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業
在周邊大樓林立下的景美街,是未來都更的重點區域,圖片的下半部分是景美街的現況,由平房、二樓、三樓、四樓為主體的老舊建築,屋齡在50年上下;在圖片的右上角是車前路於2012年都更的建案--「岳泰風範」,是把原來平房及二層樓的建築改建成33層鋼骨大樓,開啟景美街附近改建成超高大樓的序幕;接下來在臨景興路與景後街、景美街的區域進行的2016年都更案--「天際」,27層建築矗立在景美老街上,更是直接衝擊到景美老街的老街景觀。 若未來沒有任何的建築作業規範,一條因河運渡口而興起的百年老街,有拱型紅磚騎樓的老街元素,也是1908年前瑠公圳水圳圳道遺跡,將會完全毀滅於追求最大利益的都更浪潮下!現在正是拯救景美老街歷史記憶的關鍵時刻,急需公商民認真思考共創三贏!
 坐落在三福街2號的泰興染織廠於1962年1月4日核准設立,從早期從時印染、染整的紡織業轉型為室內裝潢工程、不動產開發租售業,目前公司還在正常運作(公司登記在三福街2之1號),是景美地區早期工廠還留在原地經營的私人企業,而且基地仍保持原來一樓平房的工廠樣貌。工廠所在基地被都市計畫預定道路切割成南北兩處,此道路是在民國80年代開闢的三福街4巷,是此區域早期的巷道,三福街4巷除了東西向外,在景興國中、景華公園西側的門牌號碼也是三福街4巷,是一條側T字型的巷道。2002年南北兩廠區皆租給道生托兒所經營,到2009年北廠區還是道生托兒所,南廠區已委由東東托兒所經營,2011年北廠區由道生托兒所改成自營的泰興染織廠附設員工托兒所,南廠區還是東東托兒所。受到少子化的影響,兩間托兒所皆已結束經營,現在南廠區是一家經營土埆厝的懷舊餐廳,北廠區則閒置狀態。
 中農化工廠於1949年在景美設廠,廠址在今羅斯福路五段192巷南側(在武功國小附設幼稚園對面),1977年工廠搬遷至楊梅幼獅工業區後,基地開發為數棟四樓及五樓的公寓住宅。中農化工廠前身是1949年中國農村復興聯合委員會請臺灣省農業試驗所設立魚籐(樹根含魚藤酮,可殺農業害蟲)精乳劑製造工廠,工廠就設在景美。1952年由中國農民銀行增資將之改組為中農化工廠,1955年台灣土地銀行參與投資,再改組為中農化工廠股份有限公司,中農化工主要產品為農藥、環境衛生用藥、特用化學品等。 1970年中農化工由國軍退除役官兵輔導委員會(退輔會)收購,並由該會榮民產品供銷中心接管。1971改隸直屬退輔會,1977改稱榮民化工廠,並將工廠由景美遷至楊梅鎮幼獅工業區,1997年結束營業。 資料來源:《流光遁影再展風華》第224頁榮民化工廠(國軍退除役官兵輔導委員會出版)
興隆市場位於興隆路二段97號,是前總統李登輝先生擔任台北市長期間(1978-1981)所建(未改妝前的興隆市場入口上方還留有李登輝市長的題字)。興隆市場於1980年興建完工啟用,以安置原有羅斯福路五段及興隆路2段22巷、黎忠市場附近的流動攤販為主,為臺北市公有傳統零售示範市場之一,也是台北市邁向現代化都是的重要建設。 興隆市場於2010年參加台北市政府「2010都市空間改造方案-都市彩妝徵選活動」,改妝後的興隆市場在「建物立面改善類」奪下金獎。根據評審團發言人、北科大建築系主任蘇瑛敏的說法,興隆市場改造案重新活化30多年老市場,用彩色鋼板打造雙層牆,不但遮陽、通風更能遮醜,入口打造無障礙通道、周邊景觀也同步美化,成功打造友善空間,兼具空間設計及實用性,令評審印象深刻。臺北市在2007年8月-2010年12月推動「整潔明亮的傳統市場新風貌計畫」,期能提升公有傳統市場的整體形象,培養攤商共同維護環境清潔之意識,並且凝聚攤商們的向心力,建立市場內部現代化經營行銷的理念。興隆市場也在此期間重新拉皮改妝,並於2010年參加台北市政府「2010都市空間改造方案-都市彩妝徵選活動」,在「建物立面改善類」由台灣的蔡世鏗建築師事務所所打造的「興隆市場」奪下金獎,打敗來自以色列藝術大師亞科夫‧亞剛打造的水源市場外牆「水源之心」。
