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2/13

木柵公園、木柵一號公園、安康公園和萃湖

現稱的木柵公園,位於北市文山區興隆路4段50號。從這裡興隆路4段看木柵公園的門面,像下圖相片所顯示的氣勢,可以查覺到它是一座山區公園。它氣勢雄偉的壁,並不是一片牆,而是一片坡坎;1974民國63年拓築興隆路4段時,切削成的坡坎。(來源:中

木柵公園及附近因地勢高不易灌溉,形成一片草木叢生不適耕作的荒原高地,只能放牛放羊,所以,以前被叫為「牛埔」。又因「木柵集應廟」的大門對聯,有「牛山」一詞,也有些人稱「牛埔」為「牛山」。而有木柵公園在牛山的說法,也有木柵公園在牛埔的說法。

 

「木柵集應廟」的大門對聯: 『分鯤島鎮鯉湖集安百姓。面牛山背猴嶺應接群峰』簡短地把廟的地理位置展現了出來。。「鯉」指的是國家考場後方的鯉魚山, 「湖」指的是木柵的舊地名「內湖庒」;「牛山」是木柵公園明道國小附近一帶,「猴嶺」則是猴山岳 猴山坑。

使用「牛山」或「牛埔」,何者較為恰當?在木柵集應廟應作解說時,使用「牛山」這名稱是方便的;但實際上,「牛埔」才是正名。

依文山區志內容,並沒有「牛山」這名稱,卻有「牛埔」這名稱,並有明確的描述,描述如下: 

『牛埔(崙仔尾):馬明潭南側的山崙,昔日因地勢較高,灌溉不易,未開發成農田,雜草叢生成為牧牛之地,故名牛埔。後形成公墓地,但隨都市發展,墓地遷移改建安康社區。此山崙總名崙仔尾,昔日區分為頂、中、下3個崙尾地段。自明道國小運動場,向南至忠順廟為頂崙尾,向西至興隆路為中崙尾,再向西至光明路為下崙尾。約於乾隆10年(1745),泉州人張光經等至下崙尾開墾。日治時編地籍地目,改頂崙尾地段改為中崙尾,原中崙尾及下崙尾地段合併為下崙尾。下崙路以北,木柵路2段2巷以東之地,編入馬明潭地目。』 (註:民國57 年木柵、北投鄉併入臺北市,因與北投區的光明路同名,木柵光明路更名光輝路;木柵光明戲院沉默地落坐在光輝路上,無聲地訴說這段往事。)

一般對聯文字的創作,會考慮對聯的對稱性、壓韻與格式,其用字會因修辭而有改變。木柵集應廟對聯「面牛山背猴嶺應接群峰」,「猴嶺」應該指的是「猴山岳」這片山嶺,同樣「牛山」應該指的是「牛埔」這片山崙。對聯雖有「猴嶺」名詞出現,但在一般正式討論裡面,我們會使用正式名稱「猴山岳」,而不使用「猴嶺」。因此,本文裡我們會使用木柵公園位於「牛埔」,而不使用木柵公園位於「牛山」的敘述方式。

使用最新的臺北市政府-整合搜尋引擎wisearch.taipei.gov.tw,搜尋「牛山」,無法找到符合「牛山」的任何資料;相反的,搜尋「牛埔」,可以找到符合「牛埔」的二筆資料,一筆關於移民與拓墾於文山區公所 >> 卷二、住民篇,一筆關於地名 文山區公所 >> 卷一、土地篇。也就是說,使用「牛埔」才能和古文獻連結。

木柵公園、木柵一號公園和安康公園的關係為何?下面給予簡單探討。

1980民國69年年開闢為木柵一號公園和安康公園,由台北市政府都市發展局木柵公園102年版的地形圖,可以看到木柵一號公園和安康公園的複雜關係;參見下圖。木柵一號公園和安康公園一度合稱為木柵公園,除了入口廣場及游泳池外,它其餘部分均位於山坡地上。

那時的木柵公園,在圖上,似不包含萃湖。

社團法人中華民國自然步道協會林淑英,在【理事長的話】「在步道上 共譜生命的樂章」系列之十,記載: 

