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史

文史

近年來,由於累積了「文山學」多學期的專題式課程經驗、環境與社區學程多年的做中學公民參與成果,加上核災、震災、石油與糧食自主危機、食物安全危機、高齡社會等等課題接踵而來,文山社大與社區共學社群組織意識到該是建構文山學、累積地方知識力量與擴大公民參與力量的時候了。
(景美集應廟舉辦文昌帝君法會) 在傳統廟宇皆以諧音來暗喻吉祥的意涵,如廟有龍柱表示此廟有龍,意喻此廟很靈 (龍與靈河洛話同音) ;以螭虎圍成香爐稱螭虎爐,意喻祈福祿(河洛話);以四隻蝙蝠來表示賜福,以「旗球戟磬」暗喻「祈求吉慶」;又以「摸獅頭會出頭、摸獅尾剩家伙、摸篩獅嘴大富貴、摸獅耳吃百二」(河洛話)等等吉祥語,無非讓信眾入廟參拜時,能得到吉祥的祝福。 在祭祀時,也會以諧音的供品來討個吉利。景美集應廟在日前(國曆六月二日、農曆閏四月十三日)為考生舉辦祈求考運亨通的文昌帝君法會,廟方為參加祈福的考生準備一套祭祀供用,內容有文昌金、文昌符、考試文具、青蔥、蘿蔔(菜頭) 、包子、粽子、水及與文昌帝君對話的香讚祝文,法會也請誦經團來誦經祈福。準備的供品中蔥表示聰明,菜頭表示好彩頭,包子粽子表示包中,水表示文思泉湧;文昌符佩戴身上,考試時使用加持過的考試文具,保祐考試能順利好運。景美集應廟也為考生準備「及第鑼」及「文昌筆」,讓考生摸「文昌筆」能「妙筆生花智慧開」,敲「及第鑼」能「聲達天聽夢成真」,考慮真是週到,足感心。 有關祭祀文昌帝君的供品,仿間也還有準備其它祭品,如芹菜(表示勤勞、勤奮)、糕餅類(表示步步高升)、蒜頭(表示精於計算)、竹筍(表示順利、出一節高一節)、發糕粽子(表示高中)、桂花(表示富貴榮華)、油一瓶(表示加油)等,都是是出於諧音的吉祥暗喻;有人甚至說帶回去的蔥、芹菜、蘿蔔不要和丸子、蛋一起煮,免得"完蛋"。 其實到廟宇參拜,大抵是祈求心靈平靜,只要心誠則靈。有關吉祥的暗喻,主要目的也是讓參拜者心理得到安定,能心無旁騖的專注努力來解決問題。有道是:「天助自助者」,總要自己努力才能得到天神來暗助一臂之力吧!俗話也說:「盡人事、聽天命」,凡事自己盡全力而為,結果就坦然接受天命的安排了。至於準備甚麼供品?只要讓自己覺得心安就可以了。 (敲及第鑼及摸文昌筆)
分享在我的 Facebook 分享在我的 Plurk 分享在我的即時通 上圖:禮斗法會中舉辦普施祭典 集應廟禮斗法會 在景美有一些廟宇會定時舉辦禮斗法會(或稱拜斗),如景美集應廟、仙跡巖廟、景美福興宮等。禮斗法會是道教廟宇重要的祭典活動,如同點光明燈、文昌燈、財神燈及安太歲,一方面滿足善男信女有消災、祭改、祈福的需求,一方面也增加廟方收入,以維持廟宇日常運作。 根據「道教全球資訊網」有關禮斗法會的說明如下: 「各宮廟舉辦祈安植福禮斗法會,其主要目的是:凡人在世,在三光之下難無褻瀆愆尤,身處五濁之中難免招障過咎,而星辰不順,運限乖鈍,恐惡星照命,慮災禍相刑,為此,虔誠禮斗,祈求上蒼賜福;吉星高照於身宮,瑞氣長環於命座,逢凶化吉,以暗易明,元辰光彩壽算延長,平安吉祥。禮斗就是祭拜斗燈。斗的意義,依一般說法系指「星斗」,斗內有燈,等於星光閃耀;天上群星皆屬「斗部」,人之十二元辰所屬,故或稱「元辰燈」,則在命根的象徵,祈之得福。民間俗信「北斗解厄、南斗延壽」。自古以來,人們普遍重視拜斗。」 