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山社區大學

文山社區大學

週日, 04 September 2011 23:25

2011-《玉貌華緣/周述蓉》2

週日, 04 September 2011 23:25

2011-《玉貌華緣/周述蓉》1

週三, 23 October 2013 23:35

文化局專員會勘立碑事宜

文化局專員會勘立碑事宜
今天鄭校長秀娟會同文化局專員特來商議十五份遺址立碑的相關事宜,雙方就立碑的樣式、大小、材質等交換意見,詳看巴圖與網墜實物後再往遺址現場實地了解。

20131023-a01

 

20131023-a02

 

20131023-a03

 

20131023-a04

 

20131023-a06

 

20131023-a07

 

20131023-a08

 

週三, 23 October 2013 23:17

十五份遺址立碑政府牛步化

十五份遺址立碑政府牛步化

遲未鑑定保護 文山社大不滿 鄭景隆盼正視遺跡 文化局指有待確認

記者陳仕漢/文山報導

台北市文山社區大學十五份遺址研究社曾於民國九十八年發動連署,要求落實十五份遺址的規畫,興豐里里長余鴻儒也多次提案,要求正視十五份遺址。但爭取至今,相關單位仍未有確切回應,規畫方案更是遙遙無期,引起地方及文山社大不滿。

 余鴻儒表示,十五份遺址為文山區特有的歷史遺跡,希望能將十五份遺址的發現地──文山景美運動公園鄰近的機關用地發展為一棟綜合大樓,並規畫一樓層展覽十五份遺址的出土文物與相關歷史,讓民眾更了解文山區的千年遺址。他也說,目前景美運動公園未設立任何紀念碑,若計畫設碑,必須以民眾使用公園的安全為前提。

十五份遺址發現人鄭景隆指出,學術界與文山社大針對十五份遺址規畫問題已努力多年,要求相關單位正視遺址重要性並保護。他希望能仿效史前文化社子遺址,並妥善規畫出土文物與遺址發現地,供民眾參觀,並期盼日後能將景美運動公園以十五份遺址命名,更具歷史代表性。

文山社大也計畫設立以十五份遺址為出發點,並結合文山區人文歷史的文山學小型圖書室,集結各方考察結果及十五份遺址相關出版品,盼日後能開放圖書室,讓更多民眾認識遺址。

鄭景隆提到,文山社大十五份遺址研究社曾於民國九十八年發動連署,要求在十五份遺址的所在地──景美運動公園設置紀念碑,以見證千年歷史的文化遺產,但至今仍無下文。

台北市政府文化局林姓委員表示,十五份遺址中的巴圖與網墜目前仍不足以證實為歷史遺跡,因此文化局尚未有進一步的規畫,仍處於研究階段。

余鴻儒認為,台北市政府文化局應對「疑似遺址」加快確認,也應對「疑似遺址」初步保護,避免遭到破壞。他也提到,雖然文化局尚未完成十五份遺址的鑑定工作,但文山區公所已對該遺址進行相關介紹與資料搜集,證明十五份遺址為文山區重要文化遺產。余鴻儒再三呼籲,盼相關單位跨部門協商,盡速對十五份遺址進行規畫。

居住在遺址附近的李姓民眾表示,當初規畫景美運動公園時,曾有居民建議於公園下方建設地下停車場,被以該地為歷史遺址為由拒絕開挖,僅進行公園建設,並將停車場興建於鄰近大樓內。他也表示,近年來相關單位未對遺址進行規畫,與當初拒絕建設地下停車場的理由矛盾

週三, 23 October 2013 23:10

出土石器立碑 明討論可行性

出土石器立碑 明討論可行性

【聯合報╱記者錢震宇/台北報導】2009.08.20 03:43 am

台北市文山社區大學學員鄭景隆75年曾在興隆路一帶(舊十五份地區)挖掘出土石器,經確認為新石器時代晚期遺物「巴圖」、「網墜」。文山社大今年4月發起連署,希望在石器出土的景美運動公園設立「十五份遺址巴圖網墜紀念碑」。

市議員李文英表示,市府文化局身為文化古蹟保存主管機關,對於立碑一事責無旁貸,怎麼反讓毫無任何資源的民眾進行民間動員?她要求文化局積極介入,並以公民參與模式共同擘劃十五份遺址未來願景。


文化局二科科長鄧文宗表示,96年9月7日文化局曾邀集專家學者現地會勘,學者認為該遺址位置無法確認,且後來改建為公園,經過擾動且有覆土,無法定為遺址。至於立碑若公園處同意,文化局樂觀其成。

