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0月08日

[緣起與沿革] [第一節]

[回目錄頁]

[緣起與沿革]

第一節、社大願景與目標

(一) 辦學之初:民國87年起

民國87年3月,民間教改人士成立「社區大學籌備委員會」,協助臺北市政府於木柵國中試辦全國第一所社區大學「臺北市文山社區大學」,並於當年9月28日開學。

社區大學籌備委員會復於88年4月25日,結合文山社區大學(以下簡稱本校)之教師、學員,及社會賢達成立了「臺北市社區大學民間促進會」(以下簡稱本會),以推廣社大理念「解放知識,厚植公民社會」為宗旨,以承辦社大為任務,是年7月7日完成法人登記。

臺北市教育局於88年開始以公辦民營方式辦理社區大學,本校承辦單位為社團法人台北市社區大學民間促進會(以下簡稱促進會),本校校長由促進會遴選聘任,並對促進會負責。

(二) 第二階段:辦學10年後

辦學十年後,我們擴充理念為「解放知識,打破學歷迷思,創造開放自由的學習場域;堅持非營利的利他精神,尊重差異,成為社區資源平台,厚植現代公民社會。」[1]。且於98年檢討第一個十年的辦學經驗,於承辦單位之理監事會議、會員大會及校內課程委員會、校務會議討論,確立在第二個十年裡,本校的發展願景為:

一、  在學術課程的發展上成為各社區大學的標竿:累積學術課程發展的成功經驗,為社區大學運動下一個十年的發展做出貢獻。

二、  在生活藝能課程公共化的發展上成為開拓者:結合社區、社團與學術課程,為生活藝能課程公共化建立成功的模式。

三、  成為促進社區進步的一股力量:擔負社區人才培力、經驗傳輸、社區學習知識平台的功能,將社區參與及社會議題參與的知識與經驗融入課程,增加師生對社區與社會議題的認識、關懷與行動力。

為了達成以上願景,本校的辦學方針「堅持創校理念,保持創新活力,強化經營體質,拓展學校規模,社區本位辦學,擴大社會影響」,在組織經營面向則設定以下經營原則:

一、  教師:

(1) 學程會議:落實學程會議之運作,以學程會議做為教師經營之重心,同時積極推動課程研發、教材設計與出版等事宜。並根據學程發展需求,邀聘好老師、徵求好課程。

(2) 教學研討活動:舉辦教師教學研討活動,促進校內外教師交流,提昇教師之課程研發能力。

二、  學員:

(1) 一般學員:鼓勵學員整理其學習心得,彙集成果出版之。

(2) 資深學員:鼓勵資深學員參與課程研發,累積課程學習成果並出版。

(3) 志工學員:協助志工社召募、組織及培訓志工,協助課程發展、課程公共化及社區學習知識平台之任務。

(4) 社團學員:舉辦社團聯誼會,鼓勵社團成為課程公共化及社區知識平台建置之發展團隊。

(5) 班級幹部:培訓班級幹部匯集班級對課程發展及社區參與需求之意見。

三、  行政團隊:

(1) 培養行政習成人員從事課程發展之相關能力,包括:行動研究、課程觀察、學員學效掌握、社大理念之落實等。

(2) 建立「課程發展專案經理人」制度,行政人員必須執行「課程發展專案計畫」,並定期進行課程發展專案報告、發表與交流。

(三) 第三階段:辦學20年後

因應社大內外部環境變化,由辦學理念,結合文山區在地特色,本校於103年修訂辦學目標為「發展社區治理的學習基地,打造綠色宜居文山城」,並以7年為期,由「發展成人教與學,實踐學習共同體」「建構與山河共存的在地知識體系,發展文山學」「深化公共關懷,營造友善宜居之文山家園」三面向的策略發展出短中長期目標與計畫。108年修正如下:

108年2月20日教學研究會修正通過,送4月19日校務會議通過

理念

推動知識解放,厚植公民社會

願景

發展學習新典範,打造綠色宜居文山城

實踐

哲學

推動通識教育,強調公共參與,落實社會關懷;從立己推及到利人,從學習發展到身體力行

實踐
策略

1、 發展特色教與學,實踐學習共同體
2、 建構與山河共存的在地知識體系,發展文山學
3、 深化公共關懷,營造友善宜居之文山家園

長程
計畫
目標
1、 積累課程深化與公共化之經驗案例,建構社區成人教與學的多元模式。
2、 活化教師及學員 之學習社群,實踐公民自主的學習共同體。
3、 強化運作文山堡地方知識學發展中心,累積地方知識研調資材,發展文山學。
4、 培育具有認同感與地方知識的 學習社群,以持續發展文山學學程。
5、 發展具有營造友善宜居家園力量的公私協力平台。
6、 關懷弱勢與支持樂齡學習。

 

113年11月25日當年度第3次教學研究會修正,114年4月18日校務會議通過如下:

《臺北市文山社區大學辦學目標、發展策略及中程發展目標一覽表》

辦學目標

發展策略

中程校務發展目標114-116

目標一、

發展特色教與學,實
踐學習社群

1.積累課程深化與公共化之經驗,建構社區成人教與學的多元模式。

1.  發展教師、學員及行政人員的課程觀察與紀錄方法,積累課程深化與公共化之經驗。

2.  紀錄與編撰學習新典範發展之經驗故事,發表社區成人教與學的多元案例。

2.   扶植課程教師與學員形成具發展自主性的學習社群。

1.  扶植課程教師與學員形成具發展自主性的學習共同體。

2.  活化學員社團能量,提升社團組織及公共參與能力。

目標二、

建構與山河共存的在地知識體系,
發展文山學

1.   運作文山堡地方知識學發展中心,累積地方知識研調資材,發展文山學。

2.   培育具有認同感與地方知識的學習社群,以持續發展文山學學群。

1.  推展文山堡地方知識學發展中心任務。

2.  開設主題工作坊持續累積地方知識研調資材。

3.  發展文山學融入式教案與自主共學方案。

4.  結合在地學校發展12年國教文山學素養。

目標三、

深化公共關懷,
營造友善宜居之文山家園

1.   發展具有營造友善宜居家園力量的公私協力平台。

2.   提升社大師生參與之公共性,回應高齡社會、弱勢關懷以及各類社會議題的需求。

1.  發展木見140共享空間為議題共想、創意共享中心的公私協力平台。

2.  開設主題工作坊持續培力與陪伴社區治理人才。

3.  培力弱勢關懷、樂齡學習種籽師資與志工團隊,陪伴弱勢社群及本校高齡師生。

4.  結合12年國教,發展老中青混齡之學習社群。

 

[回目錄頁]

閱讀 1999 次數 最後修改於 週二, 19 August 2025 17:15
此分類更多內容: [緣起與沿革] [第二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