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04月21日

十五分庄踏查報告(二)

 

十五分庄踏查報告(二) 

 

(文山學學員邱螢輝整理  何文賢老師指導)

 

 

 

  在前面一篇介紹了十五分庄開墾史、勘查路線、前五項踏

 

點,本篇將繼續為大家介紹另外九個景點。

 

 

 6.古道、陰陽山與七十二砌〈階〉:自萬盛街152號對面的山

 

路而上,很快地翻越山頭,山頭前是茂密的林徑,山頭後整個

 

山頭都是公墓;一邊是林木蓊鬱的蟾蜍山,另一邊是福興公墓

 

的芳蘭山,而兩區中間的分界線〈姑且稱之為陰陽山〉,就是

 

以前景美「萬盛庄」與「興福庄(十五分庄)」的行政區域劃

 

線。這條山道在興福庄的區域,舊地名稱「七十二砌

 

(階)」,此地為舊時興福庄通往萬盛庄的捷徑,因需經過七

 

十二個台階而名。當時興福庄尚未規劃為公墓前,山上種植著

 

鳳梨,是昔日興福庄農民挑鳳梨到十五分車站旁鳳梨市場的捷

 

徑古道。

 

十五分庄22

 

 

十五分庄25

 

(上面兩圖:為翻越陰陽山的古道,為舊時興福庄通往萬盛庄

 

的捷徑)

 

7.翁厝三合院:從陰陽山墳墓區下來後是翁厝,翁厝前有一

 

口井,在多年前是當地居民飲水來源。翁厝現多由撿骨業者居

 

住。如下圖。

 

十五分庄26

 

 

8.軍事碉堡:公館蟾蜍山底下有重要軍事單位,因此在山邊均

 

設置管制用碉堡,今已廢棄不用。

 

十五分庄29

 

 (上圖:在萬盛街大雀榕土地公廟後的碉堡)

 

 

 

9.福興路與興福國中:福興路得名則是因福興土地公廟因而得

 

名之。興福國中位於福興路是供興福庄學子就學所需,校徽為

 

蝙蝠造型,內鉗「興」字如下圖。興福國中學校位居興福庄故

 

用興福為校名。

 

十五分庄30

 

 

十五分庄31

 

(上兩圖:興福國中校門及校徽)

 

 

10.福興宮與土地公坡:福興宮,又名十五份土地公廟,位於

 

興隆路與福興路交叉口,為當時最早的土地公廟。成立初時最

 

早的土地公,原本是一面刻有福德正神的石碑後來擴建廟宇

 

時,特地保留這塊石碑至於神座下方,續供信徒參拜。原本福

 

興路兩側都是丘陵不利交通,福興宮後方原為陡峭山坡稱為土

 

地公坡,原本無路可通,後來才開通巷道方便廟後區民進出。

 

十五分庄32

 

(上圖:土地公坡)

 

十五分庄33

  

(上圖:福興宮現況)

 

十五分庄34

  

(上圖:最早為信徒參拜的土地公石碑)

 

十五分庄36

  

(上圖:土地公神龕)

 

十五分庄37

  

(上圖:「福德廣興」匾額)

 

十五分庄35

  

(上圖:廟前戲台)

 

十五分庄38

  

(上圖:戲臺背景手繪三仙像)

 

十五分庄39

  

(上圖:土地公龍側廂房據悉為興德國校初創時所借用教室)

 

十五分庄40

  

(上圖:金爐)

 

十五分庄41

  

(上圖:掛於興隆路前的指示牌

 

 

11.興德國小、木蘭花與外牆的公共藝術、老電塔:民國46年

 

景美國校設興德分校,51年獨立,由於興德校地狹小,人口遽

 

增,61年再增設興隆國小形成兩校距離不到100公尺的奇特現

 

象。興德校內有棵樹高達2、3層樓的木蘭花老樹已列市保護

 

樹;外牆有蒙德里安風格之大型藝術牆。國小西側巷內有老電

 

塔遺跡距今已逾七十年,這個電塔早期是萬隆一帶的台北變電

 

所輸電至深坑,後期是深坑變電所輸電至與台北變電所。文山

 

區的變電塔數特多,也成為文山區的另類特色之一,乃因位居

 

深坑變電所與台北變電所之間所致。

 

十五分庄42

 

(上圖:興德國小校門)

 

 十五分庄43

 

(上圖:興德國小校門校內的老木蘭花樹)

 

十五分庄44

 

(上圖:興德國小外牆的公共藝術

 

十五分庄45

 

上圖:興德國小附近已退休的老電塔

 

 

12.江西會館與萬壽宮:興隆路二段116號一棟獨立三層樓房,

 

一二樓租給餐廳業使用,建築外牆上掛著台北市江西會館、台

 

北市江西同鄉會。原來國軍遷台時,江西保安團由鄭執慶團長

 

帶領來到文山區落腳,之後江西同鄉聚資購地興建江西會館,

 

很多弟兄也在會館後方購地建屋,形成聚落,將台灣當成了後

 

半生的家鄉。在江西會館一樓左側(興隆路二段96巷)為萬壽

 

宮,供奉著江西人的保護神許真君、以及國民革命各階段戰爭

 

中為國犧牲的江西將士英靈。內殿兩側支柱一對門楹「暫奉靈

 

魂安寶島;待隨旗鼓返神州」道盡了他們當時的心境。

 

十五分庄46

 

 

(上圖:位在興隆路二段116號的江西會館)

