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03月23日

萬盛庄踏查—溪仔口、萬慶巖、河道公園

萬盛庄踏查—溪仔口、萬慶巖、河道公園

(文山學學員高怡仁整理  何文賢老師指導)

一、溪仔口

   康熙末年,現居景美地區的許氏家族因家鄉(福建省泉州府安溪縣)生計艱困,於是東渡來台謀生,為克服橫渡台灣海峽凶險的黑水溝,攜帶清水祖師神像同行。他們從淡水上岸落戶開墾,爾後漸漸進入台北盆地並沿淡水河入墾經溪洲仔渡船頭選擇在新店溪和景美溪交會處的「溪仔口」落腳。

溪仔口1

(上圖:左方紅色區域為溪仔口是最早的渡口,右方是景美老街為後來的渡口)

溪仔口2

 

二、萬慶岩清水祖師廟

   

       清水祖師,本名陳普足,籍福建永春,是北宋時代福建泉州安溪的高僧。由於在安溪清水巖修道,被尊稱為清水祖師。民間俗稱「祖師公」。被安溪人視為地方最重要的保護神祇。

  許多安溪人以種茶為業,再加上清水祖師以求雨為名,也被視為安溪鐵觀音的保護神。隨著安溪移民來臺,清水祖師的信仰在臺灣也蓬勃發展,在臺灣北部,有三峽長福巖、艋舺清水巖、淡水清水巖等三大祖師廟,號稱「臺北三大祖師廟」,而大臺北地區因安溪人比例最高,也是清水祖師信仰最興盛之地。

 溪仔口3

 

 (上圖:萬慶巖清水祖師爺廟開廟清水祖師神像)

   傳說中,安溪清水巖是塊福地,適合修道。而祖師初居清水巖,遇到原先佔據此地的四個山鬼,張、黃、蘇、李(另說:趙、王、蘇、李)四大將來挑戰,明言此地為其所據,要求祖師離開。清水祖師於是與他們鬥法,四大將失敗逃離,卻在夜半回到清水巖來,把出口悉數封死,縱火燒山,連燒了七天七夜,就正當四大將歡欣鼓舞,自度清水祖師已死,要重新佔據清水巖時,卻發現清水祖師無恙端坐,只是臉被燻黑了。從此四大將心悅誠服,成為清水祖師的護法神。而清水祖師的塑像,其面部也必為黑色,故有人稱之為烏面祖師。又傳說中淡水祖師廟的有一座清水祖師神像非常靈驗,每次只要有天災、人禍,祖師神像的鼻子或下巴就會掉落,以向信徒示警,信眾皆稱之「落鼻祖師」或「落鼻祖」。

溪仔口4

 

(上圖:萬慶巖清水祖師爺廟匾額)

     萬慶巖清水祖師廟建於道光11年(西元1831年),迄今已有183年的歷史,是景美地區最古老的廟宇。相傳乾隆5年(西元1740年),先民(安溪人)由福建省泉州府安溪縣蓬萊山張巖(清水巖)奉清水神師三尊渡海來台,從滬尾(淡水)溯河而上到梘尾〔景美〕溪子口靠岸,在河邊興建廟宇供奉。因溪邊泥沙淤積,道光7年(西元1827年)4月乃遷移現址,至道光11年(西元1831年)建竣。

      萬慶巖祖師廟是三開間二殿的格局,殿內屋頂為三川脊形式,正脊與垂脊有剪黏裝飾,廟中的磚雕及交趾燒凸顯出寺廟的時代風格,華麗精緻。 廟裡三尊開廟清水祖師神像「老祖、二祖、三祖」都是由福建泉州府安溪縣清水巖奉遷,與「門開甘露」扁額、道光年間所遺留下來的「石雕香爐」並稱廟中三寶。

溪仔口5

 

(上圖:萬慶巖清水祖師爺廟石雕香爐)

三、河道公園(景美+萬慶公園)

     萬慶公園位於景美里育英街45巷旁,開闢面積為16,813平方公尺,屬下凹式的狹長帶狀公園,鄰近羅斯福路六段、景美溪及景美河濱公園。公園附近尚有祖師廟及義民廟,園內短暫駐足時還可發現許多鳥類的蹤跡。

溪仔口6

 

(上圖:景美里行政區域里界圖)

     萬慶公園自民國80年開闢後,陸續加入緊鄰其旁之景美公園及堤防用地變更為公園等地,整區合併為萬慶公園,所以在公園中段步道旁仍可見景美公園石碑。

     此公園是景美溪支流的舊河道而闢建而成,在公園內可看見「景美溪控制椿」及公園成帶狀地形可以了解。

溪仔口7

 

(上圖:景美溪控制樁)

閱讀 11037 次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