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0月03日

【文山水岸-景美溪大河願景】公共論壇紀錄

臺北市文山社區大學

【文山水岸-景美溪大河願景】公共論壇紀錄

n   時間:2015年11 月4日(週三)晚7:00-9:30

n   地點:文山社區大學/景美校區

n   主題引言:蘇迪勒、杜鵑颱風讓雙北居民感受到氣候變遷帶來既淹水又停水的難題,也挑戰了城市治理者在改善水岸環境與水利設施的舊思維。本次文山水岸公共論壇的目的在檢視文山區水域空間永續性,本校亦於10月7日辦理焦點團體座談,形成規劃景美溪親水環境、探究都會區內污水分區處理、分區滯洪與貯水設施、強化舊河道水文意象自明性,以及民眾參與等各層面的執行策略,因此本論壇邀請公部門及民意代表、專家、里長及地方團體等共同討論,以城市空間生態化、生活與生態共存共榮的新思維,進一步討論以景美溪流域為軸帶的都會水環境發展願景。

n   主持人:鄭秀娟/臺北市文山社區大學校長

n   引言人:劉柏宏/中華民國景觀學會理事長

n   與談人:李慶鋒/台北市議員

陳建志/景美溪守護聯盟

梁蔭民/水患治理監督聯盟

鄢健民/文山安全社區暨健康城市促進會總幹事

吳祚榮/萬和里里長

林賢錡/景美里里長

高鳳謙/景東里里長

黃培堯/景華里里長

黃逢廣/景慶里里長

陳世浩處長/台北市政府工務局水利處

陳永輝處長/ 台北市政府工務局衛工處

張郁慧處長/台北市政府工務局公園處

n   論壇題綱

一、水岸景觀營造:景美溪沿岸與舊河道親水環境及其環教設施的規劃

  1. 於景美溪橋上游的木柵河濱公園營造水環境教育設施,串連景美溪水文化環教據點,以進行環教活動
  2. 於景美溪渡船頭舊址重建文化意象
  3. 於萬隆捷運站2號出口到景美捷運站2號出口間重建瑠公圳文化意象
  4. 於萬和1號公園景美溪舊河道開蓋營造水環境

二、社區抗災機制:面對急降雨所帶來的淹水問題,如何提昇社區抗災與保水能力

  1. 在既有排水及滯洪池的規劃外,應規劃分區小型滯洪池、雨水貯留運用系統
  2. 家戶中水運用的規劃

三、水資源的循環與利用:社區內污水、排水系統的改善與規劃

  1. 社區分區污水處理以挹注景美溪水量的可能性
  2. 社區排水系統改善淹水的規劃

n   開場說明:鄭秀娟/臺北市文山社區大學校長

我們對於政策的想像,不會只是要解決眼前的問題而已,還包括未來的規劃。文山社大近三年來推動「文山水岸」,我們一直在關注文山區的水域環境。今年幾次強颱,文山區都面臨到停水、淹水的問題。社大在十月份邀請到六位里長來討論,了解在地社區關心的議題,大家都希望景美溪有好的親水環境,但先決條件是社區內不要淹水,今天也邀請到市府相關局處來討論像排水系統的問題。另外如果河川缺水易產生異味,所以是否可採用區域性污水處理,讓水回到景美溪或萬盛溪。此外由於氣候變遷造成的急降雨、糧食不足,或眼前面臨的淹水,都希望不只是解決現在的問題,還能改善河川整體流域,使大家有更好的居住與生活品質。

n   主題引言:劉柏宏/中華民國景觀學會理事長

各位好,我先由比較大的架構來談,再進入到文山區的討論。台北市現在規劃2050年的願景,我之前也幫新北市做2030的規劃。不論是2030或2050,應該是大家的願景,須要眾人一起討論。面對未來,我們的挑戰是全球氣候變遷。對於水的規劃,舊的做法是分段治理,現在新的思惟是流域分項;以排水為主導的工程設計、水循環、築堤束水、水土分治等過去的做法,現在都必須以資源整合的概念來討論。很多國家現在不提築堤,而是談健全的水環境系統,文山區的規劃也應該如此。

