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09月24日

景美古今地形及道路的變遷

景美古今地形及道路的變遷

     由日治時期的瑠公圳圳路圖,與現今路街圖比對,非常難以辨識兩張地圖是在描繪同一地區;但由原始的山丘地形與路邊鑿痕,仍可以將之對照連結。

     1950年代景美還是一個半封閉的區域,地形上屬於三面環山、西向景美溪及新店溪的谷地,還有小溪流貫其中,流入新店溪中。當時對外的交通,主要靠萬新鐵路與公館與新店連結(由今羅斯福路六段通五段接150巷至汀州路三段到萬華);另由景美火車站(今車前路與羅斯福路六段交口),以台車(又稱輕便車或五分車)經木柵(今木柵路一段至五段)與深坑、石碇接連。而內部的運輸,則由萬隆火車站(原稱十五分火車站,在今景隆街與羅斯福路五段交口)以輕便車沿今景隆街及興隆路二段三段,將景美山區礦場的煤礦,運送至萬新鐵路上萬隆火車站的堆煤場。除此之外,皆以山丘與外界阻隔。而三面的山丘,由萬盛街與羅斯福路交口的蟾蜍山(又稱內埔山)與公館相隔,山丘向東往南延伸,依序為興福山(公墓)、芳蘭山(公墓)、中埔山(又稱十五分後山、標高139米,辛亥隧道貫穿其中)、中埔山東峰(標高145)140高地(萬芳社區)、興隆山(社區沿山而建、標高118)、馬明潭山(社區沿山而建、標高110)、景美山(又稱溪仔口山、標高143)、接圳後山(標高77)至景美溪。由中永和往景美山看,山勢有如一條龍,龍頭向著景美溪,是一極佳的風水地形。

     後來陸續開通的道路,分別是:

()將原來萬新鐵路廢除併入原來的公路,拓寬為羅斯福路五段六段,並興建鳴遠橋與新店相通。

()將原來往石碇的台車線,擴寬為木柵路一段至五段。

()拆除水路並輸的瑠公橋,新建景美橋,並在瑠公圳廢除後,拓寬為景文街。

()新闢興隆路一段,接景隆街而來的原來台車線(興隆路二三段),至再興中小學前,剷平山丘接木柵路。

()由辛亥路四段開通中埔山的辛亥隧道,經貫穿景美山的懷恩隧道,接木柵路。

()由警察學校旁,剷平140高地及興隆山為萬芳路,與木柵路相通。

()由興隆路一二段交口,新開闢景興路,直通至圳後山山邊接木柵路。

景美許多現今道路,是剷平緩坡山丘而拓寬或新闢,由許多道路路邊都有檔土牆的工程,可為證明。而景美地區的聯外道路,大都可連接上木柵路,如景文街、景興路、辛亥路六段、興隆路四段、萬芳路等,相當特別。

     在景美區域內的舊道路,大部分成彎曲現象,而且越早的道路越窄越彎,如三福街、景美街、萬慶街、公館街內、興隆路二三段、福興路、興德路等,都是地區發展的見證。

  

閱讀 5931 次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