『2005年我們協會接受台北市府文化局委託,複查市區的大樹狀況前往「國發院」調查時,除了大樹之外,成員發現有一座「蔣公行館─草廬」,而且保存狀況良好;草廬的東邊有一座漂亮的「萃湖」,恬適地被擁在濃濃綠蔭當中,聽說先總統蔣公跟蔣宋美齡女士曾在湖中泛舟,不過我們請該黨相關人士尋找照片而一直沒有回音。萃湖的北邊就是木柵公園,這個公園是國民黨政府當年為了實施『福利社區化』政策,興建「安康社區」時遷走三千多座墳墓而規劃出來的;整座公園透水性好,大樹很多,動植物種類豐富,是很好的教學場所,2002年台北市文山社區大學曾經有16門課程同時在這裡進行。...

面對前述的歷史意義和價值,台北市文山社區大學曾經向北市府都發局提議,國發院中的「草廬」和先總統蔣公賢伉儷的散步路線應予以保留,讓它們跟木柵公園連成綠帶,成為公共的資產。...』

根據林淑英這文章的內容,2005年當時的萃湖似乎是個世人少知的三不管地區,木柵公園裡也沒有包括萃湖。萃湖本是一個漂亮的地方,只因為它成為蔣中正私人禁臠,而被淹沒了風采。1975年蔣中正過世,至2005年林淑英調查時發現,至少三十年,沒人敢去整理它或使用它。直到現在社會民主化,加上文山社大強力推動,及環境意識抬頭,萃湖再生的工作正在進行。萃湖再生,它將成為木柵公園的亮點。在本文後半部再于討論。

現稱木柵公園,範圍包含公園與萃湖這些部分。木柵公園歸屬於山區公園,整座公園涵蓋面積40,664平方公尺,歸由南港公園管理處負責管理。木柵公園其周邊有三邊,連接興隆路四段、興隆路四段46巷與下崙路。如下圖所示。

Google衛星拍攝木柵公園,可以看到樹木扶疏茂盛。

從木柵公園的地籍資訊及衛星照片結合,來看行政區的關係,木柵公園位於明義里及華興里內,萃湖則完全在明義里內,樟林里則緊鄰於萃湖南側。整個萃湖周邊, 僅包含公園邊坡狹長區域,並有圍牆阻隔公園直接進入萃湖。

 

木柵公園成立於1973年,於1980年開闢完成,但在1969年時仍為公共墓地。

木柵集應廟,面牛山,背猴嶺;習俗上,廟不會面對墓地。

「牛埔」上的墓地範圍為何?最早在何時還是墓地?最晚在何時墓地遷出?我們在此也給予簡單探討。在日治1921地形圖,在紅線範圍,有墓地的標誌。顯示木柵公園和附近的地方;不含萃湖;大部分是墳地。

透過和Google衛星圖疊圖觀察: 

上圖是木柵公園1973版航測影像,興隆路四段已開通,木柵公園沒甚麼樹,可以依稀看出是墳地,木柵公園成立於1973年,但於1980年才開闢完成。1973年木柵公園成立時墳地還未完成遷移,而在萃湖附近卻有茂密樹林,恰好可遮擋住集應廟與墳地的直接目視線。(來源:台北市政府都發局)

 

下圖是木柵公園1991版航測影像,可以在公園高低樹林群聚間可依稀看到在木柵公園的步道。

下圖是木柵公園102年版航測影像,大部分木柵公園的步道已被樹林遮蔽。(來源:台北市政府都發局)

以木柵公園為中心點,四周可供解說的特殊景點有,東北側和北側的『安康社區』、北側的二次大戰時關著盟軍戰俘營、西側興建於民國42年被稱為「青邨」的中興山莊、南側古老的張家聚落兩棵百年老榕樹與張慶望張秀卿祭祀公業。這些各有其他同學報告,本報告不擬贅述。