鄧文宗說,景美運動公園原址為「義芳化工廠」,因土壤汞汙染事件進行整治,並由環保局監督於92年8月完成。文化局明天將召開公聽會,與社大討論立碑可行性。

根據文山社大資料,所挖出的石器包括6件「巴圖」,可能是祭祀用或是神的兵器、權杖;19件「網墜」是綁在漁網增加重力好拋網捕魚,出土文物經中研院學者確認。

【2009/08/20 聯合報】

20090819

十五份遺址見證台北盆地史前文化,李文英要求市府撰文立碑紀錄出土過程。

台北市文山社區大學學員鄭景隆在1986年植樹節於興隆路一帶(舊十五份地區)所挖掘出之石器,業經黃士強(台灣大學人類學系)、劉益昌(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所)、李乾朗(台北大學民俗藝術研究所)等學者於20079月親臨挖掘現場,確認該批石器乃為新石器時代晚期之六件「巴圖」(圖一,可能是祭祀用,或說是神的兵器、權杖)及十九件「網墜」(圖二,綁在漁網增加重力好拋網捕魚)。透過文山社區大學師生的努力,整個考古過程除了拍攝成紀錄片以玆見證之外,文化局也在2008年補助經費辦理相關成果發表活動。 

(本文照片由文山社大十五份研究社提供)

今年四月份,文山社區大學十五份研究社更在網路發動連署,希望在石器出土的景美運動公園設立「十五份遺址巴圖網墜紀念碑」,重現文化遺址對地區的重要。  台北市議員李文英表示,她在六月獲知此事之後,認為文化局身為文化古蹟保存主管機關,對於立碑一事責無旁貸,怎麼反而讓毫無任何資源的民眾自力救濟式的進行民間動員?於是發出書面質詢,要求文化局積極介入十五份遺址發現之後續,並以公民參與的模式共同擘劃十五份遺址的未來遠景。李文英指出,文化局十五份遺址除了將文山地區民眾的歷史感拉到兩千多年前的新石器時代之外,也更進一步揭開台北盆地的前世今生之謎,為城市發展的來龍去脈增添一道神秘的風韻。遺址發現過程中除了有社區居民鍥而不捨追本溯源過程中的辛勞與喜悅,更有許多跨越時空的對話與想像。 不過李文英抨擊文化局進度慢如牛步,原先預計七月底前召開的立碑審查會議幾經拖延經她催促才決定 八月七日 召開,結果當天又恰巧遇上莫拉克颱風來襲。文化局二科表示,有關十五份遺址所在之文山景美十九號公園用地,20012003年之間曾因土壤汞污染進行整治,地層已經擾動。文化局在200797邀請專家學者勘查,並未發現其他遺物或文化層,亦無法判定遺址存在之分布範圍,故暫無列冊追蹤。關於立碑紀念說明部份,文化局已確認本月21日下午邀集相關文資委員與市府單位,共同和文山社區大學討論撰文立碑可行性。

週三, 23 October 2013 22:50

十五份遺址文物展

文山社區大學十週年系列  「時光藝術象限」活動

2008/7/12 8/23   十五份遺址文物展

20131023-44

 

 

20131023-45

 

20131023-4620131023-47

 

 

20131023-50

 

20131023-51

 

20131023-56

 

20131023-57

何文賢(右)

 

20131023-59

文山社大好夥伴們

 

080712 49

周柏雅市議員

 

080712 62

陳昭貳老師(中)&周述蓉老師(右)

台北市文山社區大學96學年度第2學期課程
課程名稱:十五份遺址專題

課程理念:考古遺址的發現很不容易,但文山社區大學學員鄭景隆,卻在九年文山社大的薰陶下,發現了台灣石器時代的十五份遺址。本課程針對十五份遺址發掘、出土器物及其重要性,邀請專家學者及政府相關部門成員,組合成系列性的學術探討主題,讓大家一起來探討十五份遺址,以及與之相關的遺址、器物。

課程大綱(主題與內容簡介): (每周三7:00-9:40中場休息10-20分鐘)

96年 9 月 5 日第一週 台北十五份遺址的發現及重要性 鄭景隆先生 文山社區大學

96年 9 月12日第二週 園山文化遺址的發掘及相關器物 鄭建文博士 台大人類學研究所

96年 9 月19日第三週 南科文化遺址的發掘及相關器物 朱正宜博士 國立台灣史前文化博物館研究典藏組 南科文化遺址發掘隊長

96年 9 月26日第四週 營埔巴圖的發現與相關研究 劉克竑博士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

96年10月 3 日第五週 (題目由講者自訂) 陳有貝教授 台大人類學系

96年10月10日第六週 國定假日休課

96年10月17日第七週 臺南縣下營鄉武安宮的巴圖 李坤修博士 國立台灣史前文化博物館

96年10月24日第八週 遺址發現與維護的官方措施 文化局官員

96年10月31日第九週 公民週

96年11月 7 日第十週 文化遺址的保護-以巴黎聖母院為例

楊雪梅女士國立故宮博物院前研究員

96年11月14日第十一週 地質科學在考古及藝術史的工作 劉瑩三教授 花蓮教育大學學務長

96年11月21日第十二週 植物園文化遺址的發掘及相關器物

郭素秋博士 台大人類學研究所 中研院史語所

96年11月28日第十三週 十五份遺址與巴圖的相關研究 周述蓉博士候選人 文山社區大學、台灣大學地質科學研究所

講演地點:文山社區大學景美校本部(景美國中內) 台北市文山區景中街27號

20131023-31

20131023-32

20131023-34

20131023-36

20131023-37

20131023-38

20131023-39

20131023-41

20131023-42

第 97 頁,共 102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