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文山社區大學 方玉如 楊欣儒
漢字的組成是很有意思的,「教授」在現代泛指在學校中資深的教師或研究員,若教授是以動詞解釋的話,係指講並傳授知識與技能。再深入探討,「授」是一個需要有主詞與受詞的一個字,若沒有接納者,「授」的行為就無法成立。學習型社區的成立,即是試圖打破學校的圍籬,讓知識的教與授在社區裡發生,凡是有一技之長的人都有機會把自己的知識教授給他人,創造一個共同學習的場域。相互幫助、學習,一同完成目標、提昇生活品質,實踐學習共同體,是學習型社區的創立宗旨。
臺北市文山區社區學習服務中心自民國九十九年成立以來,致力於媒合社區學習與行動的資源,並透過一系列的工作坊與公共議題的參與,活絡社區的資源網絡,培養社區自身成為學習資源中心,讓社區成員相互貢獻其智慧與能力,並針對社區議題在行動過程中學習,形成自動自發的共學的習慣與制度。當然這並不只是滿足個人學習需求而已,而是在這個學習與教授的行為過程中能夠反芻自身,進而投入社區營造與發展。而社區學習服務中心的角色則是積極在旁提出引子,讓社區成員共同討論研議最佳解決方案,激發出社區營造的能量。
◎發展地方學,協助及推動在地的社區營造工作。
◎推動社區學習網絡,發行社區學習電子報,編印社區學習地圖,成為社區學習資源交流平臺。
文山區學習服務中心深耕在地文化,以經營、傳成在地文史為重要策略,開設文山區文史與環境課程,以在地精神、社區特色為主軸,引導社區成員有系統性地了解社區的發展脈絡、盤點社區現況,培養學員探究文史所需的專業知識與精神,提昇學員對在地的知識和認同,進而引導思量與討論社區公共之事。而文山學的教師群也不斷研發與精進教案,累積教學能量。由於資源累積與整合的需求日深,102年在社區夥伴的協助下,我們成立了「文山學資訊網」(http://www.wenshan.org.tw/archives/),將老師與學員在課程行動中所收集、整理的地方風俗、文史資料、環境行動等資料做為數位文庫供人查閱。至今已累積了211篇文章。就如同臺北市政府所提倡的一區一特色,其旨亦是在深掘地方特色,發展重要觀光資產。文山區社區學習服務中心期許藉著引導學員探索當地歷史文化,發掘出這塊土地擁有的獨特性與在地精神。
◎提出社區學習資源與學習需求的調查、評估、運用。
◎進行社區人才培訓,協助成立各類學習型組織。
◎辦理社區學習諮詢服務。
本中心在設立初期,邀請包含文山區各里里長在內的社區夥伴盤點各鄰里具有發展環境公民行動的場域,觀察文山區當前需改進的公共空間,再邀請經驗豐富的專業師資開設課程,帶領相同志向的開始研究、分析、學習,結合在地環境保護實作,進而讓學員們貢獻所學,實踐在生活當中。如長期生態失衡的木柵公園萃湖保育行動即為本中心開設的「溼地生態探索工作坊」社區志工培育課程所實作的場域,由荒野保護協會理事-陳德鴻老師帶領多次的實地踏察與生態維護,已有階段性的成果。而由台灣千里步道協會徐銘謙副執行長所帶領「手護文山步道學」的課程,則是培訓社區志工以自然工法維護教山步道棲地環境,多次進入仙跡岩海巡署步道打造對山林友善的登山步道,為守護社區奉獻自身棉薄之力。
手護文山步道學的學員的志願服務。
※「手護文山步道學」的志工學員以自然工法維護教山步道棲地環境。
◎形塑社區公共議題討論平台。
◎將課程進行的田野調查整理為本,進行政策的討論與改善。
除了開設志工培訓課程,本中心亦以成為社區公共議題的討論平台為目標,將跟民眾有切身相關的公共議題結合每期一次的終身學習行動週,開設系列主題性講座,提供民眾快速且有系統性的資訊管道。規劃講座的方向則會結合每學期的重點任務,如有社區公共空間改造與政策議題則會辦理公民論壇,邀請政府相關單位、市議員、里長及相關專家學者等直接與民眾面對面檢討政策的施行方向,展現公民行使公民權的最佳典範。
在多次主題性的議題操作下,對於區內治理政策亦有實質的影響,其中「文山好行」與「文山水岸」即是以此模式所催生出來的益民政策。文山好行的第一步,即是與社區夥伴攜手推動文山區人本交通友善空間,由本中心開設「微笑單車低碳行」課程培訓的志工實際踏查區內重點馬路要道,並透過民意問卷調查蒐集民眾意見,藉由公民論壇擴大議題的影響效益,邀集民代、市府代表、在地社團、環保團體共同討論,檢討臺北市低碳綠色交通環境,逐步改善行人與單車用路的安全與便利性,提昇用路人的權益,由羅斯福路五六段林蔭大道開始,促使文山區的綠色低碳交通更加成熟完善。
