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山社區大學

文山社區大學

臺北市文山社區大學

【文山水岸-景美溪大河願景】公共論壇紀錄

n   時間:2015年11 月4日(週三)晚7:00-9:30

n   地點:文山社區大學/景美校區

n   主題引言:蘇迪勒、杜鵑颱風讓雙北居民感受到氣候變遷帶來既淹水又停水的難題,也挑戰了城市治理者在改善水岸環境與水利設施的舊思維。本次文山水岸公共論壇的目的在檢視文山區水域空間永續性,本校亦於10月7日辦理焦點團體座談,形成規劃景美溪親水環境、探究都會區內污水分區處理、分區滯洪與貯水設施、強化舊河道水文意象自明性,以及民眾參與等各層面的執行策略,因此本論壇邀請公部門及民意代表、專家、里長及地方團體等共同討論,以城市空間生態化、生活與生態共存共榮的新思維,進一步討論以景美溪流域為軸帶的都會水環境發展願景。

n   主持人:鄭秀娟/臺北市文山社區大學校長

n   引言人:劉柏宏/中華民國景觀學會理事長

n   與談人:李慶鋒/台北市議員

陳建志/景美溪守護聯盟

梁蔭民/水患治理監督聯盟

鄢健民/文山安全社區暨健康城市促進會總幹事

吳祚榮/萬和里里長

林賢錡/景美里里長

高鳳謙/景東里里長

黃培堯/景華里里長

黃逢廣/景慶里里長

陳世浩處長/台北市政府工務局水利處

陳永輝處長/ 台北市政府工務局衛工處

張郁慧處長/台北市政府工務局公園處

n   論壇題綱

一、水岸景觀營造:景美溪沿岸與舊河道親水環境及其環教設施的規劃

  1. 於景美溪橋上游的木柵河濱公園營造水環境教育設施,串連景美溪水文化環教據點,以進行環教活動
  2. 於景美溪渡船頭舊址重建文化意象
  3. 於萬隆捷運站2號出口到景美捷運站2號出口間重建瑠公圳文化意象
  4. 於萬和1號公園景美溪舊河道開蓋營造水環境

二、社區抗災機制:面對急降雨所帶來的淹水問題,如何提昇社區抗災與保水能力

  1. 在既有排水及滯洪池的規劃外,應規劃分區小型滯洪池、雨水貯留運用系統
  2. 家戶中水運用的規劃

三、水資源的循環與利用:社區內污水、排水系統的改善與規劃

  1. 社區分區污水處理以挹注景美溪水量的可能性
  2. 社區排水系統改善淹水的規劃

n   開場說明:鄭秀娟/臺北市文山社區大學校長

我們對於政策的想像,不會只是要解決眼前的問題而已,還包括未來的規劃。文山社大近三年來推動「文山水岸」,我們一直在關注文山區的水域環境。今年幾次強颱,文山區都面臨到停水、淹水的問題。社大在十月份邀請到六位里長來討論,了解在地社區關心的議題,大家都希望景美溪有好的親水環境,但先決條件是社區內不要淹水,今天也邀請到市府相關局處來討論像排水系統的問題。另外如果河川缺水易產生異味,所以是否可採用區域性污水處理,讓水回到景美溪或萬盛溪。此外由於氣候變遷造成的急降雨、糧食不足,或眼前面臨的淹水,都希望不只是解決現在的問題,還能改善河川整體流域,使大家有更好的居住與生活品質。

n   主題引言:劉柏宏/中華民國景觀學會理事長

各位好,我先由比較大的架構來談,再進入到文山區的討論。台北市現在規劃2050年的願景,我之前也幫新北市做2030的規劃。不論是2030或2050,應該是大家的願景,須要眾人一起討論。面對未來,我們的挑戰是全球氣候變遷。對於水的規劃,舊的做法是分段治理,現在新的思惟是流域分項;以排水為主導的工程設計、水循環、築堤束水、水土分治等過去的做法,現在都必須以資源整合的概念來討論。很多國家現在不提築堤,而是談健全的水環境系統,文山區的規劃也應該如此。

目前我們面對的課題,一是都市抗災能力不足,二是水土分治,三是河川環境應整體考量,須具備小系統的概念,四是水循環系統,最後是要有更多公共參與,理想才能落實。面對這五項課題的對策分別是:一、打造安全宜居城市,不管是台北或新北都有相關的委員會,應建立平台加強民眾參與;二、結合土地永續管理,依上中下游的水文特性來制定國土規劃與都市計劃;三、結合生態景觀面向做整體規劃;四、健康的水循環、水資源與水汙染防治必須整合思考,採用中水再利用等策略讓民眾合理用水;五、提升民眾對於水環境的認知。透過教育宣導、親水環境營造、防救災體系、土地永續管理以及水資源循環系統建立等,建構安全、永續、幸福的大河城市。從上游的水土保持,到中下游的中水利用系統或入堤方式改善,這些都是我們要做的工作,希望民眾有舒服的親水環境,動植物有好的生長空間,這是我們的核心價值。

這是我們初步建構的文山與水。山有蟾蜍山、仙跡岩、南港山系、二格山系,水有景美溪,這些是建構文山區的重要地理元素。近年由於氣候變遷,產生很多水土保持的問題。一是面臨豪雨的洪氾衝搫;二是因暴雨造成土石流與山崩;三是急降雨導致瞬間排水不良;四是大量建案開發是否加以控管。現在科學研究可利用政府GIS的資料,看出順向坡與土石流等危機。這幾次颱風像師大分部、萬盛溪、木柵公園、景文高中等都有淹水潛勢狀況,我們要設法面對。空間不是單獨存在的,所以我們做了山系自然環境的縫合,有四大分區與三大生態系統策略,也就是生態綠手指的概念。

以保護生態系統的概念。進入社區後就可以從小而大建構起綠帶串聯。都市里山學的建構,文山區正是最好的地點;透過統整生態保護或觀光等區域,盤點各種行動計劃與設定目標;改善現有公園的水路系統、萬盛溪與瑠公圳等舊有水路開蓋等,這些都是我們未來的願景。改善策略與方法包括加強雨水集水設施、綠地保水、回復自然與生態並降低雨水逕流量、跨域治理等,以及在地文化知識的推廣,這也是環境教育的核心價值。

n   主題與談:李慶鋒/台北市議員

我簡短與各位分享有三個部分。第一是大河願景,第二是政府各局處對於水環境的治理政策,第三是公眾參與。大河的願景不應是單純浪漫的懷想或擁有無後顧之憂的親水環境,文山區以前從不淹水的地方現在都淹水了,所以大河願景的形塑,由生活面切入與安全考量是必要的。要兼顧安全與環境永續,有的面向可能須要妥協,這也須要大家來凝聚共識。

第二是市府相關的政策與預算。不論是透水舖面、雨水撲滿或滯洪池等,公部門近年都有在進行。考量民眾生命財產安全,可以進行的硬體工程我們儘量努力。但我們要意識到工程的侷限,大家要有心理準備,也就是文山區適度的淹水恐怕會成為常態。此外,我想特別提到參與式預算,劉老師提到的治水委員會,市長今年指示裁撤並將各項問題回歸到各局處。我之前質詢時提醒過市長,相關的預算執行應積極運用參與式預算的程序,反映在各局處的規劃作業或工作項目來推動;但現有預算裡以工程項目居多,缺乏社區營造的面向,希望未來可以再強化。

第三是公眾參與的部分,文山社大鄭校長多年來已經做了很多,現在構想是否可以再現過去的意象,但是這需要民眾一起幫忙。社大與里長扮演很重要的角色,政策執行上需要有資源支持。不管是多大尺度,集眾人之力進行大的環境翻轉,或是透過有限的資源,針對安全或生態面向,先找出幾個點來做,同時讓學生也可以參與,累積對於水環境的理解,都有助於我們面對未來氣候變遷的問題。

n   主題與談:陳世浩處長/台北市政府工務局水利處

水利處最主要的職責是防洪與排水。防洪的部份,其實景美溪的堤防已經做的差不多了。早期歐晉德擔任副市長時,我們在萬福橋上游做的是「零方案」,此外其他地方在納莉颱風後,堤防全部都加高了。排水的部份,今年七月到九月的強颱,讓很多不淹水的地區竟都淹水了。台北市的總合治水推動委員會,前後共推動了九年,今年業務再度回到局裡,變成常態性的推動。

關於水岸景觀營造這四項議題,營造親水環境很好,但由於急降雨的緣故,景美溪暴漲的特別快,甚至達二級警戒。基於安全考量,所以不敢冒然規劃河岸親水。除了橡皮壩和攔河堰以外,我們是否有其他選項?全年的排洪或颱風不會超過25天,其他時間民眾還是希望親近大自然,所以如果我們放石塊或泥土墩,水位就不會太高、魚蝦棲息的空間也多;但是若遇強颱會被沖掉,所以我們正在研究防洪與生態間的平衡點。大家都很關心硬體設施的營造,我們也很願意與大家討論。

水利處目前沒有規劃參與式預算,是因為處內的同仁還不熟悉,但我們還是可以做事。屬於文化意象、在地記憶的部份,我們也願意與大家共同來討論與學習。景美溪的願景可以有大小之分,如果和指南溪相比,或許又有不同思維;在地里長給我們的意見也會配合辦理。

n   主題與談:張郁慧處長/台北市政府工務局公園處

今日論壇與公園處有關的題目為水岸景觀營造與社區抗災機制。我們很認同透過社區營造的方式來推動。針對第一項議題景美溪舊址的部份,民政局每年編列5200萬進行三至五座公園更新,所有公園輪完一次才會再有機會。因此個人認為契機是推動參與式預算。可以由里辦公室提案,或是透過說明會由下而上集合大家的意見,民間團體也可以提案。

第二項議題,因應極端氣候已積極推動雨水貯留(如人工溼地、滯洪池等),在不影響現有綠地使用狀況下也廣設雨水撲滿,到目前有250噸的容量。透水舖面的部分,因為綠地不一定易透水,除了土壤改良,我們也採用不同工法的舖面,並追踪透水的效果。