目前我們面對的課題,一是都市抗災能力不足,二是水土分治,三是河川環境應整體考量,須具備小系統的概念,四是水循環系統,最後是要有更多公共參與,理想才能落實。面對這五項課題的對策分別是:一、打造安全宜居城市,不管是台北或新北都有相關的委員會,應建立平台加強民眾參與;二、結合土地永續管理,依上中下游的水文特性來制定國土規劃與都市計劃;三、結合生態景觀面向做整體規劃;四、健康的水循環、水資源與水汙染防治必須整合思考,採用中水再利用等策略讓民眾合理用水;五、提升民眾對於水環境的認知。透過教育宣導、親水環境營造、防救災體系、土地永續管理以及水資源循環系統建立等,建構安全、永續、幸福的大河城市。從上游的水土保持,到中下游的中水利用系統或入堤方式改善,這些都是我們要做的工作,希望民眾有舒服的親水環境,動植物有好的生長空間,這是我們的核心價值。

這是我們初步建構的文山與水。山有蟾蜍山、仙跡岩、南港山系、二格山系,水有景美溪,這些是建構文山區的重要地理元素。近年由於氣候變遷,產生很多水土保持的問題。一是面臨豪雨的洪氾衝搫;二是因暴雨造成土石流與山崩;三是急降雨導致瞬間排水不良;四是大量建案開發是否加以控管。現在科學研究可利用政府GIS的資料,看出順向坡與土石流等危機。這幾次颱風像師大分部、萬盛溪、木柵公園、景文高中等都有淹水潛勢狀況,我們要設法面對。空間不是單獨存在的,所以我們做了山系自然環境的縫合,有四大分區與三大生態系統策略,也就是生態綠手指的概念。

以保護生態系統的概念。進入社區後就可以從小而大建構起綠帶串聯。都市里山學的建構,文山區正是最好的地點;透過統整生態保護或觀光等區域,盤點各種行動計劃與設定目標;改善現有公園的水路系統、萬盛溪與瑠公圳等舊有水路開蓋等,這些都是我們未來的願景。改善策略與方法包括加強雨水集水設施、綠地保水、回復自然與生態並降低雨水逕流量、跨域治理等,以及在地文化知識的推廣,這也是環境教育的核心價值。

n   主題與談:李慶鋒/台北市議員

我簡短與各位分享有三個部分。第一是大河願景,第二是政府各局處對於水環境的治理政策,第三是公眾參與。大河的願景不應是單純浪漫的懷想或擁有無後顧之憂的親水環境,文山區以前從不淹水的地方現在都淹水了,所以大河願景的形塑,由生活面切入與安全考量是必要的。要兼顧安全與環境永續,有的面向可能須要妥協,這也須要大家來凝聚共識。

第二是市府相關的政策與預算。不論是透水舖面、雨水撲滿或滯洪池等,公部門近年都有在進行。考量民眾生命財產安全,可以進行的硬體工程我們儘量努力。但我們要意識到工程的侷限,大家要有心理準備,也就是文山區適度的淹水恐怕會成為常態。此外,我想特別提到參與式預算,劉老師提到的治水委員會,市長今年指示裁撤並將各項問題回歸到各局處。我之前質詢時提醒過市長,相關的預算執行應積極運用參與式預算的程序,反映在各局處的規劃作業或工作項目來推動;但現有預算裡以工程項目居多,缺乏社區營造的面向,希望未來可以再強化。

第三是公眾參與的部分,文山社大鄭校長多年來已經做了很多,現在構想是否可以再現過去的意象,但是這需要民眾一起幫忙。社大與里長扮演很重要的角色,政策執行上需要有資源支持。不管是多大尺度,集眾人之力進行大的環境翻轉,或是透過有限的資源,針對安全或生態面向,先找出幾個點來做,同時讓學生也可以參與,累積對於水環境的理解,都有助於我們面對未來氣候變遷的問題。

n   主題與談:陳世浩處長/台北市政府工務局水利處

水利處最主要的職責是防洪與排水。防洪的部份,其實景美溪的堤防已經做的差不多了。早期歐晉德擔任副市長時,我們在萬福橋上游做的是「零方案」,此外其他地方在納莉颱風後,堤防全部都加高了。排水的部份,今年七月到九月的強颱,讓很多不淹水的地區竟都淹水了。台北市的總合治水推動委員會,前後共推動了九年,今年業務再度回到局裡,變成常態性的推動。

關於水岸景觀營造這四項議題,營造親水環境很好,但由於急降雨的緣故,景美溪暴漲的特別快,甚至達二級警戒。基於安全考量,所以不敢冒然規劃河岸親水。除了橡皮壩和攔河堰以外,我們是否有其他選項?全年的排洪或颱風不會超過25天,其他時間民眾還是希望親近大自然,所以如果我們放石塊或泥土墩,水位就不會太高、魚蝦棲息的空間也多;但是若遇強颱會被沖掉,所以我們正在研究防洪與生態間的平衡點。大家都很關心硬體設施的營造,我們也很願意與大家討論。

