夢連署行動」。 2007年9月6日,由大安文山社區規劃服務中心於誠品舉辦公共議題講座,主題為「樂活‧生態」—2007年台北社區新主張、築夢城南綠廊,邀請政府單位及民間團體就中埔山存在的議題發表意見、公開討論。9月7日由台北市中埔山步道協會正式向台北市政府遞交陳情書,以在登山入口開發影響公共利益及公共安全為由,要求市政府將地目變更為公園用地,將中埔山綠帶永遠保留,並補償地主得將容積移轉至其它建案,以達三贏的局面。 台北市政府於2008年1月22日,邀請地主與市府相關局處召開研商會議,並達成保留綠地及容積移轉的共識,2月21日經市長核示同意,於2008年3月31日由台北市政府都市發展局正式發文給地主,擬將土地地目變更為公園用地並以容積移轉方式予以補償,經地主同意,及都市計畫變更公開展覽,並舉辦說明會,在無人異議下,確立中埔山得以變成永久的綠地。 這一段搶救中埔山的過程,是公民社會以理性方式,透過公共議題的討論來爭取公共利益,並提出三贏的解決方案的成功範例,值得大家學習;這也是曾經在景美發生的重要地方文史,因此特別將過程加以記錄。(本文內容由「城南築夢中埔山」部落格中整理而得)
中埔山是南港山系由四獸山往西南延伸的山麓,也就是辛亥隧道上方的山丘,由此再往西有芳蘭山、蟾蜍山,往北接福州山,向南連軍功山、坡內坑山。中埔山又稱為「十五分後山」,因地位於舊稱「十五分庄」的後方而稱之。 中埔山標高139公尺,因視野良好設有二等三角點供測量之用,其東邊有另一高點,稱為中埔山東峰,標高145公尺。中埔山因濫葬而開發較晚,稜線上大多保留原始面貌,由辛亥路四段21巷上山,坡度較緩和,容易親近,在中埔山東峰瞭望,視野遼闊,可看見自來水廠、北二高支線、101大樓等景觀。 中埔山在景美的登山口有二處,皆由捷運辛亥站附近的辛亥路四段21巷進入。第一個登山口約離辛亥路50公尺的左側,拾階而上會與第二個登山步道會合;第二個登山口為主要的登山入口,距辛亥路約500公尺的左方,站在入口映入眼簾的是一排「榕蔭大道」,漫步在其中宛若令人沉思的哲學之道,榕蔭大道末端與第一個登山步道交會後,再往上走沿著水泥階梯,就會抵達中埔山的稜線十字路口,往左側向西行就會登上視野極佳的中埔山東峰,再往西走就會到達設有三角點的中埔山,整條稜線皆為自然步道,步行在林蔭中頗為舒服。 中埔山也可由捷運六張犂站下車登山,穿越富陽生態公園往山上走也可抵達中埔山的稜線,此外也可由福州山連接,但這兩條路線坡度較陡峭,走起來必較吃力。因介於捷運六張犂站與辛亥站之間,中埔山是可以搭捷運即可登山的市區便利路線,這麼方便的登山路線,卻曾因建設公司要在景美的主要登山口進行開發,而可能遭封閉的命運。幸賴居住在附近的居民展開一連串的搶救行動,而得以永久保存,整個搶救過程值得記載,會在下一篇報導專文說明。
第 4 頁,共 4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