舊河道開蓋的部份,陽明公園已經成功了,我們希望瑠公圳也可以打開。針對水環境的治理,最大的力量還是來自於民間,很多末端問題都要透過由下而上的機制,因此也呼籲請大家共同來努力。

n   主題與談:陳永輝處長/ 台北市政府工務局衛工處

今天要向各位報告的內容大致分成四個部份。首先,大台北的污水系統是集中式的系統處理,台北市是集中在迪化污水處理廠,採分散區域收集,文山區目前的接管率較低,但為了方便污水下水道及化糞池的檢查工作,台北市下水道設施的工法會有所改變。此外後巷違章建築拆除的問題,由於下水道的改建可同時做後巷美化,雖然文山區建設較晚,但後巷美化的興建工程是比較多的。

第二,大台北的污水都集中到八里處理。理論上污水不排入河川可減輕河川負擔,但造成河川基流量減少,所以要改用分散式處理,也就是就地處理,可惜執行面有困難,因為台北市要找到適當地點非常困難。鄭校長提到污水淨化後能否回到萬盛溪。我會請處內同仁評估是否可行。

第三,先前所提礫間處理與污水處理不大相同。礫間主要針對尚未接管集中處理的污水,藉由礫間處理降低濃度後再流入河川。新北市的溼地面積大,如果各位有發現大面積的合適地點也請通報。

最後,暴雨時管線的流量是平常的兩倍到三倍。雨水會流到污水下水道,一是因為管線施工不良,或是民眾將雨水接到污水系統。我們不希望雨水進入污水管線,市府可以協助管線另接;低窪地區市府也會另外安置處理。

n   主題與談:黃培堯/景華里里長

今年蘇迪勒颱風里民們都很痛苦,光是推機車就很傷心。民國73年水災,光華新村就淹過、97年淹過、今年6月也淹,但淹得快也退得快。我與居民跑去涵洞敲通,但是後來水又淹起來,表示不只是涵洞塞住垃圾的問題。有的民眾損失幾百萬,身為里長不知如何對里民們解釋。張處長,景華街三樓高的樹至今尚未處理。陳處長,綠美化後的防火巷,可否請施工廠商多用心。瑠公圳在景華里的舊河道,我們已經有請水利處來勘察並規劃進行修復,謝謝。

n   主題與談:梁蔭民/水患治理監督聯盟

我想談的是人心的改變。劉理事長提到韌性城市的規劃,但人心若能改變,很多事情也會隨之改變。颱風過後大家都在罵人,柯市長也說新店溪上游水土保持沒做好;事實上目前新店溪上游都是原始林,沒有水土保持的問題。早年颱風來時,大家做的第一件事是什麼?儲水。我們現在把這個生存機制丟失了。假如水濁了,停水會有問題嗎?事實上現大家都有水塔,大家拿出以前的生存的方法,其實沒有什麼問題。市長應該要告訴大家如何觀念改變。

議員說淹水可能是常態。我們投資在相關設施已經很高了,到什麼標準才OK?這次烏來淹水,因為福山雨量400多公厘;一年的雨量不管下在哪裡,哪裡就倒楣。像這種瞬間大雨,我們自己是不是作好準備。假如我們有所體會就可以避免損失。如果還是用過去的方法,一定會損失。所以假如大家有反省的話,你知道公部門做的事,你會感謝他。不了解的話,你會覺得公部門做的永遠都不夠。在這樣的情況下我們自己要改變,不然政府投入再多資金也難以避災。

n   主題與談:鄢健民/文山安全社區暨健康城市促進會總幹事

水是生命之源,我們要尊重自然,原來是水路的地方,人就不要去住,我們要打破人定勝天的想法。上次開會提到2030年人口減少,很多地方會還給大自然,而不是與自然抗爭。我們與企業合作一日志工,也會講述景美溪的前世今生,我們破壞了原始的風水環境,所以我們要從過去的歷史標定,讓民眾知道以前的面貌。現在資訊發達,但大家知識仍貧乏。我們要由知識面了解哪些是對的事、對的行為;有對的認知,才有力量去改變,而不是人云亦云。

n   主題與談:陳建志/景美溪守護聯盟

我簡單做幾項分享,是期待未來景美溪未來能提出雙北的共構舞台。景美溪橫越兩市。未來景美溪不管防洪或是生態面,除了台北市的努力之外,也特別要與深坑共同做污染的改善。較獨特的是我們可以看到景美溪河道裡有輪胎,因為在石碇上游景美溪畔有養豬場,他們會用輪胎壓在屋頂上,排到溪裡很簡單。所以解決問題須要雙北共同合作。另外是不管民間或官方,對於流域我們還是有很多不了解的,在景美溪也許可以有了解流域課題的中心。如果有學習中心作動態的呈現,會有助於民眾了解公部門的建設以及過去的人文歷史,期待未來能朝向公私協力的合作。

n   綜合座談及討論

問題一:我是社大學生,看到題目我就想到,我們唸的歷史地理都與人文發展有關。為何今日未請人文相關局處。世界上所有的古文明都是源起於大河流域,今日文化局或觀光傳播局處未到場,無法詢問。但想請問劉柏宏老師,文山區真的很醜,景觀要如何建設?謝謝。

問題二:提醒各位處長,文山區恆光橋右岸有種樹,風一旦吹倒,堤就有缺口。若干年前,我曾寫信給市府,但現在樹愈長愈大,希望水利處注意到這個潛在的危機。


問題三(書面意見):打造景美溪河岸親水公園不一定需以攔壩方式維持親水環境,若將部分河道中段河床降低(如下圖),保持溪水流動,這樣即使在枯水期間,也還有一定深度的親水環境,並能留住河道中泥沙,利於集中清理。

      景美溪河床改善示意圖(黃中培先生手繪)

景美溪河床改善示意圖

    我常騎自行車在景美溪提外自行車道上,今年蘇迪勒颱風溪水暴漲,市府外包清理提外災後工程,處理了枯枝雜草外,沿自行車道邊堆出一座座數量驚人的小土山,工程車來回穿梭在自行車道上載運,雨後濘泥不堪更增添了危險性。一個多月後終於清理完畢,緊接著杜鵑颱風來襲,景美溪再次暴漲,沖積土堆的規模更大,清理工程又週而複始。

    天災無法避免,但同樣的工程一樣的施工費,如果能在枯水期將河床中的淤泥安排有計劃的清理(但上游部分需新北市配合),河道乾淨暢流才有降低河堤的可能性,進一步美化景美溪河岸親水環境就能長久。

黃逢廣/景慶里里長:文山區最早從溪口街開始發展,是人文薈萃的地方。所以我很期待渡船頭的實踐。景美溪的大河願景,與新店溪的交會口,不知市長是否有去看過。希望主辦單位去現場看。

陳世浩/台北市政府工務局水利處處長:堤內/外的區分,人住在堤內,溪是堤外。景美溪有很多是土堤,堤外坡不准種樹,堤內坡有種樹,但樹不是水利處種的。堤內坡種的樹請公部門砍除也行,但會造成民怨。如果會影響到堤防安全,我們就一定會做處理。

李慶鋒/台北市議員:文化意象須要重建,因為我們不了解過去在地記憶。我們會邀文化相關部門一起來做。第二是人為營造,如果打開舊河道,未來也可以做環境教育。我們現在與景美溪不親,因為飽受淹水之苦,所以要解決問題。

鄭秀娟/臺北市文山社區大學校長:文山區有各項優質的地理條件,在地居民在生活裡才是主角,我們要如何落實公民的力量與公部門好好談,我們可以做為有能力的官員的後盾。今天議題從淹水到水環境與生態,我們要設法與水共存,也謝謝三位處長、議員與各位的參與。

「我們的景美溪願景」焦點團體座談紀錄

n   座談日期:20151007日(周三)晚上7:00-9:30

n   座談地點:景美國中第二會議室

n   座談主題引言:景美溪守護聯盟成立至今逾十五年,與文山區里長及居民共同守護景美溪的水質、安全及生態品質。而今在設計之都、iVoting、參與式預算等市民參與的世代裡,我們對景美溪的願景在生物多樣、水質乾淨、親水安全、環教推動等面向中,有什麼具體的期待與實踐方向?

n   座談主持人:臺北市文山社區大學校長鄭秀娟

n   主題演講講者:景觀學會理事長劉柏宏老師

n   焦點團體代表:萬和里吳祚榮里長

景東里高鳳謙里長

明興里鄢健民里長

景慶里黃逢廣里長

水患治理監督聯盟梁蔭民

景美地方文史部落格版主何文賢

n  開場說明(臺北市文山社區大學校長鄭秀娟)

景美溪是文山區重要的地理特色,早期的發展與開墾都與河岸有關。我們很早就籌組景美溪守護聯盟、蒐集資料。約莫七、八年前,里長提出要建攔河堰,但現況最大的問題是水量過少,而水量不足會使生態惡化。景美溪對大河城市的發展有其重要性,水位須要抬升,但若草率規劃有安全的疑慮。去年與今年,景美溪沿岸又有兩個里提出蓋攔河堰的需求。梁老師對水文、水利的關係較清楚,協助我們與里長溝通,因為水位若要抬升、堤防要加高,水患時就會超過警戒線,所以後來里長才不堅持。所以民眾的親水需求必須要考量,水利處於九月時也請顧問公司做規劃案。

今日的座談盼大家暢所欲言,後續我們會將座談紀錄行文給水利處,11/4公共論壇會邀請李慶峰議員與水利處官員等,討論要如何落實,讓城市空間能生態化。希望透過由下而上的突破、生活與生態共存的思維,今天也邀請到劉柏宏老師進行主題演講,希望進一步開拓視野,擴及生態、教育、水質等各層面。

n  主題演講:與水共存的文山城(景觀學會理事長劉柏宏老師)

2030的大河願景,對於水與治水的概念,應擴大到水與土的關係。最近開始談2050,四年前談2030的計劃也是現在正在進行或落實的計劃。今天主題會著重在公共溝通與社區的部分;因為與社區的溝通不足,所以很多民眾會提出要加高攔河堰的事。從理念的角度來看,不論20302050,是誰的願景?希望是大家的願景,而不是政府的,是屬於眾人的20302050