景美集應廟於壬辰年農曆正月三十(國曆二月21日)、二月初一、二月初二,一連三天舉辦保儀尊王禮斗法會,其法會通知載明舉辦活動原由及其意涵:「為恭祝本廟主神保儀尊王聖誕千秋,擇於壬辰年農曆三十日至二月初二日止,啟建三天禮斗法會,祈求風調雨順,國泰民安,工商發展,地方安寧,社會祥和。法會期間,依照科儀,誦經禮懺外,並設有禮斗,為善信登疏祈禱,伏冀神澤廣被,納福迎祥,敬請本廟信徒,及諸位善信大德踴躍報名參加,共襄盛舉,如欲參加大德,請親自提早自本廟報名登記家族丁口,以便入疏安斗。」 集應廟的禮斗法會斗名共分成二十八類,分別是:保斗主儀尊王總斗主、保儀尊王副總斗主、玉皇上帝斗主、圓明斗主、天官大帝斗主、地官大帝斗主、水官大帝、中斗斗主、東斗斗主、南斗斗主、西斗斗主、北斗斗主、林ㄤ媽斗主、大德禪師斗主、保儀大夫斗主、玄天上帝斗主、孚祐帝君斗主、盤古帝王斗主、五谷先帝斗主、天上聖母斗主、觀音佛祖斗主、關聖帝君斗主、清水祖師斗主、文昌帝君斗主、中壇元帥斗主、五路財神斗主、福德正神斗主、平安福壽斗主。這些斗主大多是集應廟恭奉的神明及附近廟宇恭奉的神明,善信可依自己的職業、本命或偏好選擇適合的斗主,但總斗主兼主祭,需擲茭決定。法斗禮會的日成為,正月三十日上午卯時(五點到七點)發表開斗燈,全日誦經;二月初一日全日誦經;二月初二日上午九點拜天公,十時祝壽,下午一時普施,五時圓滿謝斗。 在最後一日下午一點的普施,請法師們進行普施誦經儀式,並設供桌三排,中間是奉請南無蕉面大士菩薩,右邊是奉請禮斗各姓門中歷代先靈,左邊是奉請本境轄內有祀無祀男女孤魂等靈,充滿普渡眾生的人道關懷。 上圖:普施儀式現場 上圖:中間供桌奉請南無蕉面大士菩薩…
景美順天宮 順天宮位於興隆路一段137巷86號,是一間外觀漆成大紅色的平房,外表完全沒有廟宇的任何剪黏裝飾,內部亦無任何彩繪圖案,是一座最不像廟宇的獨立廟宇。 順天宮據說是民國64年興隆公園(興隆路二段96巷)整地時,由公園預定定遷建於此,由順天宮天公爐上民國乙卯的落款,得知建廟時間是民國64年,與興隆公園設立時同年。可能是當時時間緊迫,經費不足,所以只蓋平房,並且未加以裝飾,以求省時省錢。 在順天宮的入口處矗立一座不鏽鋼牌仿,上面寫著「順天宮天上聖母」,清楚的說明順天宮是供奉天上聖母媽祖,宮內有十幾尊媽祖的金身,左右兩側有千里眼與順風耳陪祀,廟裡的左右兩邊靠牆處也各放著四尊廟會遶境的神偶。 在順天宮前方不遠處的景美運動公園內,曾經發現據今2000年前的十五分遺址遺留下來的巴圖形石器(可能是祭祀用的)及網墜(捕魚用的),因該地在開闢成景美運動公園時大肆整地,在山腳下的遺址原貌已不復見,但為了保留十五分份遺址的歷史,民希望台北市文化局能於遺址器物發現位置立碑紀念,並將景美運動公園更名為十五分遺址紀念公園。
分享在我的 Facebook 分享在我的 Plurk 分享在我的即時通 福安宮 福安宮廟址在懷恩隧道上的溪仔口山山腰上,奉祀福德正神土地公。據廟史記載,清末陳氏渡海來台,定居於仙跡岩山腰,供奉土地公於此地;後由其子孫與附近居民組織福盟,籌資興建小廟安奉。自登山步道開闢,登山者漸增,經由此登山客經常參拜,香火鼎盛,但因廟小且破舊,於是陳氏親族陳萬得先生發起重建,承蒙各界諸善信踴躍捐款建廟,遂於民國七十四年完工安座,呈現今貌。廟門入口廟名「福安宮」的匾額,為當時監察院長黃尊秋先生的題贈,門聯由當時景美地區的監察委員許炳南先生所題贈。此廟雖位處偏僻山腰,但卻有院長級的名流題字相贈,蓬璧增輝,相當特別。造訪此宮,可由興隆路二段220巷65弄(興隆公園南側)上仙跡岩步道,大約100公尺處依指示牌左轉,往三段304巷方向,步行10公尺的右方;亦可由興隆路三段304巷巷底,在興光市場後方上仙跡岩步道,約在200公尺處。