有人說木柵公園在「啄鼻番仔嶺」上;「啄鼻番仔嶺」名稱出現於二次世界大戰末;二次世界大戰末,被日軍俘虜的盟軍高階戰俘被關在此戰俘營,當時的戰俘營在目前「兆璞之歌」大廈附近;有人曾見那時戰俘在「牛埔」放羊,所以有人稱「牛埔」為「啄鼻番仔嶺」。但「啄鼻番仔嶺」僅是「牛埔」有戰俘出現的一部分嶺地,並非全部,它也是一個大概範圍的地方俗稱;可作為「牛埔」和「木柵集應廟」牛山的解說提供一個戰俘故事性的題材。

「啄鼻番仔嶺」在木柵文史工作室的網頁寫作「喙鼻番仔嶺」,在其他甚多網頁寫作「凸鼻番仔嶺」。在木柵文史工作室對「喙鼻番仔嶺」給予的註為:『一般台語稱呼外藉人士為「阿逗仔」,而喙鼻仔嶺台語發音應為「逗鼻阿嶺」。』由木柵文史工作室給予的註,知道「喙」是誤植字,他原想用的字是「啄」。

「喙」台語本音和古音皆為tshuì。依據《集韻》,「喙,口也,充芮切。」文言文中「喙」就是「嘴」的意思。例如《莊子‧秋水》:「今吾無所開吾喙,敢問其方」。五代王定保《唐摭言四凶》:「磻叟形質短小,長喙疏齒。」。「喙」音和「逗」差異太大,知道「喙」是誤植字。

「啄」在台語,讀做 tɔk。,啄:「啄」字,《廣韻》有兩個音,一讀做“丁木切”(入聲、屋韻),一讀做“竹角切”(入聲、覺韻)。在台語,「啄」讀做 tɔk,和丁木切相符,與 tɔk-p‘ĩ⊦ (鼻)的 tɔk 在語音上符合。 「啄」字的意義,《說文•口部》說:“啄,鳥食也” ,是“鳥用嘴取食”的意思,也是鳥用嘴取食時都有用嘴叩擊的動作。例如“鷄啄米”(台語是 ke-tɔk-bi`)。「啄」又可引伸為叩擊,如“叮叮啄門”、“啄木鳥”。啄木鳥台語叫 tɔk(啄)-ts‘iu⊦(樹)-tsiau`(鳥)。有人說「啄」是動詞,是鳥用嘴取食的動作;台語 tɔk-p‘ĩ⊦(鼻)的 tɔk 是形容詞或名詞,指鼻子尖端鉤曲;在詞義上,兩者似不相關。但殊不知「啄」字亦可作名詞或形容詞,在《韓詩外傳》:“《傳》曰:‘鳥之美羽勾啄者鳥畏之’” ,“勾啄”就是鉤曲的鳥嘴,「啄」字亦可作名詞,是鉤曲的鳥嘴。 tɔk-p‘ĩ⊦ a` 、 a-tɔk-a` 也可以寫做“啄鼻仔”、“阿啄仔”。

更重要的是目前已有標準用詞。依中華民國教育部《臺灣閩南語常用詞辭典》網路版,“使用「啄」鼻仔”、“阿「啄」仔”。見下二圖。

萌典–教育部國語、臺語、客語辭典民間版,也使用“啄鼻仔”、“阿啄仔”。

萃湖是一個漂亮的地方,卻無人知道。直到2005年自然步道協會,接受台北市府文化局委託,複查市區的大樹狀況前往「國發院」調查時,才發現公開。因為它是蔣中正私人禁臠而成為無人知的秘境,1975年蔣中正過世,可能是蔣中正的餘威吧,沒人敢去整理它或使用它。

萃湖因荒煙漫草,蚊蚋聚集,陰森骯髒之狀況,由2012年5月2日,自由時報標題〈木柵公園欠管理 鄰近居民卻步〉之報導可見一斑:『‧‧‧木柵公園湖面雜亂,公園儘管綠蔭參天,但近年來由於指標不明、照明不足,遊客望之卻步,附近民眾也覺得陰森,成為街友聚集的治安死角‧‧‧樟林里長陳俊宏表示,萃湖入口處標示不明,階梯濕滑,當地里民常抱怨公園沒有整理,愈逛心裡愈毛,鄰近居民張信麗表示,她曾大白天帶兒子在湖畔散步,竟然碰上遛鳥俠。