我們面對的全球氣候變遷,國際都市尤其要慎重、敏感。再者,台北與新北市因為都是山系,而且雙北有很多水系。第三,面對城市的保護概念,保護的標準與保護標的物的指認、必須要保護的區位、要保護的標的物是那些?保護線在那裡?極端降雨的災害是我們未來要面對的,大家可以用科技的資料來看環境的敏感度與都市的狀況。以前面對的方法或設計都是用"排水"的思維,所以水土是分治的;但是新的思惟是要整體的流域治理,健全的水環境必須要從城市的角度,來做為未來的規劃構想。台北市組織的顧問團成員包括水、土、都市計劃、公共參與等背景,不是只有找水利或都市計畫的專家。文山區要做的話,應該也是跨領域的機會。

具體來看2030的預測或願景,不論是極端降雨或是海平面上升,都是我們必須要面對的;第二是高齡化社會與人口移入的問題,未來還有氣候難民的課題。主要的影響是水資源的供給不穩定、豐枯加劇;再者是法令的部分,新北提出整體發展綱要計畫,這也會影響我們對未來城市發展的規劃願景。第三是新北的水環境分析。例如此圖是2030大河願景規劃的重要生態敏感保護區,北台灣陽明山系、石門水庫週邊、淡水河系重要鳥類生態濕地等,敏感區的框定是動植物生存的重要基礎。任何計畫都不應去改變這些地方的狀況。

當初朱市長提出四水新首都(治水,透水,清水,親水),台北市的做法大體上也不脫離這幾個概念。國際上都在談整合,問題須要從整個水系來看,例如日本鶴見川,南韓等。由都市角度來看,大河的概念可分為幾個項目。

課題一是都市地區能力不足。若台北市下大雨,文山區就有淹水和邊坡崩塌的問題,抗災的能力還可以再提昇。課題二是水土分治的問題,山坡地的土地開發忽略水的問題,就可能造成崩塌。課題三是河川的整體營造,河川環境營造缺乏整體規劃,如景美溪就須要以整條溪的概念來檢視。課題四是水循環、水資源與水污染,這三個部份要合在一起評估與規劃。最後課題五是水環境營造缺乏公共參與,這也是文山社大可以著力的部分,水環境成為公共論述的議題、提升民眾對水環境的認識,才能事半功倍。

接著,針對上述課題簡單報告提出的因應對策。

課題一都市地區抗災能力不足。一是對風險的界定不夠精確,相關的基礎資料不足;公開的資料如何讓民眾知道,或是模擬程度要更為精準,這些問題公部門應該可以再努力。二是缺乏流域的整體治理。淡水河流域不只是台北市的問題,應該是三都(台北、新北、桃園)的概念,甚至包括宜蘭;不只是跨局處,還要跨縣市一起談。三是都市土地保水能力不足。我們現在採用排水系統的概念,反向操作就是不斷把堤加高,也反映出抗洪能力的不足。第四是災害應變以救災為主,防災的整合不足;這些議題須要以韌性城市的概念來思考。所以建構流域資料、推動整體治理、提升土地保水能力、加強災害應變與社區防災等都是對策。

課題二水土分治的問題,對策就是要將水土一起思考。例如社子島的開發,水與土地開發的關係,已提昇到跨縣市的層級。台北市、新北市整個淡水河系的系統應該是合治,如此一來,都市計劃的控管上就可以有很多對策。近年來都市土地的開發,都會要求新建物要有蓄水的功能,不應增加防洪排水的負擔。這樣就會逐漸形成上中下游的水文特色的國土規劃、區域計畫或都市計劃。

課題三河川營造的整體開發,應該也是有比較好的方式。目前河川排水及高灘地規劃方向定位不明;規劃過於人工,現行水利設施單一功能;河川基流量不足,若未來水土共治的話,才有機會將水庫局部水流釋放來增加河川基流量。對策上就是必須建構基本資料庫,針對縣管河川與區排進行分類,結合景觀專業落實河川整體規劃,並且也讓施工單位認識到更好的設計規劃與規範。

課題四水循環、水資源與水污染,未能整合思考。目前水資源(雨水-水庫-單位供水)到水污染(家庭廢水排入河川)的範疇都是單一思考。污水排入河川的思惟應該要有所改變,須要較具完整性、循環性的規劃。單一的思惟已經不符合我們面臨的狀況。未來對策至少要達到三個目標,一是合理用水,近年很多團體提出水費應酌量提高,否則民眾不會意識到水資源的消耗應該要更為謹慎;二是使用過的中水應再利用;三是善用自然淨化能力,都市的水循環、水資源與水污染做整合思考,每一滴水都可以善用,面對缺水環境也是我們須要預先思考的。

最後課題五水環境營造缺乏公共參與。在公共參與部分,民眾對於河川整治的概念仍有很大問題,溝通不足也容易引發民怨。溝通的方法或知識,建構基於民眾普遍對於河川的認識不足,缺乏正確的水環境保育意識。一旦淹水,民眾會先想到把堤防加高,或增加抽水機;但現在的觀念應該改變,因為如遇暴雨,堤防對水位的警戒線而言還是不夠。所以可以透過社大或正規學校體系,讓大朋友小朋友都能多瞭解水環境;提升民眾對於水環境的認知與觀念,加強水環境營造的公共參與。以上要落實於我們的規劃理念,才能與城市共構。

再來是我們提出「大河城市」的三個訴求面向-安全、永續、幸福。台北與新北非常適合做為「大河城市」,因為我們有很多河川系統,這樣的條件希望建構以流域為基礎、透過教育宣導、永續土地管理,再到流域整體治理。理念還是須要由下而上,以民眾為出發點。

大河城市的願景,從上游到下游就如此圖所示。一是土地的管理、農地的保水,再來是教育宣導、環境教育,還有就是水資源的永續循環,政府的防救災體系也要納入考量,最後是親水環境的營造,要讓民眾可以接觸到這些成果,進而理解與愛護。(安全/永續/幸福=永續土地管理+教育宣導+水資源永續循環+防救災體系+親水環境)

大河城市的願景,不論是20302050,都是從這些概念出發。

願景一:透水、保水、永續的土地管理。目前大家推動的海綿城市,就是從這樣的理念來看。所以淡水河要兩市共同成立管理委員會,景美溪可結合民眾參與成立流域活化委員會,這樣落實的機會就很大、系統性也可以建立。至於土地的永續管理,上游地區就要重視原始林的保育,非都市計畫區要加強農地的保水,在都市地區,則是提升保水能力,提昇雨水貯留。

願景二:教育宣導。成人部分可透過社大,進行河川環境生態教育;小學生可做一日生態體驗,認識人文生態環境;一般民眾的參與,首先要建構資訊公開,辦理流域願景工作坊,讓民眾瞭解可能的機會與環境後就比較能獲得支持。再來就是形塑水岸文化,建構基礎資料後,就可以舉辦親子活動或生態導覽活動,加強市民對於河川的記憶與認同。如訂定淡水河日,舉辦淨溪親水活動。

願景三:水資源永續環境。如合理用水、減少水源的污染。此外新的方案是,我們希望未來推動二元供水系統(中水與自來水),自來水變貴,大家才會去用中水。中水的供水系統,希望政府能鼓勵或規劃來進行。另外是污水的自然淨化系統,關於污水處理系統的改善或現地處理,整個大台北的污水是否都要集中到迪化或八里,其實不必然要用大系統,我們期望是分散型的做法,例如新北市在三峽、新店溪的秀朗等也在做污水的處理,是小系統的概念。

願景四:親水環境營造。一是資訊平台的建置與公開,另可結合社大建立水環境學習中心,各社大認養關心的溪流,建構起來也就是流域學的概念。河川營造部份,主要是針對專業設計單位的規範,如景觀上不宜作過度設計,休憩需求不應超出河川的承載能力,並且要有因地制宜的概念。入堤方式也要全面檢討,如自行車道路網串聯;高灘地營造應有濕地的概念、水利設施的利用不應再增加、抽水站改造策略包括如垂直綠化,像中永和的瓦瑤溝等。

願景五是健全防救災體系。政府雖成立智慧型防災中心,有很多仍要加強。比較建議的是社區防災的概念,讓每個社區都有面對災害的韌性,設置災害疏散中心也可以讓民眾有更好的對應方式。

接著這些概念看水環境願景策略,在新北市分為六大區,台北市在中間,大文山則不能把新北市切開來談,整個大文山與文山區具有水森活生態綠花園的概念。因為有山坡有綠意,水系有景美溪、新店溪等系統,所以有生態綠的概念。從自然景觀與地下水來看大致可分為六大區。今天因為時間的關係就不細談。

公共溝通的部份,目標希望公私部門交流,建立夥伴關係;整合公私部門關注的議題,再提出行動策略,而不是分開進行。這也是未來大河願景要執行的依據。在民眾溝通的部份,目標可分為三個階段。一是民間培力,二是市府跨局處的討論與專家座談,三是與市民進行分區座談與議題深化。第一階段我們就與水患治理聯盟討論流域議題與願景,第二階段是專家,第三階段要進入到社區,辦理市民願景工作坊、與水利局長座談討論等。

我們辦了許多場座談,每場座談都有問卷調查,其中詢問到「對20年後的新北市水岸城市景觀的期望」,問卷給我們很正向的回應,多數民眾都希望保持比較自然的生態。另外例如淹水的程度,可接受是20年一次;淹水多深可以申請受災補助等,這些問題都是正面的思考。大家可以看到民眾端有這樣的回應,我們也歸納出來提供給公部門。

反觀文山,有什麼是我們可以做的?這是與幾位老師共同討論的想法。我們提到了文山有自然林和原始林、景美溪等,由山系環境-綠地空間-水系空間。空間不是單獨存在的,而是具有生態與空間意義的「連續尺度」。但我們現在是斷裂的。要用什麼方式可以讓這些斷裂連接在一起?這是我對文山的建議。文山有很多綠手指伸到都會中,但也有很多灰手指伸進文山區。所以自然區的保護、緩衝區的增加、低密度的控管等是要落實的。