分享在我的 Facebook 分享在我的 Plurk 分享在我的即時通 紫範宮 在景興路263巷往仙跡岩方向的右側,26號即為紫範宮所在地,正殿奉祀天上聖母媽祖。在民間盛傳媽祖(俗名林默娘)保佑漁民的神蹟故事,因此台灣沿海一帶有諸多供奉媽祖的廟宇。而文山地區主要的廟宇,則以保佑先民渡海來台的福建泉州安溪的地方神祇保儀尊王、保儀大夫、及清水祖師為主;後因以務農為業,又有許多土地公廟的建立;又因仙跡岩足印的傳說,也有孚祐帝君呂洞賓的廟宇。而以媽祖為主神的廟宇並不多見,紫範宮則為景美地區民眾多元神祇信仰所需,於民國五十二年由熱心地方人士發起籌建,由雲林麥寮拱範宮分靈而來。目前紫範宮亦成為許多被信眾寄祀的多神祇廟宇,左殿供奉多尊關聖帝君,右殿則有多尊土地公,這也是紀錄景美地區由農業社會過渡到工商社會的另一現象。在農業社會年代,信眾自行在家中安設神壇,奉祀信仰的神祇;而後在工商社會年代,平房紛紛改建為公寓大廈,家中無多餘空間設置神壇,因而將原先奉祀的神祇安奉於公眾廟宇中。 欣賞紫範宮的全貌,則須再往上走五十公尺,後往下望。紫範宮開放時間只有在上午八點至十二點。
分享在我的 Facebook 分享在我的 Plurk 分享在我的即時通 公館福德宮 位於台師大公館校區左前方的汀州路四段上,原廟於百餘年前建於羅斯福路四段底,再於民國六十一年遷建於此。民國八十一年大幅翻修,並特地自中國大陸訂製石雕龍柱及壁雕裝飾,頗費心思(2010年7月遷移至羅斯福路五段42號)。公館福德宮左前方的小巷(汀州路四段23巷)為日治時期鋪設的萬新鐵路舊道(1921-1965),鐵路由萬華火車站沿汀州路一、二、三段,過基隆路後接路口小巷至此,往前直通羅斯福路五段150巷口,再由羅斯福路通往新店。 在廟前方仍有荒廢的舊建築,此地也是早期萬盛庄的聚落之一,舊稱半路店,因有幾家店舖位於頂公館(公館街)往下公館(羅斯福路四段119巷內)的半路上而名。 該廟宇因都是更新已拆除,暫時搬遷至前方羅斯福路五段路邊的民宅一樓
分享在我的 Facebook 分享在我的 Plurk 分享在我的即時通 景美義民爺廟 位於育英街17巷9弄內,在滬江中學西側圍牆邊。據說早年發生水災時,一堆屍骨集中在附近竹林旁久久不散,居民於是將之集中安葬於此,並設義民爺墓碑而建立的小廟。目前小廟的屋頂已塌陷,因無經費重建,僅增設鐵皮屋頂覆蓋勉予維持。供桌下功奉「虎爺公」,廟右前方供奉「石頭公」,左前方有多尊土地供安奉於此,為一民間屬性較為特殊的小廟。 根據耆老推論,屍骨應是清朝時期中永和住民入侵景尾打鬥後的無名屍,當時還曾在景美山的山坡上設置預警的鼓亭,用以監視並迎擊入侵的暴民。
