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09/04

芳寧公園

荒地變綠洲

 

文=陳慧瑩  攝影=王能佑

4年前,這裡被棄置的貨櫃車、工程車所淹沒,荒煙蔓草,行人只能在黑暗的夾縫中與垃圾爭道,非有必要,沒人願意在此出入,然而,它卻又位居交通的三角要塞,成群凌亂、缺乏照顧的樹木擋住來車視線,以致大小車禍頻傳,這個場景,被一群「不怕跌入山谷,只為幫社區找山蘇」的志工改變,譜出一段綠色奇蹟……。

雞婆派看不慣 垃圾堆變後花園

走進萬寧街與軍功路交接處的「芳寧公園」,裡面種滿了植栽,有土生土長的枹柚樹、球狀的金露花,迷你的筆筒樹、山蘇,腳底下踩著透水性極佳的鋪面,隱約可以感受到土壤快樂的心跳聲,造型簡約的路燈因為靠著太陽能發電而生生不息;公園週邊的花兒盛開著迎接春天,櫻花凋謝了,卻也出現粉嫩新枝。偶爾,會看到松鼠在樹林間出沒,也會目睹不到3公分大的小青蛙騰空跳躍。

4年前,它是一處名實不符的「文山47號公園」,因為雜草長得比人高,擋住人車視線而交通事故頻傳;放眼望去盡是廢棄的石堆、貨櫃車、工程車,儼然是片垃圾場,行人只能弓著身體穿梭其間。如今,它宛如社區的後花園,而且,在去年成為農委會林務局羅東林區管理處所選定的「全國植樹綠美化模範社區」。

林美蘭,一位7、8年前移居此地的新住民,早就「看不慣」這塊被荒置多年的枯萎林地,2001年成立「芳寧杜區發展協會」,試圖改變歷史。他們的第一步是向市政府認養這座人人聞之色變的「三角錐」,開始變臉計畫。當時市府已開始有系列地鼓勵地方進行社區改造,文山社區規畫師楊致祥於次年向都市發展局提細部設計,並向內政部申請到10萬元經費,展開「除污行動」,以十多輛大卡車清走累積多年的雜草、垃圾及廢棄車輛。

颱風天大淹水 爛泥巴變營養劑

當大家開始改造公園,正愁沒有土壤來源時,那年因為一場颱風造成萬芳抽水站淹水,剷出33卡車的爛泥巴,結果變成公園邁向新生之路的最佳營養劑,於是,大家開始以最經濟的方式找植栽、植草皮,使得近300坪的公園開始有了一絲新綠。不過附近並無水源可澆花、澆樹,林美蘭就動員協會會員,從幾百公尺的住家或騎摩托車、或挑水、或開著發財車,一趟又一趟地,為節省人力,甚至把長長的水管接她家中,平均每2個月得花上一、二千元的水費,直至l年後申請到補助,裝了相關設施,才告別這種土法煉鋼的方式。

終於,在2004年尾,芳寧社區趕走一座「公園垃圾場」,而誕生了一處美麗的後花園。林美蘭說,當地擁有豐富的自然綠地,但過去住戶只能用眼睛看而無法親近及使用,集合志工力量催生出來的「芳寧公園」,除了有可親近的綠意外,公園裡的活動廣場,成為居民跳舞、練氣功、辦跳蚤市場的好所在。

厝邊菜好鄰居 復育百年枹柚樹

打開萬芳地區的歷史事件簿,當地位處山坡地,原名袍仔坑,原因是老社區開發前曾種滿枹柚樹,多年前,市府為了在袍仔腳坑山丘頂興建國宅,剷平山崙線,使得枹柚樹從此在杜區消失。規畫師楊致祥說,以前長生此地的枹柚樹可以產出像籃球般大的枹柚,據當地耆老回憶,枹柚果實甜美,小朋友一個人還抱不動。