回到最大單元的最小尺度的概念,這些也是我們在進行的,一是盤點各區空間範型,二是指認(如步道、水路、畸零空地等),未來還有規劃、串連空間的可能性與媒合。希望透過由下而上的社區空間點,一步步進行綠點的串連。這是文山由山到水串連起來,成為六個區塊的治理計畫。如何讓綠意串連起來,是我們目前要進行的工作,也是我們建議文山可以做的。如果社大與各位里長也願意投入的話,整個串連就會有更豐富的條件。以上分享,謝謝。

n  焦點團體意見彙集

鄭校長:劉老師把他四年前為新北市做的大河願景,以及今年在台北市做的依山綠地策略的規劃都串連起來。今天主要針對的是景美溪,上游有養豬戶,所以此處會有攔河堰的需求。我們與水利處討論過,可親水的地點有三處護岸,可能會先做一個小的示範點,木柵河濱公園會是一個不錯的選項。希望能更加周全,所以想瞭解各位的想法,不論是從生態面、安全面、教育面等不同面向。

高里長:山上的開發行為,不管是農園或建築行為,會造成沙土會流到河岸。山上的污泥排下來造成沙土的淤積、形成沙洲,人又下去從事耕種,就會造成河床的破壞,水流不暢通也會造成淹水的問題。這種惡性循環,都會裡的淹水都是因為人為所產生的結果。所以要做河岸生態,是否要回到原點,先讓河床水流排放通暢,再來做河岸環境生態的規劃。因為河有其負荷的承載量,當人的行為侵犯到河岸的時候,就會造成生態的破壞。此外,剛才劉老師提到中水的運用,水資源的運用也是跟人有關的。

吳里長:我比較在意是淹水的問題。我們在新店溪水源高架的下方,四十多年沒碰到過淹水,最近災情造成地方上很大困擾。經年累月來看,河川疏浚工作似乎沒有很正確或努力在做。這次看福和河濱公園,我一直批評水利處,淹上來的泥沙都沒有清,放在高灘地上,頂多推平而己。但這會妨礙到河川的水流量,流量小會導致要加高堤防,堤防一高也就失去親水性;堤內山系的水也沒有辦法自然排入到河川,相對而言,水又會再回睹;如此,再多的抽水設施、量體再大也不能解決問題。如最近的杜鵑颱風雖然不大,但造成我們很大的困擾,水系與污水系統好像都混在一起,箱涵內都是水,污水會上到二、三樓,但人孔蓋打開水位又下降。防洪的箱涵或污水的幹管,可能有某部分被阻斷。這些問題若沒解決,要談河川的親水,還不如先解決人居住空間的問題。

鄢里長:從文山區的角度,有很多社區在山坡地上,所以剛才講的保水,也是很多河川團體在談的,就是台灣的雨量很多,但保留下來的不多,也就是我們如何把雨水貯留起來。這反而是我們與傳統的排水概念比較不一樣的地方,而且會對於我們改善淹水問題可能有所影響。其實文山區很適合做雨水貯留系統,因為山坡地水往下流,水自然很好運用,不需要用到自來水。像在貓空,自來水還要耗費能源加壓,是非常不節能的做法。若能廣而推廣雨撲滿,或是在社區內做雨水貯留設施,因為現在都是瞬間暴雨,若可儲水,水量是相當大的,所以要思考如何把這些系統放入到我們的環境面。還有就是社大引導社區做了很多行動,包括萃湖、還有今天劉老師的演講,都是我們學習的過程。我們在把這些概念考量進來之後,接著就是比如說知道這個地方淹水,但它不單是河川水量的問題,像六月七日和十四日,我們明興里也淹水,我們辦公室對面也淹。因為山上下來的水很大,我們社區有住戶把他家的圍牆拆掉,整個水就下來了。水利處的說,照理我們明興里不是淹水潛勢的地方,但是也淹了兩次。這個問題就是暴雨不知道下到什麼地方,所以我們要找到一個正確治水的方法,如果能把雨水留起來有更好的策略,也請專家指導。

梁老師:我想從另外的角度回應一下。我覺得這是很難解的問題,但是一定有解。我先談遠一點,但那才是實在的問題。一是小學我們都讀過的,埃及的尼羅河每年都氾濫;二是台灣的西部平原如何來的?是沖積產生的。以過去的治水方法,沖積代表的意思就是土愈堆愈高。還有一個例子是我們都知道鄭成功當年登陸的地方,現在距離海岸三公里,台南市政府還做了一個紀念埤。這些土地怎麼來的?就是沖刷下來的,土地愈堆愈高,所以是愈來愈不會淹水的;從長遠來看,十年二十年甚至百年,也許現在淹水,但土地會慢慢長高。但是做了河堤後,我們拒絕淹水,相對的土地也不會再繼續長高;而且相對的,表示河床會愈來愈高,因為上游沖刷下來的泥土本來是很平均的分配在所有的土地上面,現在河堤多了之後,土只好堆在河床裡面。所以這個問題是無解,但也不能說無解,因為人民的生命財產還是要保障,所以就回到里長剛才提的問題。

反過來問說,很多人都說河床要清淤。事實上目前來講是不可能的事情。剛才好像吳里長有說到清淤的事,萬華那邊堆的更離譜。比如河岸邊本來有欄杆,結果土已經堆到與欄杆一般高,把欄杆都覆蓋起來了。所以要清淤,清出來的土要堆到那裡?若站在工程單位的立場,要堆到哪裡去?(現在有很多建商買廢土,或許可以賣給他們。)建築用土並不是所有的土都可以用,有些土在建築上不能用,現在堆的土大多也是不能用於建築填土的。(用來種東西?)種東西土也要先找地方擺,而且像現在推田園城市,但所需求的量也是有限,意義不大。

所以唯一的方法是如何保水,事實上這是可能的。我們也許先從小地方做起。現在因為水價太低,大家沒動機做;若水價高,大家就自然就會去做。現在只好用道德勸說,各位里長是政府基層,也許可以先做示範。我在德國,他們的雨水儲存設備可以自行組裝,買回家就可以自己做。但是台灣老百姓沒興趣,如果要花一萬元,雨水要多久才能回收?所以由道德勸說開始,從基層去反映,比如我們很多建築本身,下層可以貯水,但現在沒有人這麼做,因為水太便宜。長遠來講,都市如果能把水貯留起來才是唯一比較可行的。(社大公民週請梁老師排一場講座)

何老師:我們看小變化就知道問題有多嚴重。舊橋與新橋的差異,之前的橋是有墊高過,之前的瑠公橋會拆掉就是因為擋水,水下來會擋住所以必須要拆掉,拆掉後同時也把景美橋墊高。如果你看以前的照片,以前快樂旅社是蓋在河邊。很多橋拆掉都是因為擋水的關係。所以剛才里長有提到,我們因為上游過度開發,包括建築或耕地,沒有辦法保水,土都帶下來、雨水也下來,水流量過大、土也過多,河床也愈堆愈高,解決方法就是蓋河堤、把橋架高。問題在於像吳里長說清淤,但又不知放哪。

所以處理雨水的問題變成是我們的當務之急,現在也是因為過度開發,都市的水泥舖面根本無法吸水,唯一的做法是排水溝才能引導水到河裡,其他就是滯洪池的概念,學校的地下停車場往下挖,或者是公園把水泥敲掉,也許這是以後可以做的方向,就是讓水有空間走。雨水的問題對我們最為緊迫,因為淹水的問題是馬上須要處理;河水的問題,現在是還有堤防擋住,所以還可以再撐一下。吳里長那邊很容易首當其衝,因為是兩條河流交會。

問題在於我們的土地承載量都超過規劃。之前去聽廖桂賢教授演講,提到長遠的目標是應該要把河堤全部拆除掉。這個才是一針見血的根本。如果有一天我們有信心把堤防拆掉,表示我們自上游到下游都做得很好,不怕淹水;或即使淹水,我們也有能力處理。比如說高腳的建築,這些都是長遠的目標。現在只能重新開始,也就是由上游的水土保持,不應開發的就要保有森林的樣貌,由保水開始就不會再惡化。現在的短期目標是區域滯洪池的概念,讓雨水快速進入到土裡面,在公園或公共區域向下挖蓄水池。

梁老師:在座的里長是第一線教育民眾的,真的是責任重大。也許有些是我們平常可做的,但是理論上我們的市區裡不應該淹水。因為我們的堤岸,以淡水河來講是200年的防洪率,也就是200年才會發生一次洪水;或者說機率是1/200;景美溪大概是150年,所以理論上不該淹水,因為堤岸夠高了。第二,我們都市排水溝的設計是每小時75mm的水,也就是一小時下75mm的水它也能夠排得出去。所以按這兩個標準來講,都不應該淹水。為何還淹水呢?第一因為確實是強降雨。如果水溝暢通無阻,但是一小時超過了75mm的話,當然就會淹水。這個訊息也應該告知民眾,因為超過標準不可能不淹,排水75mm的標準已經很高了。再者,就是當初確實是這樣的設計,但是排水量卻降低。因為像很多有線業者到處亂掛、民眾保麗龍到處亂丟,排水率就降低了。所以水溝的清淤、民眾的衛生習慣,這些是我們可以做的;尤其在夏天大雨來之前,有線電線的到處亂掛等問題,該清的都先清理,至少這些是我們立刻可以做的。

鄢里長:假設水溝排水量愈大,是否會造成水位高升?也就是說排得愈快,水位升得愈高,還是會造成淹水?