新廟落成的進興宮 (上圖為新完工的進興宮,下圖為拆建前已有73年歷史的進興宮) 新廟落成的進興宮 2007年9月11日(農曆八月初一),景美夜市集應廟旁有一所新建土地公廟安座落成,事實上它就是原建於1934年(日治時期昭和九年)的進興宮。原廟斑駁,是景美原始廟貌保存最久的土地公廟,現在搖身一變成為景美最新的土地公廟。進興宮一直以來香火鼎盛,據說許多生意人得到庇祐而飛黃騰達,此次新建工程的經費就是由聯山開發公司捐獻。 也許原廟破舊不堪,不值得維護保存,基於安全考量及信眾發心,有需要拆除重建,但起碼也應將該廟的沿革立碑記錄,以延續進興宮的歷史,否則一座有歷史的廟宇,就此消失在時代進步的洪流及對文史保存的無知中,不禁令人唏噓不已。 分享在我的 Facebook 分享在我的 Plurk 分享在我的即時通 進興宮位為景美街、緊鄰集應廟的進興宮,建於1934年(昭和九年),奉祀福德正神土地公。建廟當時景尾街的下街仍少有人居,外地人沿著進興宮的周邊聚集,逐漸形成熱鬧的市集。
萬慶巖清水祖師廟 分享在我的 Facebook 分享在我的 Plurk 分享在我的即時通 萬慶巖清水祖師廟位於溪仔口,主祀清水祖師,為福建安溪先民為感恩隨行保護神庇祐而建廟供奉,神像由福建泉州府安溪縣清水巖奉遷至此,為景美最早建立的廟宇。原廟近景美溪邊,建於1831年(清道光十一年),後因泥沙淤積、河運廢弛,隨著道路拓寬而重新改建於現址。而道光初年遺留下來的石製香爐,因曾被當成磨刀石而磨損,現放置於內殿的牆邊,見證當年建廟的歷史。每年農曆正月初六為祖師爺的誕辰,熱鬧舉行慶典儀式。
壬辰景美遶境6 壬辰景美遶境隊伍由興隆國小對面的巷子, 經巷口小牌樓至景美福興宮拜廟, 廟方誠心掛上「風雨免朝」字樣,祈求風和日麗,方便遶境活動進行, 福興宮前方有一富麗戲臺,慶祝吉慶,也聘請歌仔戲團現場演出戲碼, 福興宮廟埕寬廣,陣頭可大開陣勢盡興表演一番, 是觀賞陣頭表演的及拍照的極佳地點, 可惜因巷子太窄,車子只能在巷口致意 壬辰景美遶境7 壬辰景美遶境在美輪美奐的景美福興宮之後, 繼續前往興隆路一段的興福巖清水祖師廟, 這是一間坐落在民宅一樓的廟宇, 這次也慷慨大方的贊助陣頭共襄盛舉, 遶境陣頭也排在拜廟的名單中, 由於廟宇前方有一上坡,…
民國101年壬辰年景美地區聯合遶境 活動序曲是個廟宇之陣頭神轎先到景美集應廟後方的臨時神壇報到 報到後依序出發 上圖:公告活動海報 圖二:在遶境路線上張貼諭令告示 圖三:將神明請出暫奉在臨時神壇便於活動進行 圖四:各廟宇的參與隊伍陸續報到 圖五:向主辦廟宇的神明致敬報到 圖六:陣頭及神偶團報到 圖七:陣頭神將團報到 圖八:各廟宇神轎報到 圖九:景美集應廟的令旗車出發 圖十:景美集應廟七爺八爺出發 圖十一:林氏夫人神轎出發 圖十二:林氏夫人神轎排序在保儀尊王前方…
「田頭田尾土地公、厝前厝後土地公」是台灣民間諺語形容土地公廟的普遍性,土地公正式名稱為福德正神,其神格位階不高,類似現今之里長,但與一般百姓卻是最親近,可祈求生活平安、財富增加、農耕順利。一般而言,農耕村落中都有土地公廟的興建,一般家中亦常供奉土地公,而在景美地區有煤礦開採,也會在礦坑口興建土地公廟,供礦工入坑前祈求平安。在景美地區就筆者所知,有十間土地公廟,茲將廟況彙總於下,若有讀者知道還有其它土地公廟,請留言告之,以祈資料完整性。 一、景美福興宮 位於興隆國小對面、福興路六號巷內,為十五分庄最早的廟宇,始於1859年(清咸豐九年),原為供奉「福德正神」石碑的小廟;光復初年,重建廟宇,供奉土地公與土地婆;民國六十四年再次擴大廟宇規模,於六十六年完工,供奉更大尊的土地公及興建美輪美奐的戲台;目前神殿下方仍保有「福德正神」的石碑供信眾敬拜。 二、進興宮 位於景美街、緊鄰集應廟,建於1934年(昭和九年)。