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0月31日

景美的歷史建築—賴氏萬壽塔

 

景美的歷史建築賴氏萬壽塔

在景美十一號公墓(福興公墓)現為公園預定地,墳墓拆遷工程原預定2007年初動工,但因有一墓塔--賴氏萬壽塔深具特色,台北市文化局曾於2006年六月召開古蹟審議會議,審議委員認為,賴氏萬壽塔形制特殊,具民俗意義,但不具歷史價值,因此不指定古蹟、不登錄歷史建物,委員曾建議遷移到他處,但因占地廣大,不易找到適合地點,因此決議將墓塔及周邊地形環境,加以測繪保存。後經文史工作者鄭遠祥向市議員李慶元陳情,希望保留墓區內的「賴氏萬壽塔」,經市議員李慶元協同市府殯葬管理處、公園處和文化局等人員前往會勘,要求應暫緩拆遷,重新啟動古蹟審議會議,由鄭遠祥先生提供研究論文的新事證,以供討論是否有重作審議之必要。歷經波折,終於在2008年9月15日依文化資產保存法,將賴氏萬壽塔」列為歷史建築,也為文山區再添一筆文化資產。

景美賴氏萬壽塔坐落於興隆路二段203108號對面,從位於路旁的墓塚外圍,即可看見賴姓的標示,為1940年大稻埕賴氏興建,作為祖塔之用。墓塔在一棵榕樹下,就在排水溝上方的墓塔入口,設有階梯,在入口處左側造墓者為防止後人破壞,特別設置石碑警告,刻著「來觀者得利回家平安、來損者得病回家絕亡」,以嚇阻意圖破壞者。拾階而上,在右側即可看到以混泥土塑造的獅子頭造型,盤據在墓塔上方。

根據台北市文化局網站有關此一歷史建築之說明,賴氏墓塔為1940年大稻埕賴氏興建作為祖塔之用,為地面墓室建築,墓葬區呈階梯式,前面有三壙供棺葬之用,後方有揀骨吉葬之用,墓室內兼具凶葬、吉葬,在臺灣極為少見,具稀少性及民俗文化價值。墓塔的結構特殊,前有吉獸,中上有葫蘆,其他有南瓜和螺形等,充分代表吉祥意義。

研究墳墓多年的文史工作者鄭遠祥表示,景美福興路底芬蘭山區的幾百座墓塚中,當屬這座最有特色,在台灣、中國與日本研究民俗與葬式的學術圈鼎鼎有名。鄭遠祥指出,「賴氏萬壽塔」興建於1940年,應是在黑潮文化圈內彼此文化交融下的墓塔,極有可能是北台灣唯一一座擁有沖繩葬式特色的家族墓塔。墓塔佔地約三十坪,屬於大型墳墓,前方墓頂混凝土獅子頭塑像,以獅鼻作通氣孔的設計,可能來自沖繩家宅屋瓦上的風獅爺,開門且無墓碑的特徵,也與沖繩雷同。後方的屋頂具有台灣攢尖墓塔的原型,墓塔的後方尖端部分為葫蘆型,葫蘆象徵匯聚天地之氣,屋頂上方接近頂端的琉璃磚為綠色、末端為紅色,具有象徵「煉丹」的風水元素,攢尖屋頂上的屋頂面的洗石子飾面與兩側落水口,也蘊含傳統風水意象,極可能是台灣攢尖屋頂墓塔的始祖。墓塔建材用料精美,工法亦頗精良,值得保存。

在傳統觀念中,公墓陰森避免接近,但經由賴氏萬壽塔列為歷史建築,且坐落於未來的公園中,如此可因容易接觸,而能進一步了解墓葬文化,進而減少對死亡的恐懼,也是生命教育的好教材。

鳥瞰賴氏萬壽塔(照片來源:台北市文化局網站文山區的歷史建築)

賴氏萬壽塔入口警語碑文

閱讀 7432 次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