高里長:所以河床要清淤,前端的水才不會回堵;因為景美溪河床高,社區在排水末端就會回堵淹水。雖然我們是比較高的地勢,但是因為景美溪水漲,就會造成社區淹水。剛才梁老師講到的,民眾的生活習慣不好、亂丟垃圾,就會影響到水溝的排水;還有一些公部門或廠商為了便宜行事,在水溝內架設管線而影響排水,就會造成地面的淹水。另外像透水餔面,因為現在都是水泥或柏油路面,沒有辦法讓水滲透到土裡,這也是都市遇到最嚴重的問題。以前的人家前有池塘、可蓄水,現在都過度開發造成的問題,每次政府講到清淤就說預算不夠,這是我們目前遇到最大的困擾。對於民眾的道德勸說,做為第一線的里長,我們都很樂意;可是如果公部門能透過媒體大量宣導,會開始有民眾改變生活的態度。

吳里長:剛才說的保水或水撲滿我們都做了,但我們地勢比別人低。我們有做雨水回收,從102年起,我們原先沒做還好,做了反而從地下室就開始淹,因為當初設計的量體不夠大。另外像高壓舖面,我們也很確實的做,有的底層都是水泥,我們是很確實的一層層都做了。但我們可能因為低窪,所以水都流到景美抽水站。唯一可解決的就是上游的滯洪池趕快做起來,瞬間的水不要一下來到下游。不然就像何老師所說,整個帶狀公園,以前景美溪的舊河道,箱涵就是設計這麼大,除非要整個開挖,重新設計量體,這樣可能才能解決水患。

鄢里長:其實安全社區有注意到,就是只有你家做不夠,須要大家都一起做。透水磚的問題,其實我們社區有請人家做高壓舖面,他們不願意,因為成本高、工法麻煩,所以是否由政府帶頭做。假設我們全台北市人行道都是透水磚,相對水溝的排水量就可以增加,也就不易淹水,這是城市發展的願景應該要思考的政策,施工的時候也須要各個里長的監督。

梁老師:三位里長都提到透水磚與高壓舖面,我從幾個角度來講,也許未來也可以跟里民溝通。第一,現在到處在講滯洪池,是因為不了解,民眾希望政府做,政府也拿不出更好的治水方法。但其實算一算這些滯洪池的量體,就知道做滯洪池是沒意義的,十多分鐘的時間很快就灌滿了。第二,透水舖面,國內已有人設計很好的透水舖面,又便宜,有興趣的話請到新店安和路水利署去參觀。結果那樣的設計在國內沒辦法做,因為採購法不能規定,所以沒辦法做,設計者反而到以色列、德國做。所以里長們的小工程是否不要招標,雖對廠商可能會虧本。但以對愛台灣的熱心,設計者應該會願意。

黃里長:最近大家談水的問題。抽水站和透水舖面都有在做。如果要用透水磚,廠商也就照做;在溪口國小的透水磚確實是有達到目的。人行舖面沒有差別。只是現在要市府設計單位設計透水磚,廠商就要照做。如果人行道全做透水磚,雨太大,山上沒有辦法存水,就淹到景美溪、新店溪,就淹水了。我幾十年沒有遇到這樣的情形,主要是雨量太大。另外,景美溪的景觀,上次水利處說先做一段,從景美與新店溪的交會口做到世新大學,可是到現在一點眉目都沒有。我們希望也不是說大水來要花錢就不做,以前都在政大,尾端都沒有景觀,我們也要可以讓市民親近水的景觀。文史方面因為包括太廣,請大家再研究。景觀部份,之前我申請景觀台將近十年了,水利署答覆是沒有辦法,它回覆因為水量太大。

高里長:台北市小公園應該可以做一些水池留下雨水,可做為澆花或消防用途。另外,除了平常澆花之外,可減少淹水問題,還可以沈澱,做為公園清洗用水,像劉老師說的中水的使用,也可以減少自來水的用量。

劉老師:其實里長們之間的溝通是好的開始,任何一件事都要一起做。我們有內水/外水兩種概念,現在兩個一起發生,暴雨時,污水管就當排水使用,因為我們用的是大系統,都到八里去,所以系統必須要改變。第二是山上的水土保持,像蘇迪勒與杜鵑颱風,因為雨量很少這麼大,但即便像烏來流域治理這麼好,還是淹水,山上水源會流到新店溪,所以水一定要上下游一起治理。

關於滯洪池的設置,是指能做的地方,不能的就不勉強。政府不是不做JW工法,專利現在不貴,但JW的孔隙數約一公分,所以就有落塵量的問題;台灣還在開發中、易有落塵,JW工法最成功是在北科大內,而不是在路邊。公園處做的兩年後就塞住了,之後要沖水洗乾淨。所以不管是JW工法還是高壓混凝土的透水工法都會有問題,但還是要做。現在羅斯福路是高壓混凝土,一共有四種工法,看哪一種適合在台灣做。排水溝的70公厘已是台灣最高標準。台北市下雨量350公厘已是豪大雨,排水系統消化不了。所以里長要讓民眾瞭解,淹水是正常的。但這些水要排到哪裡?到土裡、公園滯洪池或建物地下,然後再到河川。因為台北周圍是山系,一下雨水都下來,所以要從上中下游一起做才能解決。每個地方的里長與民眾都要有認知。這是我們最大的挑戰。

也許2030年後。2030的預測是人口的減少,台北人口會減少,居住面積往後退,就能還地於河。水岸第一排最糟糕,堤防內是安全的觀念,讓民眾產生誤解。未來居住不是河岸第一排,而是要往後退50甚至100公尺以外。清淤永遠清不完,今年清、明年又積。最可怕是大漢溪,石門水庫的繞庫排沙,暴雨時排,可是永遠也排不完,花了錢但看不到效益。我們的錢要花在那?民眾端要了解,土地公很重要,也就是各位里長,要建構一套清楚、口語化的論述。因為大部份民眾會說政府要處理,但台北市地下水位已經很高了,再下挖也沒什麼用,所以大家的觀念要調整。

高里長:山上的開發行為會影響到下游,我們對山林的保育觀念沒有做的很好,民眾的開發行為影響土石的流失。

劉老師:仙跡岩也是,一下雨泥土就流到景美溪。

高里長:違建行為會變星火燎原,甚至種菜等,造成土石流失。我常跟民眾講,你們不要在山上動刀動土,因為會影響到下端,會淹水甚至土石流。

鄭校長:剛才大家都講到的關鍵問題,淹水是最嚴重而且全民有感的。最近的分區淹水,不只是淹水還停水。我們剛提公共參與與環境教育的部份,推廣教育可以有什麼議題要談?比如山林要保護,由高山、淺山到城市,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面向,但是我們也意識到,景美溪水來就會暴漲;沒水的時候就乾、臭,去年還有魚群暴斃,因為水溶氧量太低。所以是否能有親水計劃,我們對大河城市的願景。未來是否可以想像,比如分區的污水處理,處理過的水流回景美溪,或流回社區自用。乾沽的河川會讓民眾覺得臭,希望可以不要淹水,也不要停水。面對極端氣候,對河川生態的保護,連帶感我們要怎麼建立起來?是否能做一件事同時完成好幾個目標?邀請各位里長一同來思考。像明年的文化社造,區公所與都更處希望社大幫忙、還有劉老師的OPEN GREEN的發展、社大的公民設計師等等,都希望水環境推廣的部份可以結合進來。

劉老師:此圖有七個項目,是上游到下游的計畫。一是從萬盛溪開始,民眾不了解,週邊的密度不高,很多人不認識,希望可以從走讀開始,做萬盛溪的綠地串連。二是景美的文化軸帶,也是從關心歷史帶入水患治理的概念,景美溪的彎曲很漂亮,文化的藍帶在生態上的效果,我們都可以試著做。辛亥路的家園營造,還有像給水區的治理、低密度開發的限制,有了共識後,應該落實到市政府的土地管控計劃中去實踐。上游的道路的開發,山系與平地的綠系統被切割,所以須要做生物廊道的串連。明興里的生態教育或萃湖,這些子計劃可做示範推廣。還有淡蘭古道可做串連,從歷史的故事,這一代到下一代,由關心到落實。此外,仙跡岩的手作步道。民眾都以為要用大結構,但無法解決問題,手作步道可以用小系統排水。社區若能認養,經驗就可串連。其實是我們先以小計劃,逐步一點點做起,這些區塊做好就有機會。我們的依山計劃是先用文山做示範,內湖,信義計劃區問題也很嚴重,都要做調整。我先提出方案,未來各位里長若有興趣,希望能有良性循環。

黃里長:請問景美溪的疏浚,專家說下游做水壩會改變景美溪,希望景美溪能更漂亮,但上游還有養豬戶。

劉老師:要做水壩的原因是希望基流量要夠,所以還是以親水的概念來談為什麼要做水壩。比較好的做法不是做水壩,因為上游還有污染,水壩的做法現在都不是很鼓勵;雖然因為有水域環境可以休閒玩水,但其實是要看河川的特性。以景美溪來看並不適合,因上游污染水並不乾淨。第二是疏浚要有很大成本,而且每年都要編費用,但效益不高。遊憩目標可以採用別的方法來做。現在魚類僅有幾種,比如目前是否有香魚?水壩的基流量不夠,像校長說污水系統處理完流回景美溪的概念。另外,有的專家說用橡皮壩,但是橡皮壩的壽命不高,所以我們要花很多精神去維護,可以提供的休憩效益有限。全河域要有整體規劃,其實都要全河域的治理,否則上游下來的土方,壩體大概不到三年就有問題,這是台灣水系的特性。

黃里長:溪內的清淤這都是資源,砂土、石頭也可以做營建利用。(景美溪的較小不適用於營建)細的土沙是挖管溝用的。

鄭校長:因為時間的關係,我做最後的回應與歸納。在座都是社大的老伙伴,我們從公民會館、貓空到景美溪,一直很關心整體的發展,除了劉老師說明的軸帶的想像、水系沿岸的保育到下游的親水,水的文化意象等等都是我們關注的。

何老師最近提出林蔭大道,是否可由景美站二號出口到萬隆站二號出口,先做瑠公圳的意象。劉老師說會人口減少,也許就自然還地於河。但我們不能坐等,也許到了2030年,有的河可開蓋,開門見河,河水帶風,夏日就不熱。高里長曾提及渡船頭的意象,以前上下船的地方、萬盛溪與景美溪的支流、公園帶等等,透過在地的水源歷史、文化與生態的結合,再加上氣候變遷,面臨淹水與停水的問題,大家就會感覺到這條河與我們息息相關,未來期待河的兩岸一起努力。