建廟當時景尾街的下街仍少有人居,外地人沿著進興宮的周邊聚集,逐漸形成熱鬧的市集。2007年9月11日(農曆八月初一),新建的進興宮安座落成,原是景美保存最久的土地公廟,現在搖身一變成為景美最新的土地公廟。進興宮一直以來香火鼎盛,據說許多生意人得到庇祐而飛黃騰達,此次新建工程就是由聯山開發公司捐獻。 三、文山興安宮 位於仙岩路16巷64號,建於1917年(大正6年),當時在仙跡岩山麓下開採煤礦(名為永豐煤礦)時,因應採礦工人入礦坑前須祭拜土地公祈求平安而設立。設廟之初,為容不下一人的小廟,曾於民國40年重建。煤礦曾停採一段時間,留有賴琳松為首等12戶未遷居。民國63年再次採礦,並於民國68年由賴氏發起新建廟宇,且於73年擴建。附近麥田山莊興建時,為使基地完整,經協調廟宇往外遷建,並由建設公司出資建設二層樓粗胚,再由信眾集資修飾外貌,於民國83年完工,呈現目前的廟貌。因廟宇外移,目前廟地所在位置,為當時永豐煤礦的礦坑口。興安宮地處馬英九市長所屬里居,於建廟九十週年慶(2006年2月)時,馬市長特贈”仁愛為懷”匾額一式,2016年建廟一百年時,是否會邀請馬總統再贈匾額誌慶,讓我們拭目以待。 四、頂公館福德宮 公館街由羅斯福路五段入口設有頂公館福德宮的牌坊,沿公館街進入為於右邊的福德宮,已被兩棟公寓包夾,為都市發展過程中特殊景象。公館街所處區域,為景美開發初期即已發展的街道,舊稱頂公館,在福德宮對面巷仔內,仍保有一整排磚造紅瓦的老舊建築,為早期聚落留下見證。頂公館福德宮建廟於民國五十三年,供奉福德正神土地公,此地早期居民以許姓居多,廟內建廟捐款紀念碑的人士中皆以許氏為主,足以說明。 五、公館福德宮 位於台師大分部左前方的汀州路四段上,原廟於百餘年前建於羅斯福路四段底,再於民國六十一年遷建於此。民國八十一年大幅翻修,並特地自中國大陸訂製石雕龍柱及壁雕裝飾,頗費心思。公館福德宮左前方的小巷(汀州路四段23巷)為日治時期萬新鐵路的舊道(1921-1965),鐵路由萬華火車站沿汀州路一、二、三段,過基隆路後接路口小巷至此,往前直通羅斯福路五段150巷口,再由羅斯福路通往新店(2010年7月遷移至羅斯福路五段42號)。 六、海巡屬後方福德宮 在新益煤礦礦坑口附近(興隆路三段304巷121號對面巷子底),有一座約一公尺見方的廟堂,名為福德宮,奉祀福德正神土地公,為礦工入礦坑祈求平安所需,為景美最小的土地公廟。 七、福安宮 廟址在懷恩隧道上的溪仔口山山腰上,根據廟史記載,清末陳氏渡海來台,定居於仙跡岩山腰,供奉土地公於此地;後由其子孫與附近居民組織福盟,籌資興建小廟安奉。自登山步道開闢,登山者漸增,經由此登山客經常參拜,香火鼎盛,但因廟小且破舊,於是陳氏親族陳萬得先生發起重建,承蒙各界諸善信踴躍捐款建廟,遂於民國七十四年完工安座,呈現今貌。廟門入口廟名「福安宮」的匾額,為當時監察院長黃尊秋先生的題贈,門聯由當時景美地區的監察委員許炳南先生所題贈。此廟雖位處偏僻山腰,但卻有院長級的名流題字相贈,蓬璧增輝,相當特別。造訪此宮,可由興隆路二段220巷65弄(興隆公園南側)上仙跡岩步道,大約100公尺處依指示牌左轉,往三段304巷方向,步行10公尺的右方;亦可由興隆路三段304巷巷底,在興光市場後方上仙跡岩步道,約在200公尺處。…
第 25 頁,共 26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