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
在形容仙跡岩的詩詞中,以景興路243巷的牌樓最醒目。這個牌樓是民國七十七年所設置,牌樓上的「仙跡巖」三字是當時的內政部長吳伯雄所題;兩側柱上的的對聯書寫著: 「仙駕祥雲爭說、文山曾顯聖,跡留古廟是真、景美好風光」 內容是傳說呂洞賓曾在文山地區顯聖,其足跡真留在仙跡巖廟的上方,是由景美子弟中官位最高的監察委員許炳南所題。     由此牌樓上山,在中途上有一涼亭名為「慈善亭」,在涼亭入口兩側柱子上的對聯寫著: 「仙境非遙由此進  跡痕長在引人來」     再繼續往上走到達仙跡巖廟,主神孚佑帝君仙公呂洞賓奉祀在二樓,其廟宇的門聯為: 「仙氣此山中、風光鍾秀,跡痕留石上、雲樹生香」 是被認為最能傳達仙跡岩意境的詩詞。     另外在廟宇中門上的對聯是: 「仙在蓬島、遊徧蟾峰、恆從善願,跡近猴山、名專梘尾、廣締福緣」 有關對地景的形容的大意是,呂仙祖在台灣遊遍蟾蜍山,其足跡靠近木柵的猴山岳,聲名專屬於景美(或聲名傳遍景美)。…
狹義稱是景美山上有腳印痕跡的大岩石。廣義稱景美山為仙跡岩,為南港山系支脈。 景美山早期稱溪仔口山,早期標高144公尺(現為141公尺),面積10.8公頃。由景美山連接圳後山(標高77公尺),往東南延伸至景美溪,如龍吃水的地理景觀,為風水極佳之寶地。耆老說後因陸路開發,切斷山水交會,破壞風水,龍喝不到水,景美因而沒落。 仙跡岩四周景觀 •    西觀:近為新店溪, 遠為尖山、林口台地、觀音山[中和、永和] •    北望:近為蟾蜍山、興福山、中埔山、 中埔山東峰(南港山系),中為五指山系, 遠為七星山系[公館、大安] •    東瞧:近為興隆山、馬明潭山(南港山系) 遠為二格山系[木柵] •    南看:近為景美溪,遠為二格山系[木柵、新店]…
由辛亥路四段21巷口,往前約50公尺右側,拾階而上可達中埔山的登山入口。另一入口,是由第一個入口再往前約500公尺的右方的一條叉路,靠山邊種著榕樹,榕樹隻幹往馬路生長,形成美麗的榕蔭大道,往前步行200公尺就會與第一個入口交會,再前行50公尺,就是重中埔山的登山入口了。沿著水泥的階梯,欣賞階梯兩邊的馬跌蘭(五月正是開花季節),不知不覺就抵達中埔山的稜線了。映入眼簾的是一處交叉路口,往右是到軍功山、土地公嶺,往前下坡是到富陽生態公園、福州山,往左就是往中埔山東峰及中埔山的路徑了。     在中埔山的最高點(海拔139公尺),上方設有台北市第79號的三角點。在中埔山東峰(海拔137公尺)有一個民間自設的涼亭,稱為如心園,這裏視野最好,往左可看到芳蘭山及自來水淨水場,往前可看到福州山及北二高辛亥支線,往左可看到101大樓及三張犂山,在涼亭前方亦設有一個測量基石,但看不到編號,有登山隊伍說是台北市第80號的三角點,這是在兩個主峰的測量基石。除此之外,由辛亥路四段21巷入登山口到達稜線後,沿著稜線到中埔山主峰路程不到1000公尺,共有大大小小20個測量基石,這可能是全台測量基石密集度最高的地區了。第一個測量基石就在登上稜線不遠處的小路中央處(叉路口前) ,遇到叉路往左行,沿登山路徑,仔細留意就可發現許多測量基石,時而在左、時而在右,有些在明顯處、有些要多加注意才可發現,其中除上述台北市第79及80號三角點(視野可達四公里以上)外,有一個補13的測量基石(前方樹幹有標示海拔135公尺),此外有8個圖根點(視野可達2公里以上),分別是編號991、988、979、945、932、920、910、905,另外還有9個沒有任何編號的一般測量基石。     中埔山是辛亥隧道上方的山丘,將台北南區分隔兩處,在此山丘上可測量台北市南北兩區域的土地,應該是中埔山上測量基石特別多的原因吧!