軟性的意象我們會先做,也請里長們一起參與;明年的參與式預算也會是很好的參與時機,我們會協助公民會館辦說明會,屆時歡迎大家有任何的想法也一起提出。謝謝各位里長與老師們今日的參與。

週二, 03 October 2017 18:10

景美溪流域學踏查會議

20150612 景美溪流域學踏查會議 1

20150612 景美溪流域學踏查會議 2

20150612 景美溪流域學踏查會議 3

20150612 景美溪流域學踏查會議 4

20150612 景美溪流域學踏查會議 5

20150612 景美溪流域學踏查會議 6

2017/10/4(星期三)中秋節,社大停班停課,請週三班級另行安排補課,並上社大官網填寫調補課申請。

敬祝各位:中秋佳節愉快

 

文山社區大學敬賀

週六, 23 September 2017 14:48

御大禮植樹記念碑之簡介

楊國光

     一、  九月廿日戶外課時張秋蜜老師帶我們在木柵國小內一個優美的小山頭上看了一座小小的紀念碑-「御大禮植樹記念碑」現在就這個命題作一個簡單的介紹。

     二、  所謂御大禮在日本人來說就是天皇的登基大典,與即天皇位略有不同,即位是在前一位天皇逝世後立即就天皇位,但正式的登基大典要在遵古禮守喪期滿後再擇日舉行,一般是三年後但也有例外若容後再述。

     三、  明治天皇於明治45年即西元1912年7月30日逝世,大正隨即繼位並即改元大正元年,但到了大正四年即服喪三年期滿後於11月10日正式登基,當天舉行御大禮也叫御大典;某些地方的學校就有了植樹記念的活動,並勒石以記其事,目前在台北地區所知尚存的有四座,即木柵國小(當時稱為木柵公學校),東園國小(當時稱為加蚋公學校),國立台北教大附小(當時稱為大安公學校),還有一座在金山國小(當時稱為三界壇分校);至於其他地方官署及民間是否尚有設置或留存待考。(士林國小應有,但在何處待查。)

     四、  大正天皇於大正15年12月25日逝世,昭和即位即改元為昭和元年,因此昭和元年只有6天,但在服喪二年期滿後的昭和三年11月10日即舉行登基大典,目前所知台灣尚存之御大禮記念碑只有八里國小,而且因為年代久遠已被樹根包覆圍起來,也從而証明這顆樹就是當年植的那顆,因其他方所有原植的是那顆樹都已無可考。

     五、  昭和天皇於昭和64年1月7日逝世,明仁太子即位改元平成元年,因此昭和天皇雖然名義上當了64年天皇,其實第一年只有6天,最後一年只有7天,算來只能說是62年零13天,也是趣談。

     六、  平成天皇於平成二年(1990年)十一月九日行登基大禮。

     七、  特將這幾位天皇的生卒年月記載如下:

明治天皇生於1852年11月3日,即位於1868年,歿於1912年7月30日。

大正天皇生於1879年8月31日,即位於1912年7月30日,歿於1926年12月25日。

昭和天皇生於1901年4月29日,即位於1926年12月25日,歿於1989年1月7日。

     八、  下面把這幾個碑中能找到的照片貼在下方謹供參考。(註:除金山國小外均為實地踏查所照)

    1木柵國小:

011          

022

  

    2、  東園國小

033

   3、  國立台北教育大學附屬小學

044

   4、  金山國小

       055

    5、  八里國小:

066

 

   九、  因為我目前尚有集郵的嗜好,就我所收集到相關的郵品貼上來與大家分享:

      077

 

這是一張新竹廳新竹區埔頂庄的繳稅單,原印的年號是明治四十

五年,但因明治天皇於七月卅日逝世,來不及印新的單據,所以

就用紅線劃掉改用鉛字印上大正元年而日期八月十九日,距天皇

逝世僅廿日也

088   

這兩張是大正登基大典時發行的明信片,一張是典禮中所表演的

舞蹈,另一張是典禮式場之圖。

099

這張上有昭和三年十一月十日當時行登基大典時的紀念郵戳。

111

這張是行大典時的寶座。

另外在造訪國立教育大學附屬小學時在校園裡有三座碑,除了御

大禮記念樹碑外尚有一座建校十週年碑,結果在台灣圖書館中找

到該校建校十週年的記念特刋,其中亦有此碑的照片,特別把它印下來並與目前所照比對如下。

121

 

最後再附上幾張各大典時發行的紀念郵票作為本文的結束

133

上一行是大正大禮發行的紀念郵票,第二行是昭和大禮時發行的記念郵票。

144

這套郵票就沒用大禮而僅用即位了。

 

週六, 23 September 2017 14:17

木柵國小楓香樹

李素真

    在木柵國小東側門的小徑上,一棵楓香識相的長在廚房的牆角,沒有妨礙到學校教職員的進出,真是貼心啊!

    楓香是台灣原生樹種,屬金縷梅科,分佈在全島中低海拔。她的樹姿挺直高雅,因此普遍被栽植為行道樹及景觀樹。她的名字好聽,常是詩人吟詠的對象。例如唐朝詩人張繼的七言絕句「楓橋夜泊」: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是多麼淒美的詩句啊!時序一入秋天,台灣中海拔地區和中緯度國家,楓香的葉片由綠逐漸轉為淺黃,繼而金黃、微紅、橙紅、殷紅,色彩繽紛亮麗,甚為迷人,故有不少國人,為了追逐楓紅,不惜上山甚或遠出國門。

    楓香是落葉大喬木,樹幹暗灰色,有縱裂溝紋。單葉互生,葉柄長,掌狀三裂(幼時或為五裂),成三角形,鋸齒緣,葉片搓揉後有蕃石榴的香味。花單性,雄花為穗狀花序,雌花為球形頭狀花序,雌雄同株。其木材可供建築,亦是栽種香菇的優良段木。蒴果可作為乾燥花素材,落葉壓乾後,可做成書籤。

    一般民眾常分不清楓香與青楓(又名槭樹),因為葉形極為相似。要區別她們,

得先從葉序著手,楓香的葉是互生,青楓葉是對生。如在結果期,就容易辨識了,楓香是球狀蒴果,而青楓結的是翅果。此外,楓香樹型較高聳,青楓枝葉橫展,樹高較楓香矮。至於三楓五槭的說法(指葉的裂數)則不足採信!

    一棵樹要被認定為老樹,須具備三個條件:

1.樹齡要50年以上

2.數高要超過15公尺

3.離地80公分處的樹圍須達2.5公尺

    木柵國小的這棵楓香,雖然不是明定的老樹,但她也有三、四樓的高度,樹高大約有12公尺。她因與百年學校同處一地,時時刻刻陪伴莘莘學子,值得被保護留下,故被認定為”台北市受保護樹木”,編號1384。相信暇與時日,她定能與時俱進,晉身老樹的行列。可惜的是,近日看她,卻是一樹光禿,身上連一片葉子都沒有,好可憐喔!這可能是八月”蘇迪勒”颱風,和九月”杜鵑”颱風,兩次強風連續摧殘所致。但她仍然屹立不搖,相信以她堅強的生命力,必能度過生命的寒冬,來年再展風華!

木柵國小楓香樹 1

木柵國小楓香樹 2

 

 

週六, 23 September 2017 13:43

木柵畜魂碑

                                    林寬興

文山區公所旁的文山公園內,靠近木新路橋(現正拆除中)的路邊,有二塊石碑,大的是忠魂碑,小的是本文要說的木柵畜魂碑。

二塊石碑畜魂碑

木柵畜魂碑於昭和十二年(1937)四月,立在現今指南路一段十四巷內昔日的屠宰場(豬屠)旁。原先屠宰場建在水田中,遠離住家免得殺豬哀嚎聲驚擾附近百姓。然而滄海桑田,隨著木柵經濟發展,人口增漲加上都市計畫等原因,屠宰場也搬離木柵,最後連畜魂碑也搬到文山區公所旁的文山公園內。

01

02

03

04

05

 

06

07

畜魂碑  (摘自文山區志)  

在文山區指南路1段14巷3號旁邊,豎立1座矮碑,名曰畜魂碑,上寫「昭和12年(1937)4月 日建立」。

昭和6年(1931)6月9日臺北大龍峒屠宰場設有一座,昭和6年(1931)2月臺北蘭州屠宰場亦設有1座;但大龍峒屠宰場的「畜魂碑」已不知下落,而蘭州街屠宰場的「畜魂碑」則因刻有昭和字樣曾被破壞,在民國63年被重新豎立於臺北市四獸山的天寶宮門外。北投也有1座畜魂碑,據堀入憲二教授說日人興建屠宰場,常有設立「畜魂碑」此一習俗。仍是為了追念動物的犧牲、安息動物的英靈,並借此以安人心。木柵的畜魂碑設立背景應該也是如此,當地原本就是1個屠宰場,日治時代殺豬業相當興盛,但「殺的最多也是心靈最不安」,故畜魂碑應運而生,無非是想求到心安;同時,畜魂碑也突顯早年臺灣民眾民胞物與的情懷,業者農曆每月初2、16都會前往祭拜,中元節更有盛大的普渡活動,以悼念動物為人類犧牲的人道精神。

◎一般屠宰場示意圖以北投為例:

08

資料來源http://web.ptes.tp.edu.tw/ptc

週六, 23 September 2017 12:58

木柵老街三寳---漢餅、麵線、茶油

文山社大 蒯宜生

  走訪木柵老街區,除了看史蹟、建物,也可以在穿梭的人群中,體會歷史悠久的木柵市場的熱絡買氣;也可以來到具有地方特色的老店,感受傳統老店的氛圍。順便挑選伴手禮,自用得宜,送人實惠。所謂三寳指三家老店的特色產品。分別是金益香的漢餅、劉協昌的麵線、以及三芳的油品。 

金益香  買漢餅  木柵路三段139號

金益香

金益香是一家傳統漢式糕餅店。

   榮列為台北市15家糕餅老店之一。(臺北故事館 甜點歷史展)