台北市政府公園處副處長許添籌表示,預計投入一百萬元改善,除增加告知牌,整修台階、刷洗青苔、清理湖面,另會適度修剪樹木,公園處會在近期與地方人士、文山社會大學會談了解當地的需求,今年年底前會整修好萃湖‧‧‧』

2012年文山社大強力推動,邀請陳德鴻老師主導,並開設萃湖環境基礎調查等一序列的課程,率領學員志工,進行萃湖再生的工作。

 

底下透過相片介紹部分萃湖再生的工作。

2012年10月13日木柵公園第一次萃湖戶外踏查,一行13人由陳德鴻老師帶隊,展開萃湖生態調查與規劃的初步,觀察萃湖自然生態的細節。

吳郭魚成群,一些原生水生植物、小魚消失的原因,陳德鴻:『藉由觀察自然生態的細節,了解自然,進而關心自然、愛護自然,保護自然,循序漸進。』

3隻台灣斑龜

2012年10月13日 陳德鴻老師在萃湖踏查過程中,發現岸邊枯倒木上,停棲了3隻台灣斑龜。一般在都會環境的水域,看到的烏龜,幾乎都是外來的巴西紅耳龜, 萃湖竟有珍稀的台灣斑龜棲息。

毬蘭 已經花季之末-林慧容:『住在文山區十多年,這是第一次繞萃湖一圈,半是愧疚,更多的是驚喜。原來這個池子有許多不為人知的特色』。

水井,老住民說以前取此井水來用。這一座百年古井,現已封閉停用。

魚虎不少,一些原生蛙類、魚類消失的原因。魚虎,池塘裡的殺手,危害全省水庫。

湖水深度探勘。下游岸邊湖水深度,扣掉斜插進去的長度,約有一個人高。

10月13日後林慧容的報告,有:

萃湖南岸之環湖小徑

萃湖東側是水生植物最多之處,最多象耳澤瀉。

蝶有台灣單帶弄蝶、台灣波紋蛇目蝶、紫紅蜻蜓。

百年古井已封閉,水源入口很有歷史的一塊牌子,不知什麼時候立的。

東南側潮溼,著生植物多,鳥巢蕨。

有外來魚:魚虎吳,郭魚很多。

南側大葉楠,列台北市保護樹,著生植物多,生機暢旺。

南側潮濕,原生植物多。也多黃金葛。 

由西側往東望是萃湖的最佳視角

同學用竹子測岸邊水深,約有一人高

岸邊湖水還算清澈,但淤泥很多,水生植物很少。有龍骨瓣莕菜、斑龜。

12月1日移除外來種大型水生植物。舒琬珍記錄:移除影響萃湖生物多樣性的外來種生物實作,必須穿著青蛙裝,志工以人海戰術施工法。當天飄雨。

要維護生態平衡與生物多樣化,必須要恢復生物原生生態。移除入侵外來種生物,恢復生物原生生態。

移除入侵外來種生物,是一長期抗戰的工作。並且必須要有適當策略,才能成功。

策略第一步,移除入侵外來種大型水生植物。這次先移除的,主要是象耳澤瀉與大萍。

移除一部分象耳澤瀉後,東岸一些美麗的泥塑壁雕,逐漸顯現出來。

當水面上的象耳澤瀉全部移除後,東岸水域豁然開朗,蚊蚋聚集,陰森骯髒之狀況立即改善,美麗的泥塑壁雕,重現出來。

移除入侵外來種大型水生植物後,2012年即將過去。2013年,開始要初步營造,能恢復生物原生生態的環境,以維護生態平衡與生物多樣化。我們要建造一人工浮島。浮島跟水岸有一段距離,可以營造一個安全獨立的環境,讓栽種的水生植物自然生長,慢慢的鳥類青蛙昆蟲等動物聚集停棲,水面下也會成為水生動物棲息的庇護所,如此假以時日奇妙的生態系就形成了。此外浮島在視覺上製造曲折,打破水池的生硬的線條,也可以達到美化的效果。水生植物必要時,從陳德鴻老師的萬里水生植物庇護所引進。1月26日建造人工浮島載體,2月3日從萬里庇護所引進。