臺北花木批發市場位於興隆路一段15號,成立於2003年4月。隸屬於「有限責任台灣區觀賞植物運銷合作社」,為北市府委託經營的非營利機構,是政府為了全國花農的花卉銷售,特別設立的一處花卉物流集中區,透過電腦資訊系統拍賣或訂貨作業,以及有效率且公平、公正、公開的交易平臺,將這些辛苦種植出的美麗花卉銷售到「批發商」、「承銷人」手中。另外配合政府農業政策持續推動各項景觀綠化、品味植栽及藝術賞花的推廣工作,提供各式各樣的園藝資材販賣、庭園造景服務的景觀設計店家,從室內花卉盆栽設計到綠意空間規劃都涵蓋其中,有臺灣首座花木百貨公司美譽。臺北花木批發市場的經營狀況,自民國92年年4月開業並未達到預期的買氣,其建築外觀看起來就像普通的辦公大樓,沒有醒目的標記。2008年擬藉由公共藝術設置工程,改善因外觀造成視覺上的認知差異,並且透過學校、社區、商家的參與,形成一個公共空間,營造出不同於其他花市的形象,匯聚更多消費人潮,帶來更多效益。公共藝術設置工程於2009年3月完工,建築外觀將設置一面光牆,名為「美麗的綻放」;廣場上會放置作品「種子的夢想」、市場內部大廳也會擺放「夢想的萌芽」,另外在市場後方的花木暫放區,擺放特別藝術造型的街道家具「雲想花花想容」,使原先較為封閉的空間,轉變為社區里民之間交流互動的場域。花木批發市場購物環境寬敞,交通便捷,停車方便,假日前庭還有小農市集,是購買花木盆栽地好地方。
在興隆市場正後方(興隆路二段99號),有一棟一般人很陌生的台北畜產運銷股份有限公司的建築。此建築是隸屬台北畜產運銷公司的第二家禽批發市場,經營禽畜屠體批發交易及附設肉品分切及冷凍。臺北市市肉品暨家禽批發市場原係由臺北市政府以行政組織型態經營,於77年3月29日由臺北市政府(持有48%)、臺北市士林區農會(持有34%)及肉品暨家禽販運商(各持有9%)共同投資改組為法人組織即為「台北畜產運銷股份有限公司」。成立後,穩建經營第一、第二家禽批發市場及第三、第四區肉品批發市場,提供臺北市民優良禽畜肉品,其中第二家禽批發市場就隱藏在興隆市場的後方。
景興路300號,在世新加油站斜對面,有一棟旱地拔蔥的大樓,名為「天際」,是景美繼「岳泰風範」之後第二棟超高大樓。天際大樓建地489坪,興建207戶,每戶20-30坪,採鋼骨結構建築,地下5層、杝上27層,預定2020年完工。天際大樓基地西側是景美老街的頂街、東側面景興路、東北側臨景後街,未開發前基地上主要建物都是年代久遠的平房建築,景後街上甚至還有一間百年土埆厝。基地整合時間頗長,主要範圍在2009年既已拆除整地,一直到2016年才施工。2019年主體建築已完成,由景美街看過去相當突兀,因其基地屬於第三種商業區用地,容積率就可達560%,再加上都更容積獎勵、開放空間、容積移轉,基地才489坪,竟可設計成27層超高大樓,與周邊景美老街低樓層建築對比,更顯獨特。當初建照審核,並未將景美老街元素拱形騎樓元素納入設計圖中,甚為遺憾! 天際建案在狹小基地中建造超高大樓,緊臨景美老街,又緊逼仙跡岩山邊,天際線相當突兀,宛若旱地拔蔥。未來景美老街周邊舊建物改建,若無任何規範,如基地退縮、要求騎樓設計景美老街原有的拱形元素等,在使用分區皆屬於第三種商業區的景美老街周邊,將是一棟棟瘦高建築物林立的市容,景美老街也徹底被摧毀,重要的老街地方發展歷史也將蕩然無存! 景美老街還曾是日治時期的大畫家石川欽一朗寫生的場景,畫作上從景美街遠望端點還可看見可公館的蟾蜍山,畫作場景也將完全消失!
