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0月23日

出土石器立碑 明討論可行性

出土石器立碑 明討論可行性

【聯合報╱記者錢震宇/台北報導】2009.08.20 03:43 am

台北市文山社區大學學員鄭景隆75年曾在興隆路一帶(舊十五份地區)挖掘出土石器,經確認為新石器時代晚期遺物「巴圖」、「網墜」。文山社大今年4月發起連署,希望在石器出土的景美運動公園設立「十五份遺址巴圖網墜紀念碑」。

市議員李文英表示,市府文化局身為文化古蹟保存主管機關,對於立碑一事責無旁貸,怎麼反讓毫無任何資源的民眾進行民間動員?她要求文化局積極介入,並以公民參與模式共同擘劃十五份遺址未來願景。


文化局二科科長鄧文宗表示,96年9月7日文化局曾邀集專家學者現地會勘,學者認為該遺址位置無法確認,且後來改建為公園,經過擾動且有覆土,無法定為遺址。至於立碑若公園處同意,文化局樂觀其成。

鄧文宗說,景美運動公園原址為「義芳化工廠」,因土壤汞汙染事件進行整治,並由環保局監督於92年8月完成。文化局明天將召開公聽會,與社大討論立碑可行性。

根據文山社大資料,所挖出的石器包括6件「巴圖」,可能是祭祀用或是神的兵器、權杖;19件「網墜」是綁在漁網增加重力好拋網捕魚,出土文物經中研院學者確認。

【2009/08/20 聯合報】

20090819

十五份遺址見證台北盆地史前文化,李文英要求市府撰文立碑紀錄出土過程。

台北市文山社區大學學員鄭景隆在1986年植樹節於興隆路一帶(舊十五份地區)所挖掘出之石器,業經黃士強(台灣大學人類學系)、劉益昌(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所)、李乾朗(台北大學民俗藝術研究所)等學者於20079月親臨挖掘現場,確認該批石器乃為新石器時代晚期之六件「巴圖」(圖一,可能是祭祀用,或說是神的兵器、權杖)及十九件「網墜」(圖二,綁在漁網增加重力好拋網捕魚)。透過文山社區大學師生的努力,整個考古過程除了拍攝成紀錄片以玆見證之外,文化局也在2008年補助經費辦理相關成果發表活動。 

(本文照片由文山社大十五份研究社提供)

今年四月份,文山社區大學十五份研究社更在網路發動連署,希望在石器出土的景美運動公園設立「十五份遺址巴圖網墜紀念碑」,重現文化遺址對地區的重要。  台北市議員李文英表示,她在六月獲知此事之後,認為文化局身為文化古蹟保存主管機關,對於立碑一事責無旁貸,怎麼反而讓毫無任何資源的民眾自力救濟式的進行民間動員?於是發出書面質詢,要求文化局積極介入十五份遺址發現之後續,並以公民參與的模式共同擘劃十五份遺址的未來遠景。李文英指出,文化局十五份遺址除了將文山地區民眾的歷史感拉到兩千多年前的新石器時代之外,也更進一步揭開台北盆地的前世今生之謎,為城市發展的來龍去脈增添一道神秘的風韻。遺址發現過程中除了有社區居民鍥而不捨追本溯源過程中的辛勞與喜悅,更有許多跨越時空的對話與想像。 不過李文英抨擊文化局進度慢如牛步,原先預計七月底前召開的立碑審查會議幾經拖延經她催促才決定 八月七日 召開,結果當天又恰巧遇上莫拉克颱風來襲。文化局二科表示,有關十五份遺址所在之文山景美十九號公園用地,20012003年之間曾因土壤汞污染進行整治,地層已經擾動。文化局在200797邀請專家學者勘查,並未發現其他遺物或文化層,亦無法判定遺址存在之分布範圍,故暫無列冊追蹤。關於立碑紀念說明部份,文化局已確認本月21日下午邀集相關文資委員與市府單位,共同和文山社區大學討論撰文立碑可行性。

最後修改於 週三, 09 September 2015 22:21

媒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