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03月09日

恆茂藥行、文山診所與恆德藥行

恆茂藥行、文山診所恆德藥行
(文山學學員林玉斌整理  何文賢老師指導)

景美老街的發展歷史

  清代交通以水運為主,溯景美溪可達景美、木柵、深坑、石碇。景美街毗鄰景美溪下游,約清乾隆後期(1970年代),設渡船頭,嘉慶道光年漸發展為街肆。

   瑠公圳於景美溪上設木梘導引灌溉水源過溪,本街區位於木梘尾端舊稱梘尾,日治時期改名為「景尾」,戰後1950年更名「景美」迄今。溪岸至公有市場稱頂街,設有市集,非常熱鬧﹔公有市場至土地公廟稱下街。早期交通靠河運,頂街近渡船口較為熱鬧,後來交通依賴鐵路公路下街靠近車站形成人潮匯集,隨著交通的演變,目前下街比頂街熱鬧。

   1908年(明治41年),景美溪上的木梘拆除,改建水陸兩用的台灣第一座混凝土橋-瑠公橋,配合橋梁的位置,瑠公圳圳道局部改行景文街,景美街廢為空溝,蚊蟲滋生,有礙市容觀瞻,於是官民共同出資填溝築路,並拓寬木柵路一段的路面,這段歷史被記載在景美橋前的「開道碑」上。

   1921年(大正10年)萬新鐵路運貨、載客的火車在街西的羅斯福路六段轟隆而過;鐵路、公路運輸興起,帶動木柵、新店的繁榮,商販可直接到新店。木柵採購、做買賣,景美街失去貨物轉運中心的地位,商機開始由盛轉衰,街市一度蕭條。

二、下街的恆茂藥行

   景美街是是一條具有兩百多年歷史發展的街道,在下街(景美街113號)的「恆茂藥行」,至今已有百餘年歷史的中藥行目前為前景行里里長張水柳所經營。

   早期恆茂藥行的老闆是張水柳里長的外祖父鄭明賢,他的醫術高明,精於小兒科因身患重病,只能躺在床上替人把脈、診斷,卻無法起身抓藥,只好出高薪,希望能找到一個精通藥理的人來幫忙抓藥張水柳的父親在這樣機會,來到恆茂藥行工作學醫因勤快認真,而受鄭明賢先生欣賞,將自己的大女兒許配給張水柳的父親,並繼承了恆茂藥行的經營張水柳里長也繼承父業接手經營恆茂藥行老家原先也在木柵的張家就因此而在景美落地生根了。

 恆茂藥行1

(上圖:位於下街的恆茂藥行)

下街的文山診所舊址

   文山診所剛好位於恆茂藥行斜對面。由張傳生先生所主持,從1943年(昭和18開業,執業至1998一共營業55,原址至今仍懸掛文山診所的招牌

文山診所1

上圖:位於下街的文山診所)

           張傳生兒時住在木柵保儀路集應廟旁,1940年畢業於台灣帝國大學醫科。在景美行醫一生,80歲那年因不良於行,閒暇時開始手繪故鄉周邊地圖,張傳生第一張手繪地圖就以10歲時的家鄉記憶,描繪「木柵1925年秋天」地圖。不管是老家旁熟黃的稻田、翠綠竹林、清澈的景美溪,或者是小時候上下學的祕密通道,全都入圖;還以藍色屋瓦標示老家古厝還。

張傳生醫師手繪木柵印象1

上圖:張傳生醫師手繪木柵印象)

  83歲那年,張傳生又以初到景美開業執醫時的時空為背景,再動手描繪「景尾1943年」地圖。這張地圖雖不若前一張配色豐富,但對診所周邊道路、鄰居、公共設施的考據卻更為精準,為讓方位更精準,張傳生還再逐戶探訪,重新確認。張傳生子張昌彥表示,剛開始不知道父親在做什麼,只看到每天晚上父親吃完飯就拎著彩色蠟筆進房間,安靜的在畫紙上塗塗抹抹,畫一張就用快一年時間。張昌彥說,看到手繪地圖,不僅勾起兒時回憶,也重新發現這片土地的美麗。

張傳生醫師手繪木柵印象2

上圖:張傳生醫師手繪景美印象)

頂街的恆德藥行

   另一家位於頂街的恆德藥行,也是經營超過百年的老店約與恆茂藥行同時設立當時兩家皆在頂街上的對面為當時街上僅有的兩家中藥行。

位於頂街的恆德藥行1

上圖:位於頂街的恆德藥行)

位於頂街的恆德藥行2

上圖:位於頂街的恆德藥行)

    

閱讀 8688 次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