文山好行的實地踏查
※「微笑單車低碳行」的講師率該課成員,實地踏查文山區的單車環境。
「文山水岸」系列行動則是檢視公共水域的營造維護與未來願景。文山區是依傍著新店溪、景美溪與萬盛溪逐漸開發形成的聚落,水文在社區的發展脈絡中具有不可抺滅的重要性,然而隨著都市化的變遷,人們對於河流逐漸疏離、陌生,影響水域的環境保育。因此,本中心與社區夥伴調查文山區的景美運動公園、興隆公園等擁有人造生態池親水公園。輔以戶外踏查行程,審視並教導民眾現行使用的生態建築工法與水域營造的可行性,希望藉此開展保護河川環境的教育與符合生態保育的都市規劃,在促進城市經濟發展的同時,找回擁有生命力的水岸生態樂園。現今,本中心更積極發展文山流域學,第一步計劃是將景美溪水岸現況重新盤點、整頓,讓溪水重回人們的生活,創造人人共同守護的河川。
◎進行社區影像與文字觀察紀錄。
◎數位學習與數位公民的推展與培力等社區教育學習體系執行計畫
影像的張力除了情感的薰染外,更重要的是具有紀錄的功能。本中心為讓民眾在家就可學習,每年錄製線上影音課程,擷取課程精華,並多次側寫與剪輯社區公共議題與相關行動,將影像的力量擴展到最大化,讓知識達到更有效的傳播。同時本中心也開設影音志工培訓課程,進行社區影像拍攝工作,包括部落訪查,記錄文化歷史與耆老的記憶身影等,為文山區的歷史留下珍貴的影音紀錄,並於102年起,在秋季舉辦文山影展。因為有這群志願者,許多影像成為珍貴的文史資產,讓更多人能了解社區發展,凝聚在地力量。
目前本中心也正積極推動社區公民記者的培育,結合「網路新聞影像編輯入門」課程,將民眾被動的接觸資訊化作主動的探索與採訪,以公民的視角紀錄正在進行的社區議題與行動,不僅增加社區參與的經驗與管道,更藉由貼近自身居住的環境議題,循序漸進引導民眾投入、關注社區,讓民眾閱讀新聞不再只是單純地被財團所餵養。同時也鼓勵學員將撰寫的新聞投稿於網路新聞平台(如PeoPo公民新聞),讓新聞的傳播不僅止於學習團體中,也能與隸屬其他社群的公民記者互相觀摩與交流,提高訊息的流通率,引動更多資源網絡。
培訓公民記者
※洪幸元學員所撰寫的「手護文山步道學」的志工服務報導,獲公民新聞平台採用。
◎舉辦終身學習行動週活動(公民素養週)、社區學藝競賽觀摩活動(文山美術獎)及終身學習成果博覽會等。
本中心長期鼓勵社區民眾回歸學習的領域,透過例行性大型活動的辦理,促進民眾對本中心的了解和參與。一年兩次的終身學習行動週開放全民參與,提供不同領域的系列講座,讓學習擴散至自身的領域外。每年辦理兩次文山美術獎,提供愛好藝術的社區民眾發表作品、互相觀摩的機會,提升社區美學涵養。每年一月與七月也會舉辦學習成果博覽會,除了將學習過程做一次精華回顧,也藉由各課程與社區行動的成果分享,將所學呈現於大眾之前,吸引有興趣的朋友一同加入學習的行列。期許藉此多元的形式,持續推動社區「學習」的風氣。
於公民週時學員的分享
※社區學習楷模邱玉梅學員於公民週分享其雨撲班工作坊的學習心得。
綜觀這六年的施辦成果,文山區社區學習服務中心以提昇區民的公民素養、發展在地特色與關懷社區為目標,扮演串連資源與媒合角色,提供進修、討論、行動的場域,與師生、社區夥伴共同建構與山河共存的在地知識體系。將社區營造活動與成人學習理念結合,使社區產業發展、社福醫療、社區安全、社區環境生態、人文教育融合。使公民培力、社區資訊與社區資源皆能逐步整合,深化公共關懷營造,提昇在地獨特的自然環境與人文歷史。在策略執行面上也有足夠的靈活度去因應全球環境的變化,及早調適以減少環境變遷的沖擊。
學習是一段隨著生命成熟而豐盛的旅程。學習的場所,不該侷限於校園,而應回歸到日常生活中;學習的時間,不是問題,只要您願意,時時刻刻都可行;知識的授與受從來不是單向,而是雙向成為一個循環。在臺北市文山區社區學習服務中心規劃藍圖中,希望能為臺北市民創造不限場地、時間、教學相長的教育模式,讓學習永無止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