引進水生的植物大約有三十多種來栽種,陳老師先作簡單介紹它們的形態特徵。浮島栽種以草本植物為主,有田蔥、大葉穀精草、燈心草、野荸薺、三白草、芋頭、莎草科等;水岸栽種以木本為主,有水柳、水社柳、風箱樹、穗花棋盤腳、大安水蓑衣、三白草等。

 

浮島栽種只是引進種源,哪些植物能適應環境還未知,幾個月後需回來調查紀錄,作為規劃下階段的參考。浮島植物一定要用本土種,而且絕不能意外攜入外來種動物。

 

2月3日引進本土水生的植物。2013年2月10日,伍光祖記載:今天觀察在2月3日種下的水生植物,都已生氣蓬勃發了新芽,唯獨不見台灣萍蓬草!

1月26日建造的人工浮島,本土水生的植物逐漸長大。2013年3月23日,伍光祖記載:有幾位同學第一次下水,移除不屬於萃湖的東西。

2013年3月23日,伍光祖記載:陳德鴻老師要大家,說說課程的心得和看法。

2013年3月29日雨後放晴,台灣藍鵲不斷的洗澡。水花四濺,洗的真痛快。看著、拍著...心情也跟著舒朗起來。伍光祖攝。

2013年4月4日萃湖藍鵲家族就在浮島和水生植物間活動,是否在開家族會議呢?羅蓓攝

2013年4月4日羅蓓記載:紅嘴黑鵯,牠很時髦,塗著鮮豔口紅、穿最流行的紅靴子、梳著龐克頭、還會第二種外國語言--學貓叫呢!雖然是常見普鳥,我卻覺得牠很酷。

2013.04.03陳麗卿記載:木柵公園的雷魚 (鱧魚)。鱧魚的性情兇猛,掠食性極為強,對食物並不挑剔,主要食物為小魚、兩棲類以及一些甲殼綱動物(如:螃蟹、蝦類等)。

 

201344白腹鶇。羅蓓攝。

萃湖在大家得努力下,慢慢地回來。但我們知道真正回來,還須一些時間。

 

萃湖甚麼時候開始存在,美麗的泥塑壁雕甚麼時候塑的?是下面我要探討的。

泥塑壁雕是水泥塑,可以知道它年代在一百多年。1992是壬申年,1932也是壬申年。

 

重新審視台灣近代史:

1949年, 5月7日,蔣介石至舟山群島,預作上海撤退國軍之安排。5月17日,飛抵澎湖馬公。5月25日,自馬公飛抵高雄岡山機場,暫時落腳壽山。6月24日,蔣扺達台北,入駐草山第一賓館。8月,中國國民黨總裁辦公室在台北草山成立。

1953年,蔣中正在陽明山重新成立「革命實踐研究院」,分批整訓各級人員,加強思想灌輸。並成立分院於台北木柵中興山莊。

1959年,「革命實踐研究院」本分院合併集中木柵辦公。

1975年4月5日下午11時50分,蔣介石在台北士林官邸去逝。

1975年「革命實踐研究院」遷返陽明山莊。

1994年,「革命實踐研究院」遷回木柵。

2000年,「革命實踐研究院」改制為國家發展研究院。

2005年8月,中國國民黨出售國家發展研究院所在地木柵中興山莊土地。

 

1975蔣介石在台北士林官邸去逝。同年,「革命實踐研究院」遷返陽明山莊。萃湖隨後被棄置,所以不可能在1992這壬申年時候,來雕塑美麗的泥塑壁雕。

加上,萃湖有一座百年古井,現已封閉停用,老住民說以前取此井水來用。因此可以推斷,雕塑美麗的泥塑壁雕是1932這個壬申年。1932年是日治時代,這美麗的泥塑壁雕日治時代作品,只是被蔣介石佔用。萃湖在日治時代已經存在,只是不知原名為何。

 

 

閱讀 3250 次數

內部討論

留下評論

請登入後再發表評論

民眾意見

請填寫您對文章的觀點或是提出修改內容意見,我們會同老師討修正觀點及内容補遗

Drag and drop files here or Browse
林玉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