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03月23日

景美高氏上派三房高佛成宗祠

景美高氏上派三房高佛成宗祠  

(文山學學員蒯宜生整理)

   高佛成宗祠位於文山區溪口街1巷5號,為高氏上派三房的宗祠。高氏系出神農一支,始祖高傒源自山東。唐僖宗時,49世祖高鋼為避黃巢之亂,自河南光州固始率眷入閩,是為開閩始祖。其後開閩17世祖高山,為避元末之亂,再徙居安溪大坪,是為大坪開基祖。傳至明代,22世、23世之時叔姪分籍:上派叔輩 有佛安 、佛養、 佛成、 佛福、 佛信五房稱上五佛 。下派姪輩有積傳、 積良、 積淵、 積祥、 積賢、 積成 、積雄、 積和八房稱為下八積。本宗祠即屬上派第三房高佛成的宗祠。

 清康熙、乾隆年間,高氏族群繁衍日眾,加以大坪山多田少營生困難。上派三房先祖及其他各房,陸續來台拓墾,定居在北台灣淡水八芝蘭(今士林)、萬盛庄(今景美)、內湖庄(今木柵)、阿泉坑(今政大一帶)、頭廷溪(今動物園一帶)等地。

 待拓墾生活安定後,嘉慶23年(西元1818年)有鍾岳、鍾別、鍾成、鍾清、派友、派琳六位族人,共議祭祖以報恩,各自解囊,成立祭祀基金。初期借用民宅(鍾成的家)祭祀,光緒5年(1879年)始建宗祠。 採大壁土角厝構造,粉飾磚箔,頗為華麗;但不通風,蟻害嚴重, 此為宗祠第一次興建。明治36年(1903)高墀才捐贈溪仔口二八一號土地壹筆,為祖厝現址。

 其後宗祠因淹於民國13年(1924年)的大水,乃決議改建,民國15年完工,此為第二次改造。新建宗祠為三合院建築,正面五開間,採紅磚大壁。分正廳與左右兩護龍,木器接榫不用釘子。正殿為硬山式。內部棟樑高聳,屋架是三通五瓜式,正脊兩側成燕尾,屋脊剪黏彩飾,護龍屋脊為馬背。山牆磚造,上有鳥踏。簷廊上立有兩根圓形簷柱,柱珠亦為圓形,全為石造。整棟共有八根圓支柱,壽樑及大通樑有花草人物彩繪,廊壁的水草堵有人物故事的泥塑作品。此次改建由高坤石精心擘畫,為達早日峻工,所有木作、泥作、油漆分由左右兩組競賽 ,俗稱對場作,因此成就極具藝術價值的傳統建築,昔日曾被譽為景美地區最美的祠堂。

高佛成宗祠1

 (上圖:第二次改建的高佛成宗祠)

 民國86年6月,因年久失修,漆箔脫落,復因開路拆屋,破舊不堪,祭祀公業高佛成宗祠管理委員會,遂將原有建物拆除重建,歷時兩年於民國88年完工,此為宗祠第三次改建。新的宗祠為一幢五層樓的鋼筋結構大樓,外觀方正, 一二樓之間正面牆,刻有金屬浮雕字體上三派高佛成宗祠八個字。宗祠位在五樓,一至四樓出租,所得挹注宗祠開支。五樓的宗祠寬敞亮麗,氣象宏偉。正面為三開間,全用石材刻畫,中央門上橫書堂號有繼堂三字,每開間均有石刻對聯。祠堂正廳左右各有一圓形聯柱,上聯:唐朝固始遷閩台萬年祖業紹箕裘,下聯:上派三房裔孫盛萬事如意歲大平,明示子孫不忘本源,克紹箕裘。正中供奉入祠的牌位,左方供奉福德正神(土地公)、大德禪師(宋代楊家將的楊五郎,曾顯靈指路協助逃難,是高氏的恩公)右方供奉建祠有功者六位及歷代經營有功者。廳堂兩側牆面有祖德流芳等匾額,另列有支系圖,左側牆面有修建碑文和祖訓。修建碑文有謂:祖祠建材,外牆採用安溪故鄉石材, 內部石雕、木雕取自福建,希望派下子孫,見祖厝得緬懷祖先來自安溪。

 宗祠祭典分為春季、冬季,春祭為農曆三月第一個星期天,不舉行任何儀式;冬季為每年冬至舉行祭祖大典,甚為隆重,祭祀過程中必定朗讀祖訓,中元節、過年則由代表輪流祭祀。

  宗祠現已成立財團法人高佛成基金會,經常與故鄉宗親交流,也積極與海外宗親聯誼,正所謂尋根固本、念祖思源、開枝散葉、源遠流長。

高佛成宗祠2

(上圖:第三次改建的高佛成宗祠)

(感謝基金會董事長高春長、董事高啟瑞兩位先生提供資訊)

閱讀 7670 次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