水利處目前沒有規劃參與式預算,是因為處內的同仁還不熟悉,但我們還是可以做事。屬於文化意象、在地記憶的部份,我們也願意與大家共同來討論與學習。景美溪的願景可以有大小之分,如果和指南溪相比,或許又有不同思維;在地里長給我們的意見也會配合辦理。

n   主題與談:張郁慧處長/台北市政府工務局公園處

今日論壇與公園處有關的題目為水岸景觀營造與社區抗災機制。我們很認同透過社區營造的方式來推動。針對第一項議題景美溪舊址的部份,民政局每年編列5200萬進行三至五座公園更新,所有公園輪完一次才會再有機會。因此個人認為契機是推動參與式預算。可以由里辦公室提案,或是透過說明會由下而上集合大家的意見,民間團體也可以提案。

第二項議題,因應極端氣候已積極推動雨水貯留(如人工溼地、滯洪池等),在不影響現有綠地使用狀況下也廣設雨水撲滿,到目前有250噸的容量。透水舖面的部分,因為綠地不一定易透水,除了土壤改良,我們也採用不同工法的舖面,並追踪透水的效果。

舊河道開蓋的部份,陽明公園已經成功了,我們希望瑠公圳也可以打開。針對水環境的治理,最大的力量還是來自於民間,很多末端問題都要透過由下而上的機制,因此也呼籲請大家共同來努力。

n   主題與談:陳永輝處長/ 台北市政府工務局衛工處

今天要向各位報告的內容大致分成四個部份。首先,大台北的污水系統是集中式的系統處理,台北市是集中在迪化污水處理廠,採分散區域收集,文山區目前的接管率較低,但為了方便污水下水道及化糞池的檢查工作,台北市下水道設施的工法會有所改變。此外後巷違章建築拆除的問題,由於下水道的改建可同時做後巷美化,雖然文山區建設較晚,但後巷美化的興建工程是比較多的。

第二,大台北的污水都集中到八里處理。理論上污水不排入河川可減輕河川負擔,但造成河川基流量減少,所以要改用分散式處理,也就是就地處理,可惜執行面有困難,因為台北市要找到適當地點非常困難。鄭校長提到污水淨化後能否回到萬盛溪。我會請處內同仁評估是否可行。

第三,先前所提礫間處理與污水處理不大相同。礫間主要針對尚未接管集中處理的污水,藉由礫間處理降低濃度後再流入河川。新北市的溼地面積大,如果各位有發現大面積的合適地點也請通報。

最後,暴雨時管線的流量是平常的兩倍到三倍。雨水會流到污水下水道,一是因為管線施工不良,或是民眾將雨水接到污水系統。我們不希望雨水進入污水管線,市府可以協助管線另接;低窪地區市府也會另外安置處理。

n   主題與談:黃培堯/景華里里長

今年蘇迪勒颱風里民們都很痛苦,光是推機車就很傷心。民國73年水災,光華新村就淹過、97年淹過、今年6月也淹,但淹得快也退得快。我與居民跑去涵洞敲通,但是後來水又淹起來,表示不只是涵洞塞住垃圾的問題。有的民眾損失幾百萬,身為里長不知如何對里民們解釋。張處長,景華街三樓高的樹至今尚未處理。陳處長,綠美化後的防火巷,可否請施工廠商多用心。瑠公圳在景華里的舊河道,我們已經有請水利處來勘察並規劃進行修復,謝謝。

n   主題與談:梁蔭民/水患治理監督聯盟

我想談的是人心的改變。劉理事長提到韌性城市的規劃,但人心若能改變,很多事情也會隨之改變。颱風過後大家都在罵人,柯市長也說新店溪上游水土保持沒做好;事實上目前新店溪上游都是原始林,沒有水土保持的問題。早年颱風來時,大家做的第一件事是什麼?儲水。我們現在把這個生存機制丟失了。假如水濁了,停水會有問題嗎?事實上現大家都有水塔,大家拿出以前的生存的方法,其實沒有什麼問題。市長應該要告訴大家如何觀念改變。