想到曾經有滿坑滿谷的枹柚樹陪著世代居民走過,發展協會決定重返現場,尋找消失的枹柚蹤影,同時進行復育。他們輾轉得知李姓居民位於萬芳路老宅的後山仍有一株原生種枹柚樹後,雀躍不已,目睹時,老樹雖死,卻留下有2個人高的「老樹之子」,協會向李家人表明認養意願,定期為它進行蟲蛀治療,並為復育做準備,在嫁接育苗到芳寧公園入口週邊後,果然長出芽苞,証明它是適合居住此地的原生種。如今,成長中的枹柚樹成了芳寧公園的最佳櫥窗,居民興奮地等待枹柚族群的重生。

走在萬寧街上,兩旁的行道樹腳下,造型或方或圓的樹穴暗藏「玄機」,160格行道樹穴種植了數十種「厝邊菜」,如迷迭香、鼠尾草、薄荷、地瓜葉、百香果、番茄、茄子、紫蘇、山芹菜、紅辣椒…,有興趣者,隨時可以帶著走,既實用又美觀。就是這樣的創意,讓芳寧杜區成為全國性的模範社區。

與公園搏感情 工程全部DlY

芳寧公園的改造,除了表面的除舊布新外,自主參與式的「雇工購料」模式,也值得效法。楊致祥說,過去公園施工的傳統作法是,與包商談妥按圖施工即可,沒有改變空間,也沒有後續的維護保障。他們希望營造一個「社區人與公園的感情鎖鍊」,舉凡看得見的設施,從創意、採購、殺價到包工全靠社區人DlY,雖然參與者未必專業、工程未必節省成本,卻嗅出社區的整體創意與意識,而且,保証可以售後服務「一輩子」,因為永遠有熱心人士獻策,讓建設愈變愈好。例如,曾經某工程設計完畢,有媽媽從景觀與實用角度看覺得不好而不惜大挪移,使得公園景觀永遠保持變化的彈性。

經典例子是公園對面的擋土牆,它原是灰濛濛的一片,毫不起眼,且因為潮濕經常長滿雜草,協會因此請教專家,決議用回收再利用的各色環保玻璃珠美化,再以防水素材黏貼於防水板上。一個晨曦的日子,小朋友拿著玻璃珠拼貼出活潑鮮豔、如花朵般的圖案,大人則爬著樓梯,將防水板釘於牆面,醜陋的擋土牆竟成為最搶眼的畫面。芳寧公園裡的石柱也是經過居民的「實驗精神」,在作廢與重做的循環中,找出最美的景觀。

與松鼠做朋友 準備闢生態廊道

芳寧公園的重生故事,發展協會會員的投入是不能被遺忘的角色。他們一早5點要花3小時為公園與行道樹澆水,為了節省經費,曾跑到石碇山谷挖 200棵山蘇回來接種,有人不慎滑落山谷,林美蘭笑稱,他們是「工傷協會」,因為往往一趟工作之後,會員不是手痛就是腳痛。

由於這個社區有得天獨厚的自然綠意,有時會看到25公分的大蜥蜴從樹叢呼嘯而過,也曾看到白鷺鸞休憩的鏡頭,想到外國人與松鼠的友善畫面,林美蘭曾擺了一盤白瓜子請松鼠享用,奈何不被領情,她說,將商請社區人想辦法,種植松鼠最愛吃的果實,與牠拉近距離、做朋友。

在天然綠意點綴下,芳寧公園也朝生態休憩空間發展。下一步,認養公園的社區發展協會準備以最原味的方式為公園開一條「生態廊道」,讓居民踩著天然的土壤輕囉咖啡,與動植物共舞。

閱讀 2983 次數

內部討論

留下評論

請登入後再發表評論

民眾意見

請填寫您對文章的觀點或是提出修改內容意見,我們會同老師討修正觀點及内容補遗

Drag and drop files here or Browse
陳慧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