 

 

十五分庄47

 

(上圖:會館西側的萬壽宮

 

 

13.賴氏萬壽塔:景美「賴氏萬壽塔」坐落於興隆路二段203巷

 

108號對面山坡上,為1940年大稻埕賴氏興建的家族祖塔。墓

 

塔就在排水溝上方,墓塔入口有階梯,左側有塊造墓者為防止

 

後人破壞而置放的石碑「來觀者得利回家平安、來損者得病回

 

家絕亡」,以警告嚇阻意圖破壞者。拾階而上,在右側即為地

 

面墓室建築,墓塔上方有混泥土塑造的獅子頭造型盤據。墓葬

 

區呈階梯式,前面有三壙供棺葬之用,後方有揀骨吉葬之用,

 

墓室內兼具凶葬、吉葬,在臺灣極為少見,具稀少性及民俗文

 

化價值。墓塔的結構特殊,墓塔門上方有吉獸,塔頂有葫蘆,

 

四方位有南瓜和螺形等,充分代表吉祥意義。

 

十五分庄49

 

(上圖:賴氏萬壽塔入口)

 

十五分庄56

 

(上圖:設置於萬壽塔入口左側的警告石碑)

 

十五分庄50

 

(上圖:賴氏萬壽塔墓室門口上方的風獅爺造型

 研究墳墓的文史工作者鄭遠祥表示,景美福興路底芳蘭山區的幾百座墓塚中,這座最有特色,在台灣、中國與日本研究民俗與葬式的學術圈鼎鼎有名。鄭遠祥指出,「賴氏萬壽塔」興建於1940年,應是在黑潮文化圈內彼此文化交融下的墓塔,極有可能是北台灣唯一一座擁有沖繩葬式特色的家族墓塔。墓塔佔地約三十坪,屬於大型墳墓,前方墓頂混凝土獅子頭塑像,以獅鼻作通氣孔的設計,可能來自沖繩家宅屋瓦上的風獅爺,開門且無墓碑的特徵,也與沖繩雷同。後方的屋頂具有台灣攢尖墓塔的原型,墓塔的圓頂尖端部分為葫蘆型,象徵匯聚天地之氣,頂端的琉璃磚為綠色、末端為紅色,具有象徵「煉丹」的風水元素,攢尖屋頂上的屋頂面的洗石子飾面與兩側落水口,也蘊含傳統風水意象,極可能是台灣攢尖屋頂墓塔的始祖。墓塔風格特殊、建材用料精美,工法亦頗精良,是值得保存文化建物。

十五分庄52

 

 

(上圖:賴氏萬壽塔墓室上方寶頂頂尖的葫蘆造型、寶頂磁磚 

十五分庄53

 

(上圖:墓室上方寶頂邊緣四個方位的南瓜、螺旋紋造型)

 「賴氏萬壽塔」位在景美十一號公墓(福興公墓)上的公園預定地,原定2007年初動工拆遷墓區各墓塚,但因有深具特色的「賴氏萬壽塔」,經文史工作者及市議員多次陳情、協調,希望保留墓區內的「賴氏萬壽塔」;台北市文化局曾於2006年6月、2008年9月兩次召開古蹟審議會議,歷經波折,雖不算是古蹟,終於依文化資產保存法,將「賴氏萬壽塔」列為歷史建築,也為文山區再添一筆文化資產。

十五分庄55

  

 (上圖:賴氏萬壽塔墓室內情況

  

  在傳統觀念人們都避免接近陰森的墓園,但「賴氏萬壽

 

塔」列為歷史建築,且坐落於未來的公園中,可因容易接觸,

 

而能讓人們減少對死亡的恐懼、進一步了解墓葬文化,也是一

 

種很好的生命教育教材。

 

十五分庄57

 

(上圖:墓埕右前方的后土

 

 

 

 

14.建塚記念碑:在景美十一號公墓(福興公墓)現為公園預

 

定地上,有處建於1930年(昭和5)年的「建塚記念碑」,四

 

方體基座上置一石碑:基座四面刻有建碑捐款芳名錄;石碑正

 

面刻「建塚記念碑」、背面刻建碑原由,文如次:

 

 

「此地之建塔為供臺地市民便嗣  自昭和四年春楊同志發起得

 

成于事准捐金三萬圓至本年三月募齊獻於市當局購地置塚修

 

道建亭擬置墓地五十甲先買市內大直庄及文山郡興福庄計三

 

十餘甲餘款存市以備更買此事纔告厥成實由市內諸大家熱心

 

公德咸樂贊襄尤幸市當局    輿緒  成法從此澤及枯骨矣援記其

 

事以昭來許 

  昭和五年歲次庚午四月一日   倪希昶撰並書〈印記二方〉」

 

  由碑文得知,原來是1930年熱心公益的台北仕紳,發起集

 

資、購置南、北兩處土地設置公共墓園,俾便往生市民安葬之

 

用,事成之後將此事緣由、過程立碑為記。位在興福庄公園預

 

定地內的建塚記念碑,讓我們了解80多年前的這件義舉,深具

 

文化及教育意義,值得保留在未來的公園中。

 

十五分庄58

 

 

(上圖:建塚記念碑全景)

 

十五分庄62

 

(上圖:記念碑基座四面石碑,上刻捐款方名錄

 

十五分庄61 

 (上圖:建塚記念碑背面、背面碑文記述購地、置建公墓緣

 

由、過程

 

閱讀 6300 次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