議員說淹水可能是常態。我們投資在相關設施已經很高了,到什麼標準才OK?這次烏來淹水,因為福山雨量400多公厘;一年的雨量不管下在哪裡,哪裡就倒楣。像這種瞬間大雨,我們自己是不是作好準備。假如我們有所體會就可以避免損失。如果還是用過去的方法,一定會損失。所以假如大家有反省的話,你知道公部門做的事,你會感謝他。不了解的話,你會覺得公部門做的永遠都不夠。在這樣的情況下我們自己要改變,不然政府投入再多資金也難以避災。

n   主題與談:鄢健民/文山安全社區暨健康城市促進會總幹事

水是生命之源,我們要尊重自然,原來是水路的地方,人就不要去住,我們要打破人定勝天的想法。上次開會提到2030年人口減少,很多地方會還給大自然,而不是與自然抗爭。我們與企業合作一日志工,也會講述景美溪的前世今生,我們破壞了原始的風水環境,所以我們要從過去的歷史標定,讓民眾知道以前的面貌。現在資訊發達,但大家知識仍貧乏。我們要由知識面了解哪些是對的事、對的行為;有對的認知,才有力量去改變,而不是人云亦云。

n   主題與談:陳建志/景美溪守護聯盟

我簡單做幾項分享,是期待未來景美溪未來能提出雙北的共構舞台。景美溪橫越兩市。未來景美溪不管防洪或是生態面,除了台北市的努力之外,也特別要與深坑共同做污染的改善。較獨特的是我們可以看到景美溪河道裡有輪胎,因為在石碇上游景美溪畔有養豬場,他們會用輪胎壓在屋頂上,排到溪裡很簡單。所以解決問題須要雙北共同合作。另外是不管民間或官方,對於流域我們還是有很多不了解的,在景美溪也許可以有了解流域課題的中心。如果有學習中心作動態的呈現,會有助於民眾了解公部門的建設以及過去的人文歷史,期待未來能朝向公私協力的合作。

n   綜合座談及討論

問題一:我是社大學生,看到題目我就想到,我們唸的歷史地理都與人文發展有關。為何今日未請人文相關局處。世界上所有的古文明都是源起於大河流域,今日文化局或觀光傳播局處未到場,無法詢問。但想請問劉柏宏老師,文山區真的很醜,景觀要如何建設?謝謝。

問題二:提醒各位處長,文山區恆光橋右岸有種樹,風一旦吹倒,堤就有缺口。若干年前,我曾寫信給市府,但現在樹愈長愈大,希望水利處注意到這個潛在的危機。


問題三(書面意見):打造景美溪河岸親水公園不一定需以攔壩方式維持親水環境,若將部分河道中段河床降低(如下圖),保持溪水流動,這樣即使在枯水期間,也還有一定深度的親水環境,並能留住河道中泥沙,利於集中清理。

      景美溪河床改善示意圖(黃中培先生手繪)

景美溪河床改善示意圖

    我常騎自行車在景美溪提外自行車道上,今年蘇迪勒颱風溪水暴漲,市府外包清理提外災後工程,處理了枯枝雜草外,沿自行車道邊堆出一座座數量驚人的小土山,工程車來回穿梭在自行車道上載運,雨後濘泥不堪更增添了危險性。一個多月後終於清理完畢,緊接著杜鵑颱風來襲,景美溪再次暴漲,沖積土堆的規模更大,清理工程又週而複始。

    天災無法避免,但同樣的工程一樣的施工費,如果能在枯水期將河床中的淤泥安排有計劃的清理(但上游部分需新北市配合),河道乾淨暢流才有降低河堤的可能性,進一步美化景美溪河岸親水環境就能長久。

黃逢廣/景慶里里長:文山區最早從溪口街開始發展,是人文薈萃的地方。所以我很期待渡船頭的實踐。景美溪的大河願景,與新店溪的交會口,不知市長是否有去看過。希望主辦單位去現場看。

陳世浩/台北市政府工務局水利處處長:堤內/外的區分,人住在堤內,溪是堤外。景美溪有很多是土堤,堤外坡不准種樹,堤內坡有種樹,但樹不是水利處種的。堤內坡種的樹請公部門砍除也行,但會造成民怨。如果會影響到堤防安全,我們就一定會做處理。

李慶鋒/台北市議員:文化意象須要重建,因為我們不了解過去在地記憶。我們會邀文化相關部門一起來做。第二是人為營造,如果打開舊河道,未來也可以做環境教育。我們現在與景美溪不親,因為飽受淹水之苦,所以要解決問題。

鄭秀娟/臺北市文山社區大學校長:文山區有各項優質的地理條件,在地居民在生活裡才是主角,我們要如何落實公民的力量與公部門好好談,我們可以做為有能力的官員的後盾。今天議題從淹水到水環境與生態,我們要設法與水共存,也謝謝三位處長、議員與各位的參與。

閱讀 4721 次數 最後修改於 週一, 16 July 2018 23: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