    1921年(民國10年,大正10年)高番薯先生在木柵路三段創立本店。至今已有近百年的歷史。

    金益香自第一代成立以來,配合時空背景,除了餅類也兼賣雜貨。隨後由於社會變遷,因應市場需求,才轉為糕餅的專業製作,專門生產婚喪喜慶、廟會慶典、年節的製品,如:麵龜、壽桃、素豬、素羊以及訂婚喜餅,深受顧客的喜愛,客源擴及北臺灣。

    目前由第三代高全福負責經營,已有二十多年。第四代的兒子也已投身店務,為傳承百年老店而努力。

金益香第三代老闆 高全福

                       金益香第三代老闆  高全福

       金益香目前主要承接文山地區廟宇慶典的訂製祭品,或是喜慶

祝壽物品及喜餅。走進店中,散溢著濃濃的古早味。老闆堅持傳統製法,用料則兼顧健康,改以低油低糖配方。店中除了常態性的傳統糕點綠豆沙餅、咖哩餅、芝麻核桃餅,以及創新的牛軋餅。另外還有陳列有立體造型的麵線塔、壽桃塔模型,這在別處不多見,值得欣賞。

立體造型的麵線塔

壽桃塔模型

糕模

傳承三代的糕模

糕模側邊

糕模側邊

訂製的壽龜

訂製的壽龜 (金益香提供)

祭神用的紅片豬羊

祭神用的紅片豬羊(糯米+糖製成)   

    金益香60、70年代,訂婚喜餅的需求量大,80年代開始轉向拜拜商品路線,並接受客製化訂單。也因此發展出造型獨特的大型牲禮,亮眼醒目,深受好評。既表達出信徒的虔敬之心,又富於教育觀賞的價值。金益香發揮高度的創意和巧思,克服製作難度,完成一件又一件的藝術作品。以下舉幾件為例。

 2004年 Discovery在臺十週年慶

                 2004年 Discovery在臺十週年慶

    2004年Discovery在臺發行十週年,特別委託金益香製作有臺灣特色的糕點。當會場上揭開紅布幔,眾人驚呼,出現的不是蛋糕,不是洋酒,竟是象徵祝壽意義的臺式紅麵龜。這是金益香的創意,也是Discovery別出心裁。

文山福豬

     文山福豬   2005-05-01 文山郡藝術節  (照片金益香提供)

鳳梨酥豬公

     鳳梨酥豬公  景美集應廟十年一度祭典  (照片 金益香提供)

     金益香製作的超大型牲禮,是以大豬公為主。如上兩圖所見。而就木柵忠順廟九年一次廟會所製的麵線大豬公來說明。這件作品,高老闆以劉協昌手工麵線,編製福豬的身體部分,再以糯米糰手工捏製栩栩如生的豬頭,創作有史以來最大的麵線豬公,吸引眾人的目光,贏得許多讚美。

    說起老店經營的原則,除了用心,還有一份誠懇實在。高全福說:"我不能為了賺錢,昧了良心。面對伊斯蘭教徒,我一定主動告知含豬肉豬油的產品。面對素食者訂貨,我一定徹底清洗所有工具,不能因為客人看不見,就隨便處理。"就是因為這份誠懇實在,受到顧客的肯定,老店才能延續百年。祝福金益香,向下一個百年邁進。

  

劉協昌製麵廠

劉協昌製麵廠 買麵線  木柵路三段85巷23弄8號

    木柵麵線的源起,是在日治時代,有福州蔡姓師傅在木柵落腳,收徒傳承,逐漸開展。五十年代的極盛期,手工製麵有近二十家,是當時木柵最重要的產業之一,甚至行銷全省各地。木柵因此有麵線窟之稱。麵線窟位置約在今開元街與木新路橋交會處附近。

木柵曬麵線場景左圖1957-1958 木柵曬麵線場景

上下兩幅黑白照片,取自木柵人一書,圖中可看見昔日曬麵線的場景。當年麵線窟周圍都是麵線廠,每天早上各家師傅輪流在廣場上曬麵線、甩麵線,一大片白色麵線編織成的絲毯,在晴空的掩映下,美麗而壯觀。但美麗壯觀的外表,千絲萬縷之間,卻蘊涵著麵線製程中,許多不為人知的辛苦。

手工麵線的製作,辛苦耗時。自凌晨兩點和麵開始,揉麵、搓麵、綑麵、繞麵、拉麵、甩麵,然後日曬(或吹乾),直至午後四、五點方得歇息,前後十多個小時,不得因累喊停,否則前功盡棄。

曬麵線  1957-1958木柵 麵線窟  曬麵線 ( 木柵人 )    

    麵線製作和季節氣候、溫度濕度有絕大關係,師傅必須憑經驗判斷。所謂和麵是將麵粉、鹽、水,按比例調和。接下來是靠著揉搓等步驟,把麵糰變成2公分粗條。麵揉得好,麵線就不易折斷。之後就是捆繞動作,藉由師傅的手藝,將2公分的粉條,在兩根鐵桿間來回盤繞,越繞越細,這可是影響麵線咬勁的重要關鍵。

    最後是拉甩的動作,兩人一組,將麵線拉長延伸,靠的是巧勁,不是蠻力。要一拉到位,一氣呵成。在拉甩之際,雪白的麵線,隨著師傅腰臂的擺動,上下飛舞,極具律動的美感。

拉麵與甩麵的動作拉麵與甩麵的動作

    完成之後,就是要曬麵了。由於都市日曬空間不足,目前改用機器風乾,品質固定,口感未減。因為純賴師傅手工的技術,麵線較耐久煮,吃起來富於彈性,有韌度,有咬勁,深得饕客喜愛。

    隨著機器麵線的大量興起,周邊環境的都市化,木柵麵線窟的盛名不再。目前僅存兩三家。其中以劉協昌最為人所知。

劉協昌製麵廠老闆 劉欽賢先生

劉協昌製麵廠老闆  劉欽賢先生

    劉協昌製麵廠,目前販售的主要是一般的麵線,也賣一種更細的福州麵線,和紅麵線(做蚵仔麵線用)等等。

    本店自劉欽賢經營迄今,歷經一甲子的時光。劉老闆至今仍然每天凌晨即起工作,敬業的精神,數十年如一日。他40年代即住在木柵路三段,看盡手工麵線的興衰。而今第二代雖早已接棒,克紹箕裘。但隨著老師傅退休,未來將面臨傳承的問題。

     手工麵線的製作,工時漫長,工力浩大,所得不豐。走過木柵手工麵線之旅,了解更為深刻。往後當我們品嚐到Q彈有勁的手工麵線時,在感激之餘,更要向這些辛苦的師傅,獻上一份敬意。置放室內正在吹乾的麪線置放室內,正在吹乾的麪線

 

 

三芳植物油業三芳植物油業

買油品 指南路一段9號

買油品   指南路一段9號  

  三芳植物油業,原名三芳製油廠。是台北市僅存的幾家傳統製油廠之一。店名三芳,是指店中所賣的三種油:花生油、芝麻油、茶籽油,各有芳香的意思。

    老闆鄭允晟近四十年來堅持用好料做好油,不做調和油,也不添加溶劑榨油。吃起來絕對安心。長久以來樹立的好口碑,不需到處推銷,客人就自動上門。尤其近年來食安風暴屢起,黑心油帶來的衝擊,人人聞油色變。三芳不但沒有被打倒,業績反而大幅成長,甚且銷往東南亞各地。

    鄭允晟出身農家,國中畢業後,受父親的鼓勵,學習製油。當年做學徒,真是辛苦備嚐,從原料、乾燥、壓榨、到過濾、甚至炒製時的生柴火,全都靠人力。而且工時往往長達十六個小時。如今有機器代勞,省卻許多的人力。

鄭允晟出身農家

    民國六十七年,鄭允晟在指南路ㄧ段開設油行,60年代以榨芝麻油、花生油等民生用油為大宗。70年代經濟起飛,食用花生油的人漸少。80年代開始,食用苦茶油漸多。現在八成做茶油。

    老油行迄今屹立的關鍵,一是搭上苦茶油養生風潮,一是決定

自建工廠。以自動化機器,從放茶籽、烘焙(苦茶油低溫冷壓)、壓榨到過濾、分裝等流程,採一條龍管理。不僅有效率,而且衛生。

    做油的第一道功,就是認真。為了保存原料的鮮度,避免長蟲

,他特別斥下巨資設立冷凍庫,只為造出高品質的好油。他也婉拒他人的投資擴充,”寧可做少一點,做好一點”。

店中所售油品

   店中所售油品,可分為芝麻油系列和茶油系列。芝麻油系列中的芝麻別稱胡麻,又有白、黑之分。白芝麻油常用做香油,涼拌菜或是滷味水餃的沾淋,都很適合;黑芝麻油,俗稱黑麻油。適合做麻油雞,滋補暖身,但較燥熱。

    茶油系列中,有茶籽油和苦茶油。兩者的區別,簡單說就是原料用的種籽不同。茶籽油是用一般茶樹的茶籽壓榨而成。茶樹,常綠灌木,種籽一年只成熟一次,是所有油籽中,在母株中待最久的。霜降時採收,立冬上市,這和法國薄酒萊每年十一月第三、第四週上市,有異曲同工之妙。因此,茶籽油有”油界薄酒萊”的美譽。

茶籽油原料 茶樹的種子 

茶籽油原料 茶樹的種子

可做清潔劑的茶籽粉

可做清潔劑的茶籽粉   

照片三芳油業林培鈞提供

    茶籽油,性溫和,夏日坐月子適合用它,沒有麻油的燥熱。此外,它還有解毒的功效。而榨油剩的茶籽渣磨成粉,更是理想的清潔劑。

          店中陳列的兩種茶油  

 左茶籽油茶籽油  

右苦茶油苦茶油 

    至於苦茶油,是用油茶樹(即苦茶樹)的種籽製成。油茶樹,顧名思義是做油的茶樹,常綠小喬木。經濟效益上,只適合採種籽榨油,不適合採茶葉。苦茶油,耐高溫,且有顧胃之效,評價甚高。是近幾年來,店中銷路最好的。