筆者在2010年5月12日到中埔山走動時,巧遇一位住在六張犂的葉先生,他對日治時期的地方軼事頗有研究,特別是中埔山北方區域,包括公館、台大、六張犂、麟光、富陽生態公園等地。他的見解頗具參考性,特予記載,供讀者參考。     葉先生提到,在日治時期從公館到辛亥隧道一帶的山丘統稱為內埔山,之前此區域有頂埔、下埔、內埔、下內埔等地名,並沒有中埔的稱呼,因此也無中埔山的名稱。國民政府來台之後,內埔山則僅指公館附近的蟾蜍山,往東則分別有興福山、芳蘭山、中埔山、中埔山東峰、軍功山等。     「六張犂」地名的由來,大家耳熟能詳,乃是開發之初的區域,面積有六頭牛可以犂耕的範圍,一張等於一頭牛可耕作的面積(約五甲地),六頭牛可以耕作的地區就稱為六張犂。而六張犂旁邊的麟光地名的由來,就較陌生了,葉先生表示,國民政府來台時,有憲兵部隊駐守於此地,憲兵部隊的吉祥動物是麒麟(古代麒麟是神獸,是來保護君王),憲兵的臂章就以麒麟為圖案,而憲兵之光就是麒麟之光,簡稱為「麟光」,這就是麟光地名的由來。     日治時期就在六張犂附近的山區設置彈藥庫(昔稱火藥庫,因仍屬未開發狀態,已改為富陽生態公園),是為了供應軍機作戰使用而設,因為日治時期設置松山機場,若發生戰事,軍機必須有藏匿之所,因此將目前的敦化南路開闢成又直又寬的飛機戰備跑道,直達六張犂的山區。而火藥庫的石階,則是以清朝台北城的城牆石磚來鋪設。這段珍貴野史得以被流傳,乃因葉先生的祖父曾參與搬石磚鋪設石階的工事,而其父親在日治時期曾是鋪設馬路的人員,因此對此區域的都市計畫頗有了解,因而得以口述此段野史。     以上這段軼事,是否為真實,歷史留待查證,但就邏輯性而言頗為合理,也極為有趣,因此特別為文記載,與讀者分享。
2007年房地產景氣熱絡,建設公司準備在辛亥路四段21巷尾的中埔山主要登山口一帶進行開發,因為此一山坡地產權屬於私人所有的住宅用地,依法可建屋出售,但若進行開發,則由景美進出的中埔山主要登山口就遭封閉,而且市民的休憩綠地也減少一部分,於是附近居民展開一連串的搶救中埔山的活動。     搶救行動的首部曲是組織成立「台北市中埔山步道協會」,結合相同理念人士的力量,共同為保存中埔山而努力。作家劉克襄及朱天心發表文情並茂的文章,闡述保留中埔山的重要性,讓一般民眾有深入的了解;同時也設立「城南築夢中埔山」的部落格,透過網路傳達有關訊息。接下來,以協會名義提出保護中埔山生態及保留登山入口為訴求,向民意代表陳情,市議員徐佳青於2007年6月13日到現場勘查,記者也到現場採訪,隔日並於各大報加以報導,以凸顯議題,引發更多的討論與關心。協會於6月24日下午,在登山口現場舉辦搶救中埔山步道解說活動,以「99黃絲帶、步道永遠在」為口號,在登山步道旁的榕樹上綁上黃絲帶,為中埔山祈福。6月21日發起「搶救中埔山步道、建築城南綠廊—150公頃台北都會中央公園築夢連署行動」。     2007年9月6日,由大安文山社區規劃服務中心於誠品舉辦公共議題講座,主題為「樂活‧生態」—2007年台北社區新主張、築夢城南綠廊,邀請政府單位及民間團體就中埔山存在的議題發表意見、公開討論。9月7日由台北市中埔山步道協會正式向台北市政府遞交陳情書,以在登山入口開發影響公共利益及公共安全為由,要求市政府將地目變更為公園用地,將中埔山綠帶永遠保留,並補償地主得將容積移轉至其它建案,以達三贏的局面。     台北市政府於2008年1月22日,邀請地主與市府相關局處召開研商會議,並達成保留綠地及容積移轉的共識,2月21日經市長核示同意,於2008年3月31日由台北市政府都市發展局正式發文給地主,擬將土地地目變更為公園用地並以容積移轉方式予以補償,經地主同意,及都市計畫變更公開展覽,並舉辦說明會,在無人異議下,確立中埔山得以變成永久的綠地。     這一段搶救中埔山的過程,是公民社會以理性方式,透過公共議題的討論來爭取公共利益,並提出三贏的解決方案的成功範例,值得大家學習;這也是曾經在景美發生的重要地方文史,因此特別將過程加以記錄。(本文內容由「城南築夢中埔山」部落格中整理而得)
中埔山是南港山系由四獸山往西南延伸的山麓,也就是辛亥隧道上方的山丘,由此再往西有芳蘭山、蟾蜍山,往北接福州山,向南連軍功山、坡內坑山。中埔山又稱為「十五分後山」,因地位於舊稱「十五分庄」的後方而稱之。     中埔山標高139公尺,因視野良好設有二等三角點供測量之用,其東邊有另一高點,稱為中埔山東峰,標高145公尺。中埔山因濫葬而開發較晚,稜線上大多保留原始面貌,由辛亥路四段21巷上山,坡度較緩和,容易親近,在中埔山東峰瞭望,視野遼闊,可看見自來水廠、北二高支線、101大樓等景觀。     中埔山在景美的登山口有二處,皆由捷運辛亥站附近的辛亥路四段21巷進入。第一個登山口約離辛亥路50公尺的左側,拾階而上會與第二個登山步道會合;第二個登山口為主要的登山入口,距辛亥路約500公尺的左方,站在入口映入眼簾的是一排「榕蔭大道」,漫步在其中宛若令人沉思的哲學之道,榕蔭大道末端與第一個登山步道交會後,再往上走沿著水泥階梯,就會抵達中埔山的稜線十字路口,往左側向西行就會登上視野極佳的中埔山東峰,再往西走就會到達設有三角點的中埔山,整條稜線皆為自然步道,步行在林蔭中頗為舒服。     中埔山也可由捷運六張犂站下車登山,穿越富陽生態公園往山上走也可抵達中埔山的稜線,此外也可由福州山連接,但這兩條路線坡度較陡峭,走起來必較吃力。因介於捷運六張犂站與辛亥站之間,中埔山是可以搭捷運即可登山的市區便利路線,這麼方便的登山路線,卻曾因建設公司要在景美的主要登山口進行開發,而可能遭封閉的命運。幸賴居住在附近的居民展開一連串的搶救行動,而得以永久保存,整個搶救過程值得記載,會在下一篇報導專文說明。
第 4 頁,共 4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