車前路萬新鐵路景美火車站正前方的重要道路,聯絡火車站與公路局車站的重要幹道,全長才83.3公尺,其南側在2010年前都是一樓平房及二層樓的建築。2000年代岳泰建設進行土地整合,土地採買斷或合建分樓的方式並行。基地由車前路往南延伸,涵蓋已停業的僑興戲院舊址及景文街部分舊建築(包括景美地一間四層樓的樓子厝),規劃成27-33層鋼骨超高住宅大樓。此基地共1280坪,於2011年開始施工,2015年完工,分A、B、C三棟,共計128戶,最高樓高為128公尺,為當時景美第一超高住宅大樓,建案名為岳泰風範。此建案生活機能豐富,緊臨捷運站,出入方便、設有游泳池、宴會廳,是高值感住宅大樓。施工完成後,岳泰風範成為景美商圈最高建築物,2016年緊臨車前路的店面吸引「台新銀行」來此設點。1999捷運新店線開通,文山區人口增至270000人,在房價高漲、建地不足情況下,景美地區建築物往高樓層設計,此棟33層超高建築物,是景美劃時代的指標建築物。
景美吳外診所位於車前路12號,是公館以南第一家外科醫院,原為2-3層樓洋樓建築。吳志榮醫師是木柵埤腹人,曾與李登輝前總統是同學,日治時期台北帝國大學大醫科畢業, 1952年在景美開業,吳醫師懸壺濟世,熱愛攝影,熱心公益,留下200多幅景美老照片,為景美文史重要資產。1983年原吳外科醫院改建為五層樓綜合商業大樓,面寬三開間,是車前路第一個重建案。大樓完工後一樓為永豐銀行(前身為台北中小企業銀行)營業至今,大樓面對車前路,當時已可直接通達羅斯福路六段,後方是景美捷運站,左方為景美市場、景文街,是景美市中心重要建築物。1980年地形圖上顯示吳外科仍是2-3樓建築,至1991年地形圖,已是五層樓的建築物,因是車前路第一個改建現代化建築,是景美具有代表性的指標建物。
景美太陽廣場位於羅斯福路六段403號,原是景美火車站旁邊堆煤場,於1980年興建完工為七層樓建築,是景美第一棟純商業用途的大樓,名為太陽廣場。一樓是來欣百貨廣場,為產權分割持份出售,再個別專櫃式經營百貨;二樓租給好樂迪KTV、三樓是日盛証券;四五樓是佳佳戲院、六七樓是來來戲院(放映二輪電影院,與木柵光明戲院同一經營者),太陽廣場是1980年代典型綜合商業大樓的模式。 太陽廣場面對羅斯福六段與萬慶街口,右鄰捷運景美站,左近車前路。在1969年版地形圖,呈現一片空地,1980年版地形圖則標示7R(七層鋼筋混擬土建築),也註記來來、佳佳戲院。當時正是景美夜市最繁榮的年代,文山人口已由戰後10000人,擴充到1980年代168000人,外來人口大量擁入屬於住宅區的景美,因應而生迎合消費需求的綜合商業大樓,是景美商業用途的指標建築物。
第 1 頁,共 3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