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0月31日

景美的舊地名

萬盛庒的舊地名

●頂公館:位於萬福國小與羅斯福路五段之間的公館街,為景美較早開發的地區,早期居民已姓許居多,目前仍存有一條紅磚老屋的小巷。在公館街上有「頂公館福德宮」,供奉土地公,已與兩棟公寓緊緊相鄰。

●半路店:位於汀州路四段23巷師大分部左前方附近,位居頂公館(公館街)與下公館(羅斯福路四段119巷)的半路上,因路旁有兩三家店舖而取名為「半路店」,以前是萬新鐵路的舊路。在此地建有「公館福德宮」,供奉土地公。

●番婆厝:位於羅斯福路五段211巷萬隆集應廟一帶,因開墾之初,有一原住民老婆婆在此地居住,遂以「番婆厝」為地名。又十五分庒盛產鳳梨,小販經「七十二階」將鳳梨挑至萬盛庄番婆厝、三塊厝一帶販賣,故此地附近的市集稱為「鳳梨店仔」。

●溪洲仔:新店溪中兩塊沙洲,其中下溪洲有部分與景美相連,有一分支溪流將之隔成半島狀,後因近河床的溪水乾凅,遂成為新生地(在今師大分部一帶),取名為「溪洲仔」。

●當門頭:位於萬盛街與羅斯福路五段交口一帶,因瑠公圳在此設第二水閘,以調節水量,閩南語稱水閘為「當門(斗門)」,故稱此地為「當門頭」。

●挖仔內:在今萬盛街一帶,老住戶大都是林口庒(公館、水源地一帶)移入開墾的周氏家族,日治時期此地設有「挖仔內保」(保等同現今的里)。萬盛街為原來瑠公圳的舊圳路,在挖仔內設有小木枧橫跨溪流,將水送往公館。因此地處於瑠公圳轉彎前的內側,故名(閩南語發音為彎仔內)。

●王五常:在今志清國小附近,清朝時有一王姓人家開墾致富,育有五子,分別以「仁、義、禮、智、信」為五房的代稱,鄉民遂以「王五常」稱呼此地。

●溪仔口:在今萬慶巖清水祖師廟一帶,因位於景美溪與新店溪交口,故稱「溪仔口」。乾隆初年,高張林三姓由此渡口登岸開墾,為景美較早開發繁榮的地方。後因河道淤積,渡口改由景美街口的「枧腳潭」上岸,溪仔口就逐漸沒落。

●頂街、下街:景美街舊稱「景尾街」,原為瑠公圳舊圳路,1909年(明治42年)瑠公圳改行景文街,遂將景尾街圳路填平。1919年(大正8年)於景尾街設景尾公有市場,位於舊市場豬肉攤以南到溪邊稱「頂街」,為早期最熱鬧的街道,而豬肉攤以北稱「下街」。後因河道廢弛,萬新鐵路及公路相繼開通,下街逐漸聚集人口,形成今日下街比頂街熱鬧的景況。

●石門:為於景興路與木柵路交口一帶,原為景美山的崙背,因開設霧裡薛圳,自鯉魚山引霧裡薛溪(景美溪舊名)灌溉台北西區一帶農田,圳路於此鑿石通水,故稱此地為「石門」。

●圳後:在今景後街一帶,因為於霧裡薛圳的後方,故稱。昔日稱瑠公圳為「前圳」,霧裡薛圳為「後圳」。景後街原為霧裡薛圳舊圳路,1907年日本政府將霧裡薛圳納入瑠公圳公共埤圳組合系統而廢圳。

三塊厝:在今景隆街變電所一帶,昔日福建安溪縣積德鄉人林新起與周、陳兩姓至此開墾並築屋而居,故名。

●竹圍仔內:在景美國小南側,靠近景美溪的地方,因河邊種植竹子當圍籬,故名。為景美集應廟於1860年(清咸豐十年)時最早建廟的廟址所在,現為規劃完善的河濱公園。

 

興福庄(十五分庒)的舊地名

 

    十五分口

 

十五分庄入口處,在十五分火車站往內靠今景隆街一帶。

    十五分
十五分庄的中心位置周圍,在今興隆路二段一帶。

    十五分內
十五分庄村落的內側,在今興隆路三段與興德路交口往內一帶。

    三塊厝
在今景隆街變電所一帶,昔日福建安溪縣積德鄉人林新起與周、陳兩姓至此開墾並築屋而居,故名。

    橋頭
昔日在興隆路一、二段交界處(在今聖安宮前)有小溪流過,在此有一便橋,故稱地名為橋頭。

    土地公坡
在今福興路興隆國小對面一帶,因有一土地公廟(今名福興宮)及其後方有一小山坡,故名。

    湖仔內
在今福興路興福國中一帶,因位於盆地內側而名(閩南語稱盆地為「湖」)。

    七十二階
在今興福國中對面福興路九十五巷底的山坡上,是昔日由十五分庄通往萬盛庄的捷徑,因兩庄交界處舖有七十二級台階,故名。

    中瓦厝
在今興隆路三段與興德路口附近,昔日其週遭大都為茅草屋,因有一屋屋頂覆蓋瓦片且位於路中央,故名。

    蜈蚣牙
在今中國科技大學往內側一帶,因附近山勢如蜈蚣吐牙,故名。

    炭窯(坑)
在興隆路三段行政院海洋巡防署後方,因昔日有人在此興窯製炭,故名。在日治時期的台灣堡圖即標有「炭窯坑」之地名,為當時長興煤礦(後更名為新益煤礦)所在地。

    耙形
位於今興隆市場後方,因其山勢如耕田用的耙,故名。許氏宗祠建於今興隆市場左後方的山腳下。

    獅形
位於今興隆公園靠王者鄉大廈的後方,因其山勢如獅之形貌,故名。昔日此地為劉厝所在地。

    虎形
位於今興隆國小後方,因其山勢如虎之形貌,故名。昔日當地居民以蘇、高兩姓為多。

    猴形
位於今公訓中心下方的興德路旁,因其山勢如猴之形貌,故名。昔日此地最初為高姓人家所居。

    貢生坳
位於猴形山區,有許多低漥小山谷,昔日因其地為周貢生所有,故稱貢生坳。

    楊厝
位於今興德國小右方,居民以楊姓為主,故名。

    翁厝
位於今福興路九十五巷內,居民以翁姓為主,故名。

    頂厝許
位於今景華街二一六巷內一帶,居民以許標性的後代為主。

●下厝許
位於今興隆路二段二十二巷內會元洞清水祖師廟前方一帶,居民以許標重的後代為主。

 

閱讀 7116 次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