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0月29日

台北市首座滯洪池規劃

 
 

萬美滯洪池規劃圖(台北市政府工務局水利工程處提供)

  

台北市首座滯洪池

  台北市第一座滯洪池位於文山區興昌里的萬美街二段旁上,此區域原為「辛亥國高中」預定地,經由四十年來政府與地主之間反覆的土地徵收和買回,以及土地變更的問題,現終於進入內政部的審核程序,將「學校用地」變回「機關用地」和「水利用地」,並興建「滯洪池」。

  這塊萬美街二段旁的土地約為一千多坪,先前是學校預定用地,但因為鄰近軍事基地具有重要機密,先前軍方表示不可能讓政府改建,使得興建「辛亥國高中」的計畫停擺數十年。台北市教育局在民國九十三年間評估,認為文山區「近年人口成長漸緩,國、高中足以因應就學需求,「辛亥國高中」不太可能再蓋,因此由台北市都市發展局接手此案,並與市政府工務局水利工程處合作規劃,從民國九十三年開始,歷經部分人士反對、里長為里民到市議會協調,以及水利處在里上召開兩次說明會後,終於拍板定案。內政部的審核程序將「學校用地」變回「機關用地」和「水利用地」,及台北市政府編列預算經市議會同意即可著手興建「滯洪池」。

    會有興建滯洪池的計畫,主要原因為是位於下游的興隆路長年逢颱風豪雨就積水成災,北市府工務局水利工程處於民國9311月,在北市文山區興隆路及辛亥路附近,規劃沿線設置15個滯洪池,最後選定萬美街二段旁為台北市中游地區最適宜建造滯洪池的地方

   「萬美街滯洪池」將是台灣第一個都市區雙層滯洪池,共分上下兩層,地面池容量為2000立方米 、地下池容量則高達9000立方米 。光用地取得就耗資4億元,加上18000萬元的工程費用,總經費將高達6億元,預估可削減約55%尖峰流量。

  

    這座體積為一萬一千立方公尺,約高出地面四、五十公分,地下六層樓深的滯洪池,能夠為下游擋住至少六小時的大雨,可避免重演先前水淹胸部的慘況。目前辛亥路的底下都已埋 一米 高的涵管,所以只要增加新的地下涵管連接原有管線,利用分流系統分批導入滯洪池,讓這位於都市裡的滯洪池除了發揮儲蓄洪水、防止水患的功能,同時這些儲存的雨水也能用來提供消防用水,可說是一舉數得。

   萬美街滯洪池將以生態公園的型態呈現,平面圖設計包含一棟三層樓高的里辦公室及里民活動中心,另外也結合生態學家,打造「生態島」,種植各種花草樹木以吸引鳥類、昆蟲等動物聚集,讓滯洪池不只在颱風季節才發揮作用,平時也結合此地的人文氣息特色,將滯洪池周邊變成一座多功能的公園,使此地變成里民休閒遊憩的好去處。

(本文取材自2009327發刊的世新大學小世界周報)

  【滯洪池小檔案】面對山坡土地被過度開發,致原有地形及植被形態被改變,每次遇到降雨量較大時,經常發生雨水四處亂竄,如果以人工湖方式暫時吸納部份流水後再緩慢輸出,即可減輕排水溝渠的負荷,這種人工湖或池塘即稱為滯洪池。滯洪池是依據水往低處流的原理,多數是選定在山坡地邊緣的低窪地闢建,其功能除了可以調節洪流流速、減緩水患的發生、降低水患衝擊及沈澱泥沙,如果在滯洪池內的特定地點適度增加景觀設施,也可以成為民眾運動休憩場所,具有多功能效果。

閱讀 6289 次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