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01月15日

<文山區志>景美溪流域文山區主次支流簡介

景美溪位在臺北盆地的東南方,河道由東向西流入盆地,貫穿石碇、深坑、木柵及景美,兩岸河谷平原,在石碇及深坑地區極為狹小,中游至坡內坑後漸開擴,成為早期居民墾殖營生的根據地,近年兩岸大量開發,河床泥沙淤積嚴重。景美溪為新店溪下游右岸主要支流,流域面積113.72㎞2,上游主流稱永定溪流量豐富,至雙溪口匯石碇溪後始稱景美溪或深坑溪。經木柵至景美萬隆溪子口附近注入新店溪,全長28.25公里(註10)。

景美溪至文山區木柵動物園以下,河谷平原趨於開闊平坦,流速減緩,河道形成曲流地形,景美、木柵等地開發甚早,人口密集,聚落林立,海拔高度降到10公尺以下,早期颱風暴雨時,兩岸平原低窪處,原為自然氾濫原,但在臺北都會區寸土寸金,不得不違反大自然法則,將房屋建在低窪處(如港墘、溝子口、馬明潭、坡內坑、政大新光路等),故常遭淹水之苦,近年景美溪已自河口處至坡內坑,在兩岸築起高高的堤防,沿線設抽水站確保安全。

景美溪流域東西狹長,縱谷方向與地層及地質構造的方向平行排列,景美溪兩岸小支流多屬谷中小溝,除少數河川外,多無明確名稱,河北半部支流少而短,南半部支流較多而長,主要原因在南半部集水面積較大,地勢南比北高所致。

文山區位居景美溪河段的下游,自深坑鄉草地尾西側至河口約13公里,河床海拔高度約介於17至1公尺之間,東西落差16公尺。景美溪兩岸小支流長度雖短而水量小,但各溪流之河床坡度甚陡,河床海拔高度每降一公尺,所流經的距離,大多低於20公尺,甚至有低於10公尺,故在暴雨期間,急流易沖蝕河床及河岸。近年政府逐年進行河川整治及護岸的工程,同時為美化環境及增加休憩空間,在景美溪文山區內的河岸堤防外,闢建球場、河濱公園及自行車道。

景美溪北岸的支流

文山區境內景美溪北岸,除坡內坑以東的福德坑、密婆坑、石壁坑、灰窯坑及軍功坑,因山谷直達河岸,分別有小支流入景美溪外,坡內坑以西,因聚落高度開發,昔日天然的小支流河道,已多被人工排水道取代。流路短且流量少但終年有水。

(一)密婆坑溪
密婆坑是指今木柵垃圾焚化廠所在的山谷,密婆坑溪位在焚化廠東南側,西源焚化廠北方山上為墓地,東源山頭高度僅146.4公尺,本溪集水範圍小,長度僅約500公尺,於萬福橋東方250公尺處,注入景美溪。

(二)石壁坑溪
石壁坑位於密婆坑西方山谷,集水區範圍內最高山頭之高度為海拔221.3公尺,石壁坑溪全長約1000公尺,由北向南注入景美溪。公墓區坐落在上游,約在谷中海拔75公尺以上的地區,中游有環保局資源回收站,下游兩岸為雜林,流量少,於萬福橋東方100公尺處,注入景美溪。

(三)灰窯坑溪
灰窯坑位於石壁坑西方山谷,集水區範圍內最高山頭之高度為海拔206.1公尺,灰窯坑溪全長約1250公尺,由北向南注入景美溪。公墓分布在上游,約在谷中海拔75公尺以上的地區,中游穿越國道三甲木柵交流道後,向南過木柵路四段風動石公祠西方,轉向西南注入景美溪。
(四)坡內坑溪
坡內坑位於灰窯坑西方山谷,集水區範圍內最高山頭之高度為海拔251.3公尺,坡內坑溪全長約1800公尺,由北向南注入景美溪。源頭區仍為公墓,但面積不及前二溪大,中游穿越國道三甲高速公路,下游經博嘉國小及欣欣客運修理場東側,穿越木柵路四段,向南注入景美溪。

(五)軍功坑溪
軍功坑位於坡內坑西方山谷,集水區範圍內最高山頭之高度為海拔167.1公尺,軍功坑溪全長約1300公尺,由西北向東南注入景美溪。上游為名門社區,中下游與軍功路平行,東為雜林、西為萬芳社區,下游經軍功社區東側,向南穿越木柵路4段後,注入景美溪。

景美溪南岸的支流

文山區景美溪南岸90%以上地區為山坡地,地勢由東南向西北傾斜,支流依地形匯集於各山谷中,分別由東南向西北注入景美溪,由東向西依次為猴山坑溪、指南溪、待老坑溪及阿泉坑溪。其中指南溪因集水區範圍最廣,流量大而穩定外,其餘各支流之流量均小。

(一)猴山坑溪
猴山坑為景美溪南岸最東的山谷,東以猴山岳(海拔553.6公尺)至魚衡山(海拔175.0公尺)之山稜線,與深坑鄉相鄰;西以金面頭山(海拔305.7公尺)至大前坑山(海拔119.4公尺)之山稜線,與木柵動物園及政大二期重劃區相隔。集水區範圍內最高山頭之高度為海拔473.6公尺,猴山坑溪全長約2000公尺,由南向北注入景美溪。東岸有新光路二段由南向北通往指南宮,下游西岸有國道三號高速公路。兩岸以相思林、竹林、闊葉林為主。

(二)指南溪
指南溪又名大坑溪,貫穿本區境內景美溪南岸中央,源於二格山(海拔678公尺)北坡,流向東北注入景美溪,長約6公里,源頭至河口落差超過650公尺,坡度甚陡下蝕力強,中上游河谷深峻,為文山區境內景美溪最長的支流,在北政橋北岸,有小坑溪匯入,南岸在貓空、樟湖、石獅腳各有一條小支流由南向北匯入指南溪,兩岸山谷有環形產業道路通達各茶園,為重要茶產區,土壤裸露易崩塌流失。北岸與小坑溪之間的分水嶺上,有道教勝地指南宮。

(三)待老坑溪
待老坑位在恆光橋南岸,待老坑溪源於待老坑山(海拔381.75公尺)東側山谷,由南向北流,過國道三號高速公路後,河床高度逐漸降至海拔25公尺以下,形成曲流地形,轉向西北注入景美溪,全長約2000公尺,流量少。

(四)阿泉坑溪
阿泉坑位在待老坑的西方,阿泉坑溪源於待老坑山(海拔381.75公尺)及大春山莊的西側山谷,源頭有三,匯聚後由南向北流入景美溪,全長約2200公尺,流量少,流路大致與老泉街26巷平行,下游流經東山高中東岸後,河床高度逐漸降至海拔25公尺以下,形成曲流地形,河口護岸工程經截灣取直,使暴雨期河水易於渲洩,防止水患。

10.鄧天德,《臺北市立師範學院學報》<景美溪流域之地形與水文特徵>(臺北:臺北市立師範學院,1988),第19期,頁33~76
11.內政部,《中華民國臺灣地區五千分之一像片基本圖公館、軍功坑、象頭埔、景美、木柵等圖幅》(臺北:內政部,1996年,第三、四版)。

閱讀 7467 次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