     苦茶樹和橄欖樹一樣是木本油料樹種,而且苦茶油的的單元不飽和脂肪酸含量更高,可達80%以上,已有科學證實,單元不飽和脂肪酸可以降低人體的低密度脂蛋白濃度,預防心血管疾病,因此又有「東方的橄欖油」之稱。(本段資料來源: 農委會林業試驗所)          

苦茶樹與苦茶籽

苦茶樹與苦茶籽      照片 三芳植物油業林培鈞提供

   不同的油籽,依照不同需求,採用不同的製油方法。三芳有兩

種製油方式。第一種、餅式壓榨法,是最傳統的製油方法,榨過的油粕像ㄧ塊大餅,故有此名。多用於芝麻油,花生油。第二種、螺旋壓榨法,茶油系列的茶籽油、苦茶油都用此種製法。

餅壓式壓榨法餅壓式壓榨法   照片三芳植物油業林培鈞提供

傳統式餅壓法榨過的芝麻粕可用做花肥傳統式餅壓法,榨過的芝麻粕,可用做花肥

螺旋式壓榨法螺旋式壓榨法    照片三芳植物油業林培鈞提供   

    至於油品的好壞,如何分辨呢?要用眼看色澤,用鼻聞氣味。以茶籽油、苦茶油為例。好的茶籽油,呈重金黃色,濃稠,表面張力大;而好的苦茶油,則金中帶橄欖綠。

    三芳植物油業,四十年的堅持,有著鄭允晟的真情至性,不忘初心。不忘在臺中清水家鄉當學徒的苦日子,不忘習武的老父帶給他的正義秉賦。他仍然恪遵職守,為做好油而努力。這份堅持,也將傳承給他的兩個兒子。

木柵老街三寳  百年的金益香  六十年的劉協昌

                 四十年的三芳  是在地的老滋味

                 散發老店的芬芳

                 木柵老街歡迎你的到訪  細細品味

                

感謝 

     金益香   高全福夫婦 

      劉協昌   劉欽賢夫婦

      三 芳    鄭允晟夫婦     接受訪談

參考資料:

1.《The People of Mushan -Life in a Taiwanese Village》,Howard Rusk Long哥倫比亞密蘇里大學出版部印製;中譯本(木柵人文—台灣村落的生活 )木柵人,美國 郎豪華教授攝影  文山社大出版        2. ㄧ甲子的麵線情 劉協昌製麵廠  呂增娣

3. 用手工麵線寫記錄   木柵人看見木柵人

4. 飄香四十年 三芳製油廠  李寬心

5. 鄭允晟的驕傲 全力以赴問心無愧  ㄧ步ㄧ腳印 2014.10.12

6. 油夠厲害 滴滴精純 做臺灣現榨的油 蘋果日報 2014.10.11

7. 本土苦茶油搶手 苦無原料 政府列入轉作獎勵作物

                                      上下游  記者林慧貞  2014.09.24

週六, 23 September 2017 11:58

文山學-之“木柵”地名考

                              

報告人:廖崇榮(Mountain)

2015.10.08 (四)

指導老師:張秋蜜

何文賢

-台北市文山社區大學 文山學 2015秋季班-

-目次-

一、地名:如何被任名(命名)

二、歷史上文山區“木柵”之由來

三、古木柵到底在哪裡?

四、參考資料


一、〝地名〞如何被任名(命名)?

通常人們會約定成俗來為一個特定地區,以當地最大特色取名號之,便於雙方在溝通上的方便與準確性。如新店、柿子腳、番婆厝...等不一而足,而明清以降渡海來台的先驅們大都是販夫走卒,墾丁...等羅漢腳之流,在原鄉機會極低的白丁人士,大字不識幾個,雖談不上粗魯無文,但卻也不是墨客騷人,日常用字對話自是十分直白,而命名更部會咬文嚼字教忠教孝,通常看到什麼特別的便脫口而出,而久之便也約定成俗。

清初,郁永河渡海來台採硫,從“鹿耳門”登陸,一路勞頓的走陸路從“新港”沿“倒咯閣”“他里霧”沿“大肚”“雙寮”“南坎”“八里分”...入北投採硫,各種地名,有的是原住民社名,有的是形狀取名,有的則依地形取之。

而日據時代日人“安倍明義”認為地名的取得,在台地理由諸多,因人而異,原住民、歐洲移民、明鄭或清朝各自因當時心境或情景為同地取不同名字。有清一朝可歸數類形或依山、川、水、流而取或依動、植物生長而取或依地形、地物,特定人物而取,或依防止原住民出草傷人而取...這和“木柵”一詞倒有瓜葛,古人或以土、以石、以木圍之,壘之。常用在他鄉開拓時,保住身家性命之用...白天外出耕種漁獵,夜時回柵,安穩的渡過一夜,明日再墾拓。如此說來“木柵”是當時的堡壘和心靈寄託。

二、歷史上文山區“木柵”之由來

有史記載以來拳山堡(文山堡之前身)開拓甚早,乾隆年中(1736年)便有墾戶順淡水河進入景美溪溯流而上,當時文山一帶的原住民屬平埔族霧裡薛社的居住地而地名也由拳山堡、文山堡、內湖庄...等不一而足,文獻上始有“木柵”這官方稱謂是“同治”年間(西元1862~1873年)開始見諸文字記錄。

1895年日人來台,時屬台北縣直轄陂內湖坑,內湖庄。

1946年稱之台北縣文山區深坑鄉木柵村

以後一路高昇為木柵鄉木柵區

1990年則和景美區/木柵區合併為文山區

分分合合中的木柵行政區不同,但人們口中的木柵依然約定成俗的存在著。

三、古木柵到底在哪裡?

1說:「往昔先民於景美溪右岸,由今“開元街”頭至“更寮山”麓以桶粗高長木樁圍成欄,以禦山胞侵襲...何時廢亡已不可考...。」

-台北文獻73期P87/林萬傳.西元1984年.木柵地名沿考

1說:「木柵初時仍先民墾拓之根據地以桶粗高長木樁圍欄

群居...以禦山胞之犯,故取以為地名...在今開元街東端景美溪畔...。」

-台北木柵區境內登山略圖概略說/王松堂西元1983年撰述

1說:「本木柵鄉地區:清代有木柵庄,開闢之始...」

-台北縣志卷疆域誌/第25節

1說:「於該地設柵防番;固以名之...」

-台北縣文獻會/民國49年(西元1960年)

另1說:「清康熙中葉;泉州移民入墾內湖溪(今景美溪)一帶的荒埔,因懼馬來社山胞來襲,乃在所居打鐵寮四周結木為桓,以資屏障,而保生命財產。遂名木柵村,清雍正元年(西元1723年)隸屬淡水廳淡水堡。嘉慶更名拳山堡陞木柵村為木柵鄉另建內湖庄以容之,地在青山碧澗之側,風景極為清麗,木柵毀於何年已難於考定,舊址在約合道南橋北畔即木柵舊街之周圍地方...。」

-“木柵舊址碑”/台北市文獻委員會/民國72年4月立於道南橋旁堤岸

以上數則古籍文獻均有提到開元街、更寮山、老街、景美溪等地名而文獻會所立之木柵碑,先提到打鐵寮,先有一木柵舊址,後因擴編再改建木柵於木柵舊街之周圍」...云云

翻開現今木柵街道圖,古今地名及相關位置比較

.開元街/老街-原街仍在,古味消去不少。

.更寮山-現已拆平,開指南路及木新路,現存市場邊的渡船頭福德廟,孤立在未被剷去的更寮山尾脊上...。

景美溪-今仍在,但河道因滄海桑田,屢次山洪淤積,不復往日壯麗。

打鐵寮-今已拆除部份木新路二段通路,部份改建。

以清初墾民物力、人力的情況下有必要先在打鐵寮結柵,然後再移地重建另一木柵?數則文獻獨木柵碑提及二地設木柵,是否有新事證佐證?另碑中提及“馬來社番”云云,根據戴寶村教授,在他寫的“台灣的海洋歷史文化”書中提及澳洲的學者主張南海語族起源台灣,認為南島語最初是從台灣擴散並分佈到東南亞與大洋洲(P/54)而史載,當時文山一帶高山族及“泰雅族”,平地則是平埔族“霧裡薛社"的居住地,何來馬來社?

更何況清廷由“施琅”領兵平台是康熙中22年(西元1683年)清領之初,千頭萬緒何以輕易許民入墾?而且要開墾也得先去中部、南部平疇萬里,種水田是漢人專長,何苦千苦萬難的來到這當時的內山和番人爭這蠅頭小利?

郁永河的“裨海遊記”所描述由台南府城一路顛波北上採硫,同行之人10中7、8死...官府資助的正式行程都如此千辛勞頓,而前來開墾先民非貧即苦,何苦來之,年代記載是否誤植?官立碑文像燈謎得後人看文再猜測...不解其解。

現採官碑後半段說詞和其他文獻相加結果,這木柵舊址當是開元街前段(靠近溪邊)更寮山腳一帶範圍,抵不過沒記載,這柵是圓?是半圓?何時開閉?夜裡何人看守?是包住更寮山?還是由山腳下繞過...?諸多疑慮,文獻沒有...祇能由後人各自表述,各自遙想了。

總之,在那段艱困兵荒馬亂的開拓歲月中,這木柵的存在是事實,帶給當時先民內在心安和努力打拼的支持...後人如何表述就自在人心了。

正是「古人不見今時月

         今月曾經照古人」

四、參考資料

1.《尋訪故鄉的歷史記憶:文山區-探討拳山堡、文山保-木柵篇  之景美溪右岸》,張秋蜜  編撰,臺北市文山社區大學  人文學程文山學編撰/文山社大講師,2015年9月

2.木柵文史資料彙編-何文賢編撰/文山社區大學文山學召集人。

3.台灣地名研究-安倍明義/武陵出版/民國20年西元1931年寫  2000年4月再版

4.裨海遊記-清/郁永河著/台灣文獻叢刊第44種/民國48年西元1959年

5.遇見300年前的台灣-郁永河著/楊龢之譯註/圓神出版/2000年4月

6.台灣的海洋歷史文化-戴寶村著/玉山社出版/2011年

第 